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FUNGuild 的山药腐烂块茎真菌群落研究及潜在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山药腐烂块茎的真菌群落特征及主要病原,该研究采用ITS 扩增子测序技术 和FUNGuild 分析阐明了其真菌群落组成、网络特征及生态功能类群,并对潜在病原真菌 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 1 ) 山药腐烂块茎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 (Ascomycota),优势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镰刀 菌属(Fusari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和粉红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等。 真菌生态网络呈现明显的模块化和高比例的正相关边数(99.33%),真菌间趋向于极强的 正向合作。(2)FUNGuild 分析显示,10 个真菌生态功能类群与山药块茎腐烂高度相关。 其中, 凋落物腐生- 未命名腐生- 木腐菌( dung saprotroph-undefined saprotroph-wood saprotroph)和内生-植物病原真菌(endophyte-plant pathogen)的相对丰度分别达到33.74% 和23.64%,其代表性属分别为青霉和炭疽属。除此之外,与植物病原和木腐菌同时相关的 生态功能类群共有3 个,总相对丰度达到13.67%,代表性属为镰刀菌属。进一步Trait 分 析表明,青霉和镰刀菌等7 属真菌很可能与山药块茎腐烂密切相关。(3)共分离鉴定真菌 22 株,隶属于6 个属,包括镰刀菌属(9 株)、青霉属(5 株)和曲霉属(Aspergillus,4 株)等。该研究结果为阐明山药块茎腐烂的发病规律、定向使用农药及筛选生防菌提供了 很好的参考。

  • 铁线莲属 21 个类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铁线莲属(Clematis L.)为毛茛科大属之一,具有重要的园艺与药用价值。为探讨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 演化规律,揭示属下组间及种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铁线莲属 21 个类群的根尖进行处理、压 片,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及核型分析,同时利用 Ward 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狭裂太行铁线莲、毛 果扬子铁线莲、卷萼铁线莲、中印铁线莲、钝萼铁线莲的染色体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铁线莲属 21 个类 群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 16(2n=2x=16),除中印铁线莲外其他类群均具随体;长瓣铁线莲、钝萼铁线 莲、芹叶铁线莲、褐毛铁线莲、C. flammula、毛果扬子铁线莲的染色体为“2B”型,其他类群染色体为 “2A” 型;铁线莲属核型不对称系数在 60.29%~63.79%之间;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表现的较为原始,种间核型存在 广泛变异。综上结果表明,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数目应由二倍体向多倍体后通过多倍体的二倍化过程产生非整 倍体方向演化。铁线莲属染色体的演化主要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通过产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方式实现,通过 产生杂合染色体、加强核型不对称性、染色体类型改变以及随体染色体的变化四种途径进化。同时,核型特征 在分组水平与物种水平上的划分上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说明核型分析可为铁线莲属下组一级分类提供一定的 线索。本研究结果为铁线莲属植物系统分类、遗传演化与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 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养分变化特征,在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选择了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8 种林分,分析了马尾松针叶和根系的C、N、P 含量和比值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显示:(1)所有龄林与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N:P 比值均大于16,表明该地区马尾松明显受P 限制,幼龄林更加明显。(2)马尾松针叶C 含量随着林龄增长逐渐增大后下降,N 与P 含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导致C:N 比值、C:P 比值和N:P 比值呈微弱上升趋势但没达到显著水平;根系C 含量、P 含量和C:N 比值逐渐增大,N 含量、C:P 比值和N:P 比值呈U 字型且都在幼龄林最大;针叶和根系在成熟林阶段均具有较高的P 含量和最高的C 含量。(3)中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的C 和N 含量较高且P 含量最高,C:N 比值较低且C:P 比值和N:P 比值最低;根系的C、N 和P 含量较高,而C:N 比值、C:P 比值和N:P 比值较低。(4)马尾松的根系养分尤其是P 含量在不同龄林和不同密度林之间的变化比针叶更加剧烈,且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比针叶更强。上述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受P 限制,在低龄林加强P 肥管理和选择合适的林分密度(中等密度)则有利于缓解马尾松受P 限制的状态。

  • 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变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结构和归还状况的影响,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8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未破碎和破碎两个不同降解阶段的凋落叶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中,凋落叶初始C含量在过熟林和成熟林较高,N含量在过熟林和中龄林较高,而P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导致凋落叶的C﹕N比值和C﹕P比值在成熟林最大,而N﹕P比值不同林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处在较快生长期的幼龄林和中龄林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2)不同密度林中,随着林木密度的增加,凋落叶初始C含量逐渐升高,N含量无显著变化,而P含量在降低;高密度林凋落叶的初始C﹕P比值和N﹕P比值较高,说明高种植密度下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P素重吸收较强。(3)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马尾松林的破碎凋落叶C含量、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比未破碎凋落叶的低,而N和P含量较高,说明凋落物在降解过程中出现N和P养分的富集现象。(4)中林龄和较高种植密度的马尾松破碎凋落叶与未破碎凋落物的C含量差值最大,而C﹕N比值和C﹕P比值也较低,说明这两种林分的凋落叶C的降解速率可能较大。上述结果表明,中龄林和中高、高密度林的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重吸收效率较高,且凋落叶C的潜在分解速率较高,可能利于有机碳较快进入土壤中。

  • 混合盐碱胁迫对地被菊寒露红生长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盐碱胁迫作为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严峻问题。宁夏青铜峡地区属引黄灌溉区,土壤盐碱化导致园林绿化多以盐生植物为主,花卉种类缺乏。该研究以地被菊寒露红(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Hanluhong’)为试验材料,一方面研究混合盐碱胁迫对其生长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模拟青铜峡盐碱胁迫程度,探讨其在青铜峡地区的适生性。试验设置 3 个 pH 梯度(7.0,8.0,9.0),并在每个 pH 梯度下用 NaCl、Na2CO3、NaHCO3、Na2SO4配置不同浓度(0、0.2%、0.4%、0.6%、0.8%、1.0%)的混合液对地被菊植株进行胁迫处理,观察并测定不同胁迫条件下植株株高、根长、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1)长时间生长在高盐碱环境会使地被菊寒露红生长缓慢,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下降。(2)青铜峡实验模拟组(pH=8.0,盐浓度为 0.4%)的植株株高、根长的伸长速度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同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虽有降低趋势,但荧光参数下降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综合分析可得,高盐、高碱环境均不利于地被菊寒露红植株的生长发育。在青铜峡地区的盐碱胁迫强度下,地被菊寒露红具有一定的抗盐碱性,基本能够正常生长,可用于当地植被及生态环境修复和园林造景。

  • β2糖蛋白Ⅰ第五结构域及其突变体、短肽片段的原核表达及活性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8-05-16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β2糖蛋白Ⅰ ( beta 2- glycoprotein Ⅰ,β2GPⅠ ) 是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 血清中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的主要抗原。β2GPⅠ 通过第五结构域与阴性磷脂oxLDL结合,进而被aPL识别,是APS动脉血栓发生的关键事件。本研究构建了编码β2GPⅠ第五结构域(ß2GPⅠ-DⅤ)、ß2GPⅠ-DⅤ突变体及ß2GPⅠ-DⅤ的Phe280-Ala320片段的原核表达载体,对其进行诱导表达和纯化,解析了ß2GPⅠ-DⅤ与阴性磷脂结合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β2GPI-DV中Cys281-Cys288以及Ser311-Lys317区段在空间上维持一定构型是与CL结合所必须的前体条件,而C245-C296,C288-C326两个二硫键在维持二者空间构型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测了具有结合CL生物学活性的rDV结合oxLDL以及APS血清中oxLDL的活性,表明rDV具有与天然β2GPⅠ相一致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获得的rß2GPⅠ-DⅤ,以及与oxLDL结合的方法体系的建立,为APS早期实验室诊断奠定基础。

  • 杜仲叶对绵羊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研究杜仲叶对绵羊脂肪代谢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随机选择70~80日龄、体重25~30 kg的绵羊(湖羊)30只,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TL组,饲粮中不含杜仲叶)、低水平杜仲叶组(EUL1组,饲粮含10%杜仲叶)和高水平杜仲叶组(EUL2组,饲粮含20%杜仲叶),每组10只。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采集血液,测定血浆脂质代谢分析指标,采集背最长肌,测定营养物质含量,采集肝脏组织,测定脂肪代谢相关酶和核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结果表明:1)各组干物质采食量EUL1组>EUL2组>CTL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肌肉不饱和脂肪酸(USFA)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中,EUL2组肌肉MUFA、PUFA含量及USFA/SFA显著升高(P<0.05)。5)与CTL组相比,杜仲叶能够显著下调肝脏脂肪合成相关酶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和核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肝脏脂肪酸分解相关酶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脂蛋白酯酶(LPL)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CTL组相比,EUL2组肝脏SCD1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杜仲叶通过调节脂肪合成和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影响绵羊脂肪的代谢和肌肉脂肪酸的组成。

  • 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对肉公犊牛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断奶肉公犊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选取2~3月龄健康、平均体重为(94.38±0.25) kg的断奶肉公犊牛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相近,NFC/NDF分别为1.35(A组)、1.23(B组)、0.94(C组)和0.80(D组)的4种全混合日粮。试验期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每日测定采食量,每隔15 d测量犊牛的体重;于15、30、45、60、75和90 d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葡萄糖(GLU)、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瘦素(LEP)、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PG)和甘油三酯(TG)的浓度;分别在3 0和90 d时以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高NFC/NDF饲粮提高了犊牛的平均日增重,A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A组血清LEP浓度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D组血清IGF-Ⅰ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90 d时,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及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随饲粮NFC/NDF的降低而降低,A组均显著高于D组(P<0.05),D组甲烷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组尿能、尿氮和消化氮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综上所述,NFC/NDF为1.35的饲粮可以满足3~6月龄肉犊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采食该饲粮不但可以使肉犊牛保持较高的平均日增重(1.14 kg/d),而且此饲粮易消化利用,采食后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并未影响犊牛健康。

  • 杜仲叶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杜仲叶是优质的粗饲料兼具药物活性物质,本试验旨在研究杜仲叶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利用、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选择30只体质健康、年龄和体重相近的绵羊(湖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羊,分别为对照组(饲喂无杜仲叶的基础饲粮,CTL组)、低水平杜仲叶组(饲粮中含10%的杜仲叶,EUL1组)和高水平杜仲叶组(饲粮中含20%的杜仲叶,EUL2组),进行饲养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杜仲叶对绵羊的末重、增重、采食量、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屠宰率和胴体净肉率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杜仲叶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率、利用率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等有明显的影响,影响程度与杜仲叶的用量有关。

  • 动物源食品中重组牛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牛生长激素(bST)是由牛脑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有调节代谢和促进生长的功能,并可增加产奶量。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人们制造出大量重组牛生长激素(rbST),将其用于奶牛饲养,以期提高奶牛产奶量。199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重组牛生长激素的使用。然而,随后的研究表明重组牛生长激素的使用对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都有潜在的危害。因此,欧盟、日本、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将重组牛生长激素列为违禁品,严禁使用。本文综述了动物源食品中重组牛生长激素的功能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研究开发重组牛生长激素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