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西南牡蒿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西南牡蒿的(Artemisia parviflora)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系统位置, 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并借助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西南牡蒿叶绿体基因组长151 047 bp,呈现为由四部分组成的环状双链结构,GC 含量为 37.5%。(2)共注释115 个基因,包括81 个蛋白编码基因、4 个rRNA 基因及30 个tRNA 基因。(3)检测到68 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和37 个长重复序列。(4)西南牡蒿叶绿 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性较弱,其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高频密码子偏向以A/U 结尾。 (5)西南牡蒿叶绿体基因组的IR 区未出现明显的扩张或收缩;筛选出了trnH–psbA、 rpl16–rps3、ycf15–trnL-UAG、ndhA 和ycf1 5 个高变异区域,可作为鉴定龙蒿亚属植物的潜 在分子标记。(6)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西南牡蒿在龙蒿亚属中的系统位置及蒿属内各亚属 的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为蒿属植物后续的分子标记开发和系统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 First 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of a Miocene ostrich eggshell with the oldest mineral-bound peptides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03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古蛋白质比古DNA具有更高的保存潜力,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帮助阐明一些超出 古DNA研究领域的灭绝生物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多肽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鸵鸟蛋壳化石中,是与蛋壳矿化相关的蛋白质struthiocalcin (SCA-1) 的 一部分。前人认为SCA-1在蛋壳中均匀分布,并因其与方解石晶体结合的特性而得以在地 质历史中长时间保存。本次对同一鸵鸟蛋壳化石进行了组织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 谱分析,发现蛋壳内侧锥体层的晶核含有部分磷灰石,其他部位则完全由方解石构成;这 些晶核部分应当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历了磷酸盐化。在对该化石蛋壳样品脱钙处理后, 其锥体层晶核部分存在残留物,呈现网络状纤维结构,其位置和形态与现生鸵鸟蛋壳中脱 钙后残留的有机质相似。结果表明,该化石蛋壳中的古多肽可能集中保存在锥体层晶核 处,而非在整个蛋壳中均匀分布。磷酸盐化可能是另一个有利于有机物长期保存的埋藏过 程。临夏盆地的古气候和埋藏环境可能为该古蛋白分子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在 未来研究中进行更深入的组织化学和矿物学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该盆地有机质和古蛋白的 保存机制。

  • 栎属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的质体捕获历史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麻栎亚组(Quercus subsect. Campylolepides)包括麻栎(Q. acutissima)、栓皮栎(Q. variabilis)及小叶栎(Q. chenii)3 个物种,是栎属土耳其栎组(Quercus section Cerris)的东 亚分支,前人已经对麻栎亚组或组内物种的物种形成和谱系地理做过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土 耳其栎组(section Cerris)曾与冬青栎组(section Ilex)发生过古基因渐渗并导致质体捕获, 但目前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质体的具体进化历史仍不清楚。该研究对15 个冬青栎组的样品 进行了基因组浅层测序,并整合先前发表的麻栎亚组及其近缘类群共计325 个重测序数据, 其中麻栎亚组3 物种19 居群276 个体,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质体基因组组装和分析。结果表 明:(1)麻栎亚组3 个物种间存在共享单倍型,但整个麻栎亚组的质体单倍型基本构成一 个单系分支,嵌套在华中至四川凉山州一带冬青栎组物种组成的分支中;(2)麻栎亚组物 种中有一个来自辽东半岛的孑遗麻栎单倍型与冬青栎组物种万山栎(Q. pseudosetulosa)聚 为一个进化枝;(3)两次质体捕获事件均发生在中新世中期,在此之后麻栎亚组与冬青栎 组未发生过质体捕获,推测麻栎亚组跟冬青栎组物种目前已经形成近乎完全的生殖隔离。

  • 山茶属瘤果茶组10 种植物的花粉和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10 种瘤果茶组植物进行叶表皮微形态和花粉形态观 测,并分别依据花粉特征和叶表皮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以期能为该组植物的系统演化、分类 鉴定等提供必要依据,其中10 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1)10 种植物 的花粉形态和大小差异不大,为近球形、长球形或扁球形;极面观为三裂近圆形或三裂近三 角形;赤道观面为椭圆形,极赤比(P/E)为0.85~1.16,萌发孔类型为三孔型;外壁纹饰特 征差异较显著,为颗粒状、皱沟状或皱波状至颗粒状形态,有较为重要的分类价值。(2) 通过对测量指标提取主成分聚类分析,当欧氏距离为4.5 时,得到4 个分类群,部分分类结 果和宏观形态学分类一致。(3)10 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和多边形,种间形态差 异较大;曾氏瘤果茶和荔波红瘤果茶的上下表皮均有腺体;气孔器仅分布在下表皮,均为环 列型;垂周壁样式呈现出浅波形、波形、直曲形和深波形。此外,叶表皮微形态的细胞大小 和气孔器特征(大小、密度)在种间有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花粉形态和叶表皮微形态在瘤 果茶组中类型多样,可作为区分部分近缘种类群的依据。

  • 不同成熟度老鹰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两种不同成熟度老鹰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以对其进行辨识及质量 评价。该文首先利用LC-MS/MS 法测定老鹰茶中15 种酚类化合物,采用DPPH 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 基清除率、Fe3+还原能力评价两种茶叶抗氧化能力。然后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探讨嫩、老叶老鹰茶酚类化合物 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基于此进一步探索老鹰茶中不同酚类化合物对于抗氧化的贡献。结果表明: (1)嫩叶茶中儿茶素、对香豆酸、异槲皮苷、金丝桃苷、烟花苷、紫云英苷、山奈酚、槲皮素、阿福豆苷 含量显著高于老叶茶,其中儿茶素、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平均含量比老叶茶分别高1 039、169、257 mg·100 g-1。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均可将二者区分。(2)在抗氧化能力上,二者在 DPPH 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Fe3+还原能力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嫩叶茶优于老叶茶。(3)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提示老鹰茶中的异槲皮苷、儿茶素、紫云英苷、绿原酸、金丝桃苷、对香豆酸、山 奈酚是其发挥抗氧化效能的主要化学成分。该研究可为老鹰茶的质量控制及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

  • 横断山区六种八居群鼠尾草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鼠尾草属(Salvia)是唇形科(Lamiaceae)最大的属,属下多种为民间常用草药,亦有供观赏 的种类。为探究横断山区物种在细胞学水平的进化方式,讨论形态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之间的分 类关系,本研究通过广泛收集染色体文献资料,采用植物常规压片法对采集自横断山地区 6 种 8 居群鼠尾草属植物进行核型分析,并构建了中国地区分布的鼠尾草属植物叶绿体系统发育树。统 计结果表明:(1)全世界范围内约 23%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数据有报道,其中分布在中国地区 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报道率为 32.10%,分布在横断山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报道率为 40.54%, (2)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以 x = 8 和 x = 11 为主,分布在中国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基数 均为 x = 8;实验结果表明:(1)西藏鼠尾草(S. wardii)核型数据为首次报道。(2)雪山鼠尾草(S. evansiana)首次在云南德钦地区发现二倍体居群。将细胞学数据结合叶绿体进化树开展染色体进 化关联分析,论证多倍化可能不是鼠尾草属物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主要机制,表明多倍体不是该 属物种形成的主要进化途径而是以二倍体水平为主,推测染色体组的加倍可能是造成物种在形态 学与分子系统学上分类关系不一致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丰富了横断山区鼠尾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核 型数据,结合区域分子系统树探讨染色体特征的进化关系,为今后深入研究该属物种的核型进化 做出了探索,为开展祖先物种染色体基数推演分析补充了基础数据。

  • 不同含铬废水对薏苡人工湿地残根分解及铬化学形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6-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生活污水与营养液两种不同的水源对Cr6+污染人工湿地残根分解及铬化学形 态转化的影响,通过构建微型薏苡人工湿地处理含铬废水[分别以生活污水(DWS)和1/2 Hoagland 营养液(HNS)配制含0、20、40 mg L-1 Cr(Ⅵ)的配制液作为模拟含铬废水],采 用埋根分解法,研究残根的分解动态,以及铬化学形态转化规律。结果表明:(1)20、40 mg L-1 Cr(Ⅵ)铬胁迫下,薏苡的生长均受到抑制,HNS 处理株高和茎径均大于DWS 处理,但 HNS 处理的株高和茎径受Cr(Ⅵ)抑制程度大于DWS 处理; (2)薏苡残根分解速率随Cr(Ⅵ) 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HNS 处理残根分解速率大于DWS 处理。分解60 天后,DWS 处理条 件下,20、40 mg L-1 Cr(Ⅵ)处理残根铬含量比埋根初期分别降低了11.7%、8.09%,HNS 处理下分别下降了15.8%、18.42%。20、40 mg L-1Cr6+处理薏苡残根的残渣态铬占比均随埋 根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而乙醇提取态铬和去离子水提取态铬占比增大,醋酸结合态铬占比则 显著增大;(3)残根分解初期,HNS 和DWS 处理出水中的COD、TN、NH4-N 以及总铬含量 均有提高,而后降低,变化趋势与残根分解进程一致,HNS 处理人工湿地对废水中铬的去 除效率更高。该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湿地植物收割后,根系分解可短时间内提高出水中铬含 量,适当改善污水中营养状况,可以促进残根分解和湿地对铬的去除。

  • 10 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分类学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金花茶组(Sect. Chrysanthae)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其分类存在争议。为探 讨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意义,该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 10 种金花茶的花 粉形状、外壁纹饰以及穿孔特征,统计了极轴、赤道轴和萌发沟长,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表明:(1)10 种供试金花茶植物花粉为中粒花粉,大部分花粉呈近球形,仅有东兴金花茶 为扁球形、凹脉金花茶为长球形。花粉的外壁纹饰可以分为脑纹状纹饰、拟网状纹饰和疣状 纹饰三类,不同种花粉表面穿孔大小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10 种金 花茶可以分为 4 大类:四季金花茶、中东金花茶、金花茶以及显脉金花茶的花粉形态较为相 近;淡黄金花茶、中越山茶、小花金花茶、东兴金花茶的花粉比较相近;而凹脉金花茶和毛 瓣金花茶的花粉形态与其他金花茶区别较大。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外壁纹饰和穿孔状况各异, 需结合极轴、赤道轴以及萌发沟长度等特征可区分 10 种供试金花茶。从孢粉学角度来看, 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具有山茶属植物的一般特征,不具有特异性,该组植物可能不是一个独 立类群,但其花粉形态存在明显种间差异,可以作为分类学依据。该研究结果可为金花茶组 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依据。

  • 有机肥对粉垄蔗地土壤养分及甘蔗产量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施用有机肥对粉垄条件下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蚯蚓粪、猪粪分别与复合肥配施于粉垄蔗地中,并以单施复合肥作为对照,研究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施对粉垄土壤理化性状及甘蔗养分、产量、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有机肥与复合肥混施可在不同时期分别提高粉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且对于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的提升主要集中于甘蔗生长前期(6月—8月),但在土壤pH值和容重方面影响不显著。(2)蚯蚓粪、猪粪与复合肥混施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甘蔗生长前期的+1叶和根系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使产量分别比对照提升了28.09%和32.81%。砍收时甘蔗的茎长、茎径、单茎重、有效茎数、蔗汁糖分、甘蔗糖分高于对照但不显著,出苗率、分蘖率、锤度影响不显著。(3)粉垄耕作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施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也能提高甘蔗根叶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提高甘蔗产量。

  • 新冠病毒独立自然连续传播系统的建立及简单模型验证

    分类: 物理学 >> 交叉学科物理及相关领域的科学与技术 分类: 生物学 >> 病毒学 提交时间: 2020-02-25

    摘要: 由于春运出湖北省高峰和全国各地管控开始之间的时间差,使得在这个时间段内,除湖北外的国内地区是个输入一代到感染二代之间独立自然连续传播体系。基于此,我们使用正态分布的线性叠加来拟合全国除湖北外每日新增的数据,简单模型预测和实际新增结果的高度吻合验证了除湖北外是个近似理想系统。拟合计算得到的新冠病毒可再生系数R0=2.2,一代到二代的峰值传播时间是7天。我们还讨论了偏离理想传播体系的原因并分析了一些省的特殊情况。

  • 模拟干旱胁迫下6个种源梓树种子萌发特性及地理变异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了发芽率、发芽势和胚根长度等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梓树6个种源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大小,初步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种源,以期为我国楸树嫁接繁育选出良种砧木,促进我国楸树良种繁育,为其规模化应用奠定物质基础。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水势的降低,6个种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表现出持续下降趋势;除河南洛阳种源的胚根、胚轴长度以及甘肃正宁种源的胚根长度外,其余种源胚根、胚轴长度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溶液水势为-1.0 MPa时,河南洛阳种源失活,其余种源各指标趋于一致。将各种源种子发芽特性与原产地地理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表明,种子活力指数与经、纬度呈显著正相关(0.903和0.871),经纬度较大的种源活力更强,抗旱性更佳;年均气温越高,种子发芽率和活力均降低;年降雨量与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呈中偏弱的负相关,但与胚根和胚轴的生长呈中等正相关。温度和降雨量对梓树种子的抗旱性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年均温和年降雨量越低,种子的发芽率越低。初步发现处于干旱和寒冷等相对恶劣环境下的梓树种源表现出以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种子胚生长活性的调节机制来适应不良环境。鉴于相关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运用聚类分析及隶属函数法对6个种源梓树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辽宁恒仁种源种子抗旱性最强,而河南洛阳种源种子抗旱性最弱。综上所述,梓树6个种源抗旱性差异明显,温度和降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子萌发的抗旱性。

  • 不同收获期揉丝水稻秸秆在奶牛瘤胃内的降解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揉丝处理对不同收获期水稻秸秆营养成分及奶牛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试验样品分别在9月末与11月初采集,经相同试验前处理,共4组样品,分别为9月末水稻秸秆、9月末揉丝水稻秸秆、11月初水稻秸秆和11月初揉丝水稻秸秆。测定样品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并用尼龙袋法测定上述样品在奶牛瘤胃中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以及酸性洗涤纤维(ADF)的降解率,得到各营养成分的动态降解参数。结果表明:9月末水稻秸秆CP含量高于11月初水稻秸秆,粗灰分含量低于11月初水稻秸秆。9月末水稻秸秆CP、NDF和ADF的瘤胃降解率显著高于11月初水稻秸秆(P0.05),但对11月初水稻秸秆的DM、CP、ADF的ED有显著提高的作用(P<0.05)。综合得出,9月末水稻秸秆相比11月初水稻秸秆更适合作为粗饲料饲喂动物;揉丝处理11月初水稻秸秆可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和瘤胃降解率。

  • 胃饥饿素对鱼类摄食调控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胃饥饿素(Ghrelin)又称作生长激素释放肽,作为脑肠肽,其可促进鱼类摄食。有研究报道禁食或摄食前可提高鱼类Ghrelin表达水平,中枢或外周注射Ghrelin可增加鱼类的摄食量。本文根据Ghrelin在哺乳动物和鱼类上的研究进展,阐述了Ghrelin结构、组织分布和对鱼类摄食的调控及相关机制,为今后鱼类摄食调控和生长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2种饲料投喂下草鱼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以皇竹草粉饲料为试验组,以商品配合饲料为对照组,投喂平均体重为(300.00±10) g的草鱼2个月,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以及肌肉pH、系水力、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氨基酸组成和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草鱼的内脏重、肝脏重、腹腔脂肪重、脏体指数、肝体指数及腹脂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4.66和84.94。由此得出,与商品配合饲料相比,投喂皇竹草粉饲料可改善草鱼的肌肉品质。

  • 苜蓿鲜草部分替代苜蓿青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体重、胎次、产奶量相近,处于泌乳中期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以苜蓿鲜草替代基础饲粮中50%和75%苜蓿青干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各试验组乳体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葡萄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Ⅰ组奶牛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经济效益均有所增加,其中试验Ⅱ组净增收益最高,为9.06元/(头d)。综合得出,苜蓿鲜草可以部分替代奶牛饲粮中苜蓿青干草而不影响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且能增加经济效益。

  • 苜蓿鲜草部分替代苜蓿青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体重、胎次、产奶量相近,处于泌乳中期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以苜蓿鲜草替代基础饲粮中50%和75%苜蓿青干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各试验组乳体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葡萄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Ⅰ组奶牛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经济效益均有所增加,其中试验Ⅱ组净增收益最高,为9.06元/(头d)。综合得出,苜蓿鲜草可以部分替代奶牛饲粮中苜蓿青干草而不影响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且能增加经济效益。

  • 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鱼类摄食的抑制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作为中枢调控的厌食欲因子,可使鱼类产生饱腹感,进而减少鱼类摄食量和体重增长率。CRF大量分布于下丘脑,刺激垂体分泌促皮质激素(ACTH),进一步刺激皮质醇释放,抑制机体摄食和能量代谢。本文依据CRF在哺乳动物和部分鱼类中的研究进展,阐述了CRF的发现历史、分子结构、对鱼类摄食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为今后鱼类摄食调控和生长的研究以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生物学作用及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激酶,在动物的摄食、脂质和蛋白质合成、细胞自噬和衰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生理作用,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就mTOR的结构、组织分布和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研究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 金花茶组植物花色与细胞内重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金花茶组植物花色与细胞内重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以花色不同的8个金花茶组物种的9个居群为试材,测定了其花瓣的颜色、总黄酮含量、含水量、细胞pH, 7种金属离子浓度。结果表明,所测金花茶组植物的花色平均值明度L为80.82、色相a‘为一2.88、色相b‘为53.97、彩度C为54.10、色相角h为93.19,故金花茶花色为明度较亮的黄色,其中色相b‘为描述黄色的主要指标,据此可将所测植物分为金黄、黄、浅黄3类。花瓣总黄酮含量为20.17%,花瓣含水量为88.14%,物种间均达到差异显著,且均与花色呈弱相关,对黄色呈现影响较小。花瓣细胞偏弱酸性,pH平均值为6.19,不同物种间差异显著,细胞pH与花色呈显著正相关,即中偏弱酸性细胞环境有利于金花茶花瓣黄色的呈现。金属离子浓度中,K+含量最高(12.61 mg "g-1),依次为Cat+(3.91 mg "g-1), Mgt+(1.28 mg "g-1), A13+(0.98mg·g-1), Na+(0.17 mg·g-1), Fe3+(0.07 mg·g-1) } Cu2+含量最低(0.0038 mg·g-')} 7种金属离子在所测植物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13+, Fe3+和Cat+}IJ对金花茶黄色花色的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作用,随着这3种金属离子浓度升高,黄度降低,花色变淡,因此较低浓度的A13+, Fe3+, Ca2+可能更有利于金花茶黄色花的呈现。

  • 不同冻存条件对甘蔗原生质体活力和再生能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学研究、实验与植物演化、发展 提交时间: 2018-06-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获得活力高和再生能力强的甘蔗原生质体,本研究对甘蔗原生质体的冻存液浓度、冻存温度和冻存部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的冻存液、不同的冻存温度和不同的取材部位原生质体冻存后复苏对甘蔗原生质体的活力影响有显著差异性,三个冻存液组合比较,在组合2(70%培养基+20%血清+10% DMSO),冻存30 d后复苏活力最强,高达72%;冻存90 d内复苏,-196℃液氮和-80℃冰箱冻存,甘蔗原生质体的活力差异不显著,活力均达75%以上,但90 d冻存后复苏,-196℃液氮冻存后复苏比-80 ℃冰箱冻存冻存后复苏原生质活力强;不同取材部位比较,幼叶冻存30 d后复苏所得原生质体活力较高达79.2%,茎尖冻存30 d后复苏所得原生质体活力仅为42.7%;(2)不同的冻存液和不同的冻存温度,细胞第一次启动分裂和形成细胞团的时间差异不显著,一般培养5~6 d,细胞壁基本形成完整,培养6 d后,细胞启动分裂,培养15 d后形成细胞团。不同的材料部位相比较,茎尖酶解所得原生质体再生能力最强,较幼叶酶解原生质体,形成细胞壁的时间早3 d,第一次分裂时间早2 d。研究结果将为甘蔗原生质体的超低温保存提供科学依据,为体细胞融合育种、遗传学和转基因研究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