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根肿菌侵染下菘蓝生物碱合成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根肿菌胁迫对菘蓝生物碱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该文对根肿菌 侵染后0、7、14、21 d 的菘蓝进行病情形态分级、组织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转 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接菌后0、7、14、21 d 菘蓝根部分别发展为0 级、 1 级、3 级、5 级的肿根,且7 d 是皮层入侵的关键时间点。(2)接种根肿菌14 d 后,菘蓝 叶内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 性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并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代谢组学一 共检测到161 种生物碱,其中吲哚类生物碱数量较多;与未接菌相比,菘蓝接菌后7、14、 21 d 分别存在16、17、39 种差异代谢物且各组差异代谢物多富集在生物碱和氨基酸代谢通 路。(4)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未接菌相比,菘蓝接菌后7、14、21 d 分别存在2 439、 256、6 437 个差异表达基因,这3 组共同富集到11 个生物碱相关的代谢通路;与未接菌相 比,接菌后7、14、21 d 有9 个基因(编码4 种酶THS、TAT、YUCCA、ALDH)表达量均 上升。以上结果揭示了芸薹根肿菌与菘蓝之间的互作机制,探究了根肿菌对吲哚生物碱合成 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影响,为后期研究菘蓝根肿病抗性基因及生物碱次生代谢途径奠定基础。

  •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指引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实施路径探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制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重要行动,包括将生物多样性及其多重价值纳入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流。中国作为联 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之一,在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且 成效显著。本文通过探讨解析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概念内涵,梳理总结我国生物多样性主流 化的具体实践和阶段成效,对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围绕政府、 企业、公众不同行为主体,研究提出新时期我国全方位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实施路径, 包括:1)引入统一的行动框架;2)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3)联动企业采取共同行动; 4)提高公众意识以促进广泛参与,致力于将生物多样性融入各级政府部门政策机制及社会 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为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决策提供参考。

  • 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危机之一,在以爱知目标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 护目标均未实现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变革性转型以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成为当务之 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因其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权 衡性和包容性等原则,成为应对全球危机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机理和功能层面生物多样 性和NbS 的关系,阐明了NbS 利用恢复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营养级来指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路径,提出了利用NbS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重内涵,一是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持续性为目标,二是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在建立NbS 和生物多样性关联认知的基础上,本文进 一步梳理了NbS 的概念内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一致性,以及NbS 在生态空间、农业空 间、城镇空间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方法,归纳了NbS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国内外实践案例, 讨论了NbS 协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益,展望了NbS 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的愿景,以期为促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框架 履约、推进NbS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提供参考。

  • 外源水杨酸对铝胁迫下菊芋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铝胁迫对菊芋根系分泌物的影响以及外源水杨酸的缓解作用,以耐铝型南京菊芋和铝敏感型资阳菊芋为试验材料,采用土培法,设置铝浓度 500 μmol·L-1,分析了不同浓度(10、100、1 000 μmol·L-1)SA 对铝胁迫下菊芋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氨基酸以及根尖相关代谢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单铝胁迫会导致菊芋根系分泌物中柠檬酸、草酸、苹果酸浓度升高,且升高幅度南京菊芋大于资阳菊芋;柠檬酸合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在单铝胁迫下活性增强;脯氨酸含量显著提升,总氨基酸浓度均显著减少。外源 SA 加入后,南京菊芋根系分泌的柠檬酸、草酸、苹果酸浓度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但经高浓度(1 000 μmol·L-1)SA 处理后资阳菊芋根系分泌草酸显著降低,且在各浓度 SA 处理下苹果酸浓度均无明显变化;柠檬酸合酶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但对南京菊芋根尖中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影响不大,且高浓度(1 000 μmol·L-1)SA 处理后显著降低了资阳菊芋根尖中苹果酸脱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显著下降,从总氨基酸浓度变化来看,南京菊芋在高浓度(1 000 μmol·L-1)SA、资阳菊芋在低浓度(10 μmol·L-1)SA 处理下得到最大缓解效果。因此,菊芋通过分泌有机酸应对铝毒侵害,外源 SA 可促进菊芋根系有机酸代谢速率,分泌更多的有机酸来缓解铝胁迫,这种缓解效果在耐铝性相对较强的南京菊芋中表现更好。

  • 山豆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常用于治疗咽喉部感染性疾病,其大极性提取物已经报道了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潜力,为了深入探究山豆根大极性抗菌活性成分,该文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分离纯化方法对山豆根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开展了单体成分抗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真菌(白色念珠菌)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山豆根正丁醇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为2',4',7-trihydroxy-6,8-bis(3-methyl-2-butenyl)flavanone (1)、染料木苷(2)、2-(2',4'-二羟基苯基)-5,6-二氧亚甲基苯并呋喃(3)、maltol-β-D-glucopyranoside (4)、leonuriside A (5)、松柏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6)、光甘草酚(7)、2-(2',4'-dihydroxy-phenyl)-8,8-dimethyl-10-(3-methyl-2-butenyl)-8H-pyrano[2,3-d]chroman-4-one (8)、氧化苦参碱(9)、番石榴酸(10),其中化合物4-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化合物2对绿脓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15.6 μg·mL-1,化合物3对白色念珠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均为31.3 μg·mL-1。

  • 药用植物巴西吐根的引种繁殖及栽培初探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9-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吐根作为治疗痢疾的特效药而著名,具有祛痰、催吐和抗阿米巴痢疾的主要作用。我国目前对吐根药材的需求全部依赖于进口,国内未有大规模种植,该文对原产巴西的吐根进行引种繁殖及栽培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气候条件能满足吐根的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可以作为吐根的引种地。吐根的分根和茎下段可用于扦插繁殖,它们的发根率和存活率分别􀀁100.0%和􀀁100.0%、68.0%和􀀁75.0%,前者优于后者。用􀀁20 mg·L-1的􀀁IAA 或􀀁IBA 浸泡􀀁1 h,吐根茎下段的扦插成活率􀀁90.0%或􀀁88.0%,均显著高于对照,可用于提高吐根茎下段的扦插成活率。采用分根繁殖的吐根植株在植株生长和药材外观性状较好,单株总根体积较高,吐根一年生植株平均株高􀀁10.66 cm、两年生平均株高􀀁16.54 cm,一年生植株根总体积为􀀁2.71 mL、两年生根总体积为􀀁3.54 mL。吐根栽培基质可用腐殖土∶椰糠体积比为􀀁4∶1。在吐根的年周期生长中,地径􀀁1—3 月和􀀁9—11 月增长明显,株高􀀁7—11 月增长明显,叶片长和宽􀀁3—9 月增长明显,根据这些特点,可科学制定相应的水肥管理措施。上述结果可为吐根的引种繁殖和栽培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 高剂量乙氧基喹啉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脏器指数和肉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乙氧基喹啉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性能、脏器指数和肉品质的影响。选用180头体重为(31.98±2.34) kg三元杂交(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试验采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分别添加0、150、300、750和1 500 mg/kg乙氧基喹啉,试验期98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150~1 500 mg/kg乙氧基喹啉对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脏器指数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2)试验第70天,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随着饲粮中乙氧基喹啉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线性P<0.05)。试验第98天,血清TBIL含量随着饲粮中乙氧基喹啉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线性P<0.05)。3)试验第70天和第98天,各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饲粮中乙氧基喹啉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线性P<0.05)。试验第98天,各组血清丙二醛含量随着饲粮中乙氧基喹啉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二次P<0.05)。综上所述,生长育肥猪饲粮中添加150~1 500 mg/kg乙氧基喹啉对生长性能和肉品质无显著影响,饲粮中添加750和1 500 mg/kg乙氧基喹啉会导致生长育肥猪肝细胞损伤,饲粮中添加300~1 500 mg/kg乙氧基喹啉降低血清抗氧化性能,因此,生长肥育猪饲粮中乙氧基喹啉的推荐量为150 mg/kg。

  • 肉鸡鸡胚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鉴定及其原代培养吸收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评估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不同接种密度对细胞紧密连接性及细胞活力的影响,为建立肉鸡鸡胚体外原代培养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吸收模型选择最佳的细胞接种密度。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3个组,Ⅰ组、Ⅱ组、Ⅲ组肉鸡鸡胚十二指肠上皮细胞接种密度分别为2.90×106、6.25×106、8.75×106个/mL,每个组6个重复,共培养4 d。结果表明:1)刚分离的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团呈球形,且细胞团的大小均一,悬浮于培养液中,贴壁后细胞团开始向外伸展,逐渐铺成片,细胞之间界限清晰、贴壁均匀,呈单层“铺路石样”生长。2)经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试验组的十二指肠上皮细胞胞浆被染成了蓝黑色,阴性对照组的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不着色。3)在细胞培养的48和72 h,Ⅰ组和Ⅱ组细胞的跨膜电阻(TEER)值均满足大于300 Ω·cm2的试验要求,酚红透过率均满足小于5%的试验要求,并且Ⅰ组细胞的TEER值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细胞酚红透过率均显著低于Ⅱ组(P>0.05)。4)在细胞培养的24和48 h,Ⅰ组细胞培养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均显著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细胞接种密度为2.90×106个/mL,培养时间为48 h时,细胞间界限清晰、生长状态良好、紧密连接性强,细胞活力最佳,即表明原代培养肉鸡鸡胚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物质吸收模型构建成功,可为后续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吸收规律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模型。

  • 吡咯喹啉醌二钠对肉仔鸡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吡咯喹啉醌二钠(PQQ.Na2)对爱拔益加(AA)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生理和血浆生化指标、器官发育和组织学结构的影响,从而评价PQQ.Na2对肉仔鸡的生物安全性。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用24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5只)。各组分别饲喂PQQ.Na2添加水平为0、0.3、1.5和3.0 mg/kg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49 d。结果表明:饲粮PQQ.Na2添加水平对21和49日龄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生理和血浆生化指标及49日龄脏器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且并未引起主要器官的组织学结构变化。因此,肉仔鸡玉米-豆粕型饲粮中PQQ.Na2的最高有效添加水平为0.3 mg/kg时,具有10倍的安全系数,对肉仔鸡饲喂是安全的。

  • 人工抗原合成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8-08-29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近年来,以小分子化合物为半抗原的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已有诸多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检测效果。小分子化合物只能与载体偶联形成人工抗原后,方能借助T细胞表位间接诱导B细胞进行增殖与分化,进而产生特异性抗体。高效的人工抗原的合成是保证免疫分析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工抗原合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小分子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方法、载体的选择、半抗原与载体的偶联方法、人工抗原的纯化及鉴定方法等进行综述。

  • 转香蕉MaASR1基因的拟南芥株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表达谱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6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干旱是最重要的环境胁迫,香蕉MaASR1基因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研究MaASR1基因的过表达使拟南芥抗旱的分子机制,利用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来广谱的筛选MaASR1基因转入后自然条件下及干旱处理条件下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对基因芯片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相关基因的RT-PCR验证,结果表明MaASR1基因异源表达的拟南芥株系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共有74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59个,下调基因188个;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共得到653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56个,下调基因397个;MaASR1基因的转入可以通过影响激素,光合作用,锌指蛋白及不依赖ABA途径的DREB2A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拟南芥的抗旱性。为解析MaASR1基因作为转录因子提高植物抗旱能力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转香蕉MaASR1基因的拟南芥株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表达谱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6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干旱是最重要的环境胁迫,香蕉MaASR1基因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研究MaASR1基因的过表达使拟南芥抗旱的分子机制,利用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来广谱的筛选MaASR1基因转入后自然条件下及干旱处理条件下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对基因芯片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相关基因的RT-PCR验证,结果表明MaASR1基因异源表达的拟南芥株系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共有74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59个,下调基因188个;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共得到653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56个,下调基因397个;MaASR1基因的转入可以通过影响激素,光合作用,锌指蛋白及不依赖ABA途径的DREB2A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拟南芥的抗旱性。为解析MaASR1基因作为转录因子提高植物抗旱能力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转香蕉MaASR1基因的拟南芥株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表达谱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13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干旱是最重要的环境胁迫,香蕉MaASR1基因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研究MaASR1基因的过表达使拟南芥抗旱的分子机制,利用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来广谱的筛选MaASR1基因转入后自然条件下及干旱处理条件下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对基因芯片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相关基因的RT-PCR验证,结果表明MaASR1基因异源表达的拟南芥株系在自然生长条件下共有74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59个,下调基因188个;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共得到653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56个,下调基因397个;MaASR1基因的转入可以通过影响激素,光合作用,锌指蛋白及不依赖ABA途径的DREB2A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拟南芥的抗旱性。为解析MaASR1基因作为转录因子提高植物抗旱能力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植物提取物及其复合物对鸡源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选取10种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植物提取物,研究其对鸡源致病菌(鸡大肠杆菌和鸡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并分别筛选出对2种致病菌有较强抑菌作用的3种植物提取物,将其按不同比例复配,以获得抑菌效果更强的复合植物提取物。本研究分为2个试验。试验1:共设11个组,分别为百里香精油、牛至精油、肉桂精油、大蒜油、黄芩黄酮、竹叶黄酮、黄芪多糖、小檗碱、苦参碱和绿原酸和金霉素组(阳性对照组),每组6个重复,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植物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试验2:根据试验1的结果,选取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的肉桂精油、苦参碱和绿原酸3种植物提取物,分别按照不同浓度比例进行两两和3种植物提取物复配,用牛津杯法测定复合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同时分别设相应浓度的3种单一植物提取物为对照组,共20个组,每组6个重复;选取对沙门氏菌抑菌效果较好的竹叶黄酮、黄芩黄酮和肉桂精油3种植物提取物,用牛津杯法测定不同浓度比例的复合物和相应浓度的单一植物提取物(对照组)对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共17个组,每组6个重复;根据以上结果,研究了竹叶黄酮和肉桂精油按不同浓度比例复配对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以筛选最佳复配比例,共15个组,每组6个重复。结果表明:5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其抑菌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肉桂精油、苦参碱、绿原酸、百里香精油、牛至精油;8种植物提取物对沙门氏菌有抑菌作用,其抑菌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竹叶黄酮、黄芩黄酮、肉桂精油、苦参碱、绿原酸、牛至精油、百里香精油、大蒜油。与肉桂精油对照组相比,肉桂精油、苦参碱和绿原酸两两或3种植物提取物复配不能显著增强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P>0.05);竹叶黄酮和肉桂精油复配可显著增强对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且在浓度比例为25:150(1:6)时抑菌作用达到最大(P<0.05)。由此可见,10种植物提取物中,对大肠杆菌抑菌效果较好的3种植物提取物为肉桂精油、苦参碱和绿原酸,但这3种植物提取物复合物的抑菌作用并不大于单一肉桂精油;对沙门氏菌抑菌效果较好的3种植物提取物为竹叶黄酮、黄芩黄酮和肉桂精油,竹叶黄酮和肉桂精油复配增强了抑菌效果,且复配比例为1:6时对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最大。

  • 饲粮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D3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骨磷代谢利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D3(VD3)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骨磷代谢利用的影响。试验采用2×4两因子完全随机设计,设2个饲粮非植酸磷水平[0.45%和0.23%(实测值为0.44%和0.21%)]与4个VD3添加水平(0、1 000、2 000和4 000 IU/kg),共8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与0.21%非植酸磷水平组比,0.44%非植酸磷水平显著提高肉仔鸡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采食量(ADFI)、胫骨灰分含量和胫骨灰分磷含量(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F/G)和胫骨灰分磷绝对沉积率(P<0.05);与不添加VD3组相比,饲粮中添加VD3显著提高肉仔鸡ADG、15~21日龄和1~21日龄ADFI、胫骨灰分含量和胫骨灰分磷绝对沉积率(P<0.05),显著降低1~21日龄肉仔鸡F/G(P<0.05);0.21%非植酸磷水平下,与不添加VD3组相比,添加VD3显著降低肉仔鸡死亡率(P<0.05),显著提高21日龄肉仔鸡胫骨灰分磷重量(P<0.05),添加2 000 IU/kg VD3组显著提高14日龄肉仔鸡胫骨灰分磷重量(P<0.05);0.44%非植酸磷水平下,与不添加VD3组相比,添加VD3显著提高肉仔鸡胫骨灰分磷重量(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VD3可提高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并降低死亡率,促进磷在骨骼中的代谢利用。

  • 吡啶甲酸铬对产蛋鸡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吡啶甲酸铬对北京红商品产蛋鸡产蛋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器官发育和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进而评价吡啶甲酸铬对产蛋鸡的生物安全性。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用360只23周龄北京红商品产蛋鸡,按产蛋率和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各组分别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添加0、0.6、4.0和6.0 mg/kg(以铬计)的吡啶甲酸铬。预试期21 d,正试期70 d。结果表明:1)饲粮铬添加水平对试验全期产蛋鸡产蛋性能和器官指数无显著影响(P>0.05)。2)饲粮铬添加水平除显著提高试验第35天产蛋鸡血浆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3)饲粮铬添加水平对产蛋鸡主要内脏器官的发育均无明显影响,同时均未观测到产蛋鸡的心脏、肝脏、肾脏、卵巢和输卵管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以上结果表明,产蛋鸡玉米-豆粕型饲粮中吡啶甲酸铬的推荐添加水平为0.6 mg/kg时,具有10倍的安全系数,即饲粮中以吡啶甲酸铬形式添加铬对产蛋鸡是安全的。

  • 酵母硒对肉仔鸡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酵母硒对爱拔益加(AA)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血浆生化指标、器官指数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进而评价酵母硒对肉仔鸡的生物安全性。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用288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公母各占1/2)。各组分别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添加0、0.4、2.4和4.9 mg/kg(以硒计)的酵母硒试验。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0.4和2.4 mg/kg酵母硒显著提高了22~42日龄肉仔鸡平均日采食量(P0.05)。2)饲粮添加不同水平酵母硒除对21日龄肉仔鸡血浆尿素氮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42日龄肉仔鸡血浆GSH-Px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酵母硒添加组21和42日龄肉仔鸡血浆GSH-Px活性随着酵母硒添加水平的增加均显著提高(P0.05),且并未引起主要器官的组织结构变化。综上所述,肉仔鸡饲粮中酵母硒的添加水平为0.4 mg/kg(饲粮中总硒含量为0.41 mg/kg)时,具有10倍的安全系数,即饲粮中以酵母硒形式添加硒对肉仔鸡是安全的。

  • 饲粮高铁对肉仔鸡十二指肠黏膜铁转运载体基因表达及组织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铁含量对肉仔鸡组织重要微量元素铁、锰、铜、锌含量及十二指肠黏膜主要铁转运载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铁对肉仔鸡微量元素吸收和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将336只1日龄商品代罗斯308肉公雏按照体重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鸡。对照组饲喂不额外添加铁的基础饲粮(实测含铁量为77.7 mg/kg),铁添加组分别饲喂以七水硫酸亚铁(FeSO4·7H2O)形式添加100、250或500 mg/kg铁的试验饲粮(实测含铁量分别为166、308和579 mg/kg)。试验期21 d。各组试鸡分别于7、14和21日龄屠宰分析肝脏、心脏、胰腺、十二指肠黏膜和胫骨中铁、锰、铜、锌含量及十二指肠黏膜中二价金属转运蛋白(DMT1)和膜铁转运蛋白(FPN1)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500 mg/kg铁添加组1~7日龄和8~14日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其他3组(P0.10),但显著影响7、14和21日龄血浆铁含量和铁饱和度(P0.10)。4)饲粮铁含量显著影响7、14和21日龄十二指肠黏膜DMT1和FPN1 mRNA表达水平(P<0.10),各日龄DMT1和FPN1 mRNA表达水平均随饲粮铁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提示,高铁饲粮可能通过调控十二指肠黏膜DMT1和FPN1基因的表达降低锰和锌在肠道的吸收,进而减少锰和锌在组织中的沉积。

  • 酵母培养物、枯草芽孢杆菌和木瓜蛋白酶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粪便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了探究从神曲(MMF)和酸面团中分离到的酿酒酵母的作用,本试验研究了新型的复合酵母培养物(YC)、枯草芽孢杆菌(BSK)、木瓜蛋白酶(PE)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粪便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择平均体重为(15.70±0.26) kg的断奶仔猪225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对照(CT)组饲喂基础饲粮,YC组饲喂基础饲粮+5 g/kg YC,BSK组饲喂基础饲粮+2×1011 CFU/kg BSK,PE组饲喂基础饲粮+0.3 g/kg PE,复合(YP)组饲喂基础饲粮+5 g/kg YC+0.3 g/kg PE。预试期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YP组末重、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T组(P0.05)。3)YC、YP组粪便乳酸菌数量和乳酸菌/大肠杆菌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粪便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由此可知,新型YC可以改善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生态环境,YC和PE的联用对仔猪生长也有积极作用。

  • 爱拔益加肉仔鸡对胍基乙酸的耐受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胍基乙酸(GAA)对爱拔益加(AA)肉仔鸡生长性能、血液学指标、脏器指数、组织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以及组织形态的影响,以系统评价AA肉仔鸡对GAA的耐受性。试验选用540只1日龄AA肉仔鸡公雏,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5组试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800、1 600、4 000和8 000 mg/kg GAA的饲粮。试验期42 d,分为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800~4 000 mg/kg GAA显著提高了肉仔鸡前期、后期和全期平均日增重(P0.05)。饲粮添加8 000 mg/kg GAA组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添加800~8 000 mg/kg GAA对21、42日龄肉仔鸡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脏器指数和组织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4 000、8 000 mg/kg GAA对肉仔鸡肝脏和肾脏组织形态无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肉仔鸡饲粮中添加GAA对其生长性能、血液学指标、脏器指数、组织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和组织形态无不良影响,肉仔鸡可耐受8 000 mg/kg G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