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烟草野火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叶际微生物种群稳定与烟株健康密切相关。为揭示感染野火病烟株叶际微生态特征,该 文采用Illumina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病程度烟株叶片的病斑与健康组织进行微生物群落结 构与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病斑组织与健康组织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 子囊菌门(Ascomycota),且在病斑组织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织;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泛菌属(Pantoea)、链格孢属(Alternaria)、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 和锥盖伞属(Conocybe),仅假单胞菌属在病斑组织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织。(2)病斑组 织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健康组织,并随病害程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呈先减后增、丰 富度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病斑组织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病害程度的增加先增后减, 轻度和中度病叶病斑组织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健康组织,但重病组织真菌群落多样性 和丰富度低于健康组织。(3)病斑和健康组织细菌的基因功能信息及相对丰度基本类似,主要 为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3 类;真菌的优势功能类群为植物病原菌、动物病原菌- 内生真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真菌、未定义腐生真菌、木质腐生真菌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 真菌。该结果为认识烟草野火病演变规律及叶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 氮磷钾添加对罗汉松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通过研究不同氮磷钾养分水平添加对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土壤微生物量和多样性及其对 碳源利用的变化特征,揭示罗汉松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氮磷钾养分水平的响应及规律,从微生物的角度为罗 汉松施肥及管护提供理论依据。以两年生罗汉松幼苗为试验树种,采用L9 正交试验控制盆栽土壤的氮磷 钾养分水平梯度,使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Biolog-ECO 微平板法探讨不同土壤养分水平对罗汉松土壤微生 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及其对6 种碳源的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随氮添加量的增加,土壤细菌( P < 0.05) 和放线菌数量( P < 0.001)减少,真菌( P < 0.001)及固氮菌数量( P < 0.01)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Pielou 指数( P < 0.001)降低,Simpson 指数( P < 0.05)和McIntosh 指数( P < 0.001)升高,从而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 6 种碳源的利用强度,特别是对难利用碳源胺类( P < 0.001)、羧酸( P < 0.001)、聚合物( P < 0.001)及其他化 合物( P < 0.001)的利用强度显著降低。(2)磷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 指数( P < 0.05)。(3)钾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 指数( P < 0.05)和Pielou 指数( P < 0.05) 及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 P < 0.001)和氨基酸( P < 0.01)两类易利用碳源的利用强度。综上所述,氮添加 和钾添加是影响罗汉松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在罗汉松培育时应注意少量多次施肥,降 低氮和钾的添加量,适当提高磷添加量,以促进罗汉松的生长及其可持续培育。

  • 姜蛋白脱除刺梨果汁中单宁的工艺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有效脱除刺梨果汁(Rosa roxburghii juice,RRTJ)中的单宁,降低其涩味改善口感。该研 究以刺梨果汁为对象,采用化学沉淀法,以姜蛋白为单宁脱除剂,并以单宁脱除率和维生素C(VC) 保留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姜蛋白脱除单宁工艺确定最优工艺。结果表明:(1) 姜蛋白脱除刺梨果汁单宁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液固比30:1.2(mL:g),果汁pH 3.0,搅拌温度5 ℃,搅 拌时间30 min;(2)由正交实验分析知,各因素对刺梨果汁脱除单宁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液固比>搅 拌温度>刺梨汁pH>搅拌时间;(3)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单宁脱除率为(47.451±0.608)%,VC 保 留率为(75.904±1.244)%;(4)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果汁透光率从(8.44±0.662)%提高到(92.47±0.297)%, 涩味明显改善,同时丰富了刺梨果汁风味。综上认为,该研究为解决刺梨果汁深加工行业面临的共性 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新工艺技术路线基础,也为拓展生姜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了一定技 术基础。

  • 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豆树(Ormosia hosiei)是我国南方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人 文价值。为了解红豆树种群在川黔山区的生存现状及制约种群发展的原因,该文以川黔 4个 区域红豆树自然种群为调查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根据不同种群的分布特征, 每个种群分别设置 2 个面积为 20 m ×20 m 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通过编制种群静 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数量动态指数、利用生存函数及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川黔山 区不同红豆树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河株村和干耳盘村种群龄级结构呈 倒“J”型结构,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呈不规则“哑铃”型结构,红豆树种群自然更新能 力强,但中龄级个体容易缺失;(2)4 个种群均为增长型,存活曲线接近于 Deevey-Ⅱ型, 其中河株村、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消失率和死亡率呈“多峰型”,种群在生长中期容易受 到外界干扰;(3)红豆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幼龄级个体死亡率高,成熟龄级个体数 量动态稳定的特点,其形成原因与山区地形特点和红豆树种子传播特性有关;(4)RDA 排 序结果显示,海拔、坡度是影响幼龄个体数量结构的主导因子,人为干扰是影响种群中高龄 个体数量结构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川黔山区红豆树天然种群结构与数量特征的形成受制 于山区地形特点、红豆树自身繁殖特性以及环境压力。通过对种群幼龄个体密度控制和中龄 个体生长空间管理,是提高种群幼苗存活率,促进中龄个体健壮生长,维持红豆树天然种群 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 峨眉拟单性木兰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峨眉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 的常绿乔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极度濒危植物。为了探究峨眉拟单性木兰两性花中雄性败育发生 的时期及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以两性花中的不育雄蕊和雄花中的可育雄蕊为试材, 利用石蜡切片观察两种雄蕊的花药发育过程,并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 脯氨酸含量,分析过氧化氢酶(CAT) 、过氧化物酶( POD)的活性。结果表明:(1)不育雄蕊与可 育雄蕊在减速分裂时期出现明显差异,不育雄蕊的绒毡层致密、没有发育,四分体未形成,随后解 体,花粉囊中无花粉。可育雄蕊的绒毡层和小孢子母细胞发育正常,成熟时花粉囊开裂,花粉 粒溢出。(2)不育雄蕊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在减数分裂时期、单核期 和花粉成熟期都显著低于可育雄蕊。(3)不育雄蕊 POD 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减数分裂时期、 单核期和花粉成熟期都显著高于可育雄蕊;不育雄蕊 CAT 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同 时期的可育雄蕊。综上可知,两性花中雄性败育发生在减速分裂时期,其败育的主要原因是物质 能量代谢降低,绒毡层没有进一步发育,不能给小孢子母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过氧化氢酶( CAT) 及过 氧化物酶( POD) 的活性异常,造成细胞内不能及时清除自由基,使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受阻, 无法形成四分体。

  • 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差异与关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分析天坑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及小生境对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影响,该文以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底部、坑腰和边缘)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选取叶厚度、叶组织密度、叶面积等10个叶功能性状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1)神木天坑木本植物10个叶功能性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113.9%),叶碳含量变异系数最小(10.5%)。(2)天坑边缘、坑腰的乔木叶组织密度显著高于底部(P0.05)。(3)不同小生境叶功能性状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随底部到边缘小生境变化,叶厚度与叶面积逐渐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组织密度(-0.833)、叶钾含量(0.782)、叶干物质含量(-0.647)贡献较大,是神木天坑不同小生境木本植物叶功能性状主要指标。综上表明,叶功能性状之间普遍关联,天坑木本植物通过对叶功能性状的权衡来适应不同小生境,该研究可为了解植物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机制及天坑植被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 森林木质藤本数量过度增加的机制与生态效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木质藤本是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热带、亚热带森林,尤其是 次生林内木质藤本数量的过度增加给森林的恢复和健康发展造成威胁,这一现象却未得到太 多关注。至今国内尚未有研究对森林木质藤本过多的现象、增加机制与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认 识。该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木质藤本数量增加的机制与生态效应进行分析和总结,以 期为森林管理和恢复等方面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综合相关研究认为:(1)木质藤本数 量的增加与气象干旱、大气 CO2 浓度上升、自然干扰和森林破碎化有关。在环境变化的情 况下,木质藤本在形态、行为、生理等方面比树木更具优势,表现为更快的生长速率、更强 的繁殖力、可塑性和高效的资源获取力。(2)木质藤本主要是通过遮荫胁迫、资源竞争和机 械压力与损伤等方式对树木造成影响。(3)木质藤本过度增加在个体水平上会阻碍树木生长、 生殖并引起树木死亡,在群落水平上会改变物种组成、降低多样性,在生态系统水平上会降 低森林碳储量、改变碳、矿质养分和水分循环过程等。综合以上研究建议结合野外长期监测 与控制实验开展木质藤本种群动态变化与环境变化关系、森林干扰对木质藤本生长的影响、 木质藤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理、木质藤本数量过度增加的生态效应评价研究。同时, 应积极探索合理的森林木质藤本管控方法。

  • 广西天坑森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天坑负地形生境土壤酶活性、养分和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内在联系, 为喀斯特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与重建提供理论基础。该文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为 研究区,基于天坑坑内—坑口—坑外群落多样性调查和土壤生境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和 冗余分析方法,探究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坑内 木本植物有 21 种 31 属 20 科,坑口木本植物有 91 种 58 属 58 科,坑外木本植物有 47 种 30 属 30 科,天坑坑内 Margalef 指数和 Patrick 指数显著低于天坑坑口和坑外生境,沿天坑 坑内—坑口—坑外生境变化,物种分布总体较为均匀,但物种数量增多;(2)天坑坑外土 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坑内和坑口生境,坑内的土壤全镁、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 高于坑口和坑外生境,坑外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坑口和坑内生境, 表明天坑坑内土壤磷含量较高,但土壤酶活性总体偏低;(3)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土 壤酶活性相关性强。综上结果可知,天坑生境对物种多样性、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 的分布特征影响较大,土壤速效磷、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含水量、土壤脲酶、土壤全镁 和土壤全磷是影响天坑森林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 水葱和香蒲叶经济性状对模拟增温和 CO2浓度倍增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反映了植物应对气候变化的生长和生存策略。叶经济性状与植物对资源的获取、利用和储存直接相关,并且受到温度条件和􀀁CO2 浓度的显著影响。该文采用人工环境控制系统封顶式生长室研究广布湿地植物水葱(Scirpus validu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的叶经济性状对模拟增温(现行环境温度+2 ℃)和􀀁CO2 浓度倍增(增至􀀁850 μmol·mol-1)的响应。结果表明:(1)增温处理下,水葱净光合速率、氮含量和磷含量显著降低,但其胞间􀀁CO2 浓度和比叶重显著增加;CO2 浓度倍增处理下,水葱胞间􀀁CO2 浓度和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降低,但比叶重显著增加。(2)增温处理下香蒲的比叶重也显著增加,而氮含量和磷含量显著降低;香蒲的光合参数、氮含量和磷含量在􀀁CO2 浓度倍增处理下均显著降低,而比叶重显著增加。(3)除碳含量外,水葱和香蒲的其他经济性状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 浓度、氮含量、磷含量和比叶重均在响应增温和􀀁CO2 浓度升高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总体而言,该研究结果反映了水葱和香蒲在功能性状上对增温和􀀁CO2 浓度升高的响应策略。两种植物的光合能力和养分含量在两种处理下均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其抗逆能力升高,表明增温和􀀁CO2浓度升高不利于水葱和香蒲的生长。

  • 生物炭施用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究土壤酶活性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特征,为合理应用桉树枝条生物炭提供理论参考。该研究基于桂北桉树人工林田间试验,以桉树人工林采伐剩余物枝条为原料,在500 ℃条件下厌氧制备生物炭,施用质量分数分别为0(CK)、0.5%(T1)、1%(T2)、2%(T3)、4%(T4)和6%(T5)的桉树枝条生物炭,输入1 a 后,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沿着土层垂直深度,土壤酶含量减小。(2)各土层脲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脱氢酶的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生物炭施用量为6%时含量最高。(3)酸性磷酸酶、蔗糖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纤维二糖苷酶的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酸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在生物炭施用量为2% 时含量最高,蔗糖酶和纤维二糖苷酶则在生物炭施用量4%时含量最高。总体上,桉树枝条生物炭施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桉树人工林的土壤酶活性。该研究结果可为林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资源化利用途径及其在桉树人工林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亚热带喀斯特地区不同地形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亚热带喀斯特地区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揭示不同地形下群落 的物种多度格局形成的作用机制,丰富该地区植物群落构建理论,该文以贵州茂兰喀斯特地区 山脊、槽谷、鞍部、洼地四种典型地形下植物群落的乔木层与灌木层为对象,统计物种多度, 采用累计经验分布曲线(ECDF)表征多度分布格局,采取wilcoxon 秩和检验探究不同地形之 间物种多度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生态学模型进行多度拟合,利用Kolmogorov-Smirnov(K-S) 检验与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检验模型接受与拟合优度。结果表明:(1) 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的 个体数量与物种数存在差异,鞍部个体数最多,洼地的物种数最多,山脊的个体数、物种数均 最少。(2) 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的乔木层物种多度格局无显著差异,而灌木层之间出现显著差 异,山脊与鞍部、洼部,鞍部与槽谷、洼部都存在显著差异。(3) 不同地形下乔木层物种多度 对中性模型接受较好,其中山脊拟合最优,对生态位模型接受较差,仅山脊与鞍部通过两种生 态位模型,拟合优度不及中性模型。而灌木层对中性模型接受也较好,鞍部拟合最优,对生态 位模型接受较差,仅洼地通过断棍模型。且整体而言,乔木层比灌木层能更好接受两种生态学 模型,可能乔木层物种多度格局有更明显生态过程的印记,但是不同地形下灌木层拟合优度差 异更大,可能与灌木层物种对环境变化更剧烈有关。不同地形会引起群落构建不同程度的生态 学过程,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会逐渐适应地形。

  • 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物种组成变化及群落结构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群落演替动态规 律,本研究以 2015 年群落内建立的 1 hm2 永久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经 2020 年首轮复查, 对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以及胸径(DBH)进行调查研究,以分析 5 年间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 2020 年,群落木本植物共 18 种,隶属 15 科 18 属,较 2015 年新增 1 属 1 种,优势物种组成并无变化,但优势度变化显著。在重要值 (IV) > 1 的 6 个种群中,5 个树种 IV 增高,仅攀枝花苏铁种群 IV 降低,但其仍为群落优势 建群种,铁橡栎和滇榄仁等乔木种群优势度显著增加。(2) 2020 年,群落中 DBH≥1 cm 的 木本植物个体数增至 1 710 株,平均胸径由 11.10 cm 增至 11.17 cm。群落年死亡率 0.29%, 死亡个体平均胸径 11.84 cm,年补员率 2.75%,补员个体平均胸径 4.96 cm。群落中 7 个种 群出现个体死亡,9 个种群出现补员个体。(3) 虽然沙针种群规模缩小,但仍有 9 个种群规 模扩大,4 个种群规模保持稳定。攀枝花苏铁和沙针种群平均胸径减小,其余种群平均胸径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随着森林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种间竞争的重要性将逐渐增大,铁橡栎 和滇榄仁等乔木树种将在未来演替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但短期内并不会威胁攀枝花苏铁种 群优势地位,大径级植株个体的死亡是其优势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在未来群落演替进程 中,攀枝花苏铁将与铁橡栎、滇榄仁等乔木树种组成以乔木树种逐渐占据优势的干热河谷次 生稀树灌木林向气候顶极群落演替的过度型次生林群落。

  • 基于光谱指数的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定量估算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讨适合于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的光谱指数,在总结以往基于光谱指 数的植物生化参数估算研究基础上发现,常用光谱指数通常采用差值、比值、归一化以及倒 数差值方式来构建。因此,我们通过上述 4 种光谱指数构建方式对所采集的 4 种典型喀斯特 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盐肤木(Rhus chinensis)、朴树(Celtis sinensis)和红背 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叶片原始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导数值与同步测定的叶片叶绿 素含量进行遍历分析,以期获得最优光谱指数并将其应用于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定量 估算研究。结果表明:(1)常用光谱指数中,改良红边归一化指数(modified red-edg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mND705)对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效果较好 (决定系数为 0.45,均方根误差为 0.26 mg•g-1)。(2)虽然荧光比值(fluorescence ratio index, FRI1)和叶绿素吸收面积光谱指数(chlorophyll absorption area index, CAAI)在估算喀斯特 与非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能力相当,但是其估算精度相对较低(决定系数小于 0.45)。 (3)通过差值、比值、归一化以及倒数差值方式构建的光谱指数无论是基于植物叶片原始 光谱反射率,还是其一阶导数值,相比常用光谱指数都能更好地估算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 含量(决定系数大于 0.60)。其中,基于植物叶片原始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值的差值光谱指 数[dD(760, 769)]对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算精度最好,其决定系数为 0.71,均 方根误差为 0.19 mg•g-1。结果表明,结合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光谱指数模型可快速定量估算喀 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为典型喀斯特地区植物生长诊断及其对环境胁迫适应性评价提供 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不同光质补光对火龙果茎生理特性及开花结果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不同光质补光对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茎生理特性的影响,该文采用红光、白光、蓝光 3 种不同光质对火龙果进行夜间补光,测定火龙果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线粒体蛋白、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分裂素(CTK)、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三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并统计茎长、开花数、果实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3种光质补光均可提高火龙果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补白光效果最佳;3 种光质补光均可显著提高火龙果植株可溶性糖的含量,补蓝光效果最佳;补白光有利于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的含量增加,补红光对其影响不显著,而补蓝光会降低其含量;补白光和蓝光均能显著降低CTK 含量,补白光和红光均能显著提高 IAA 含量,补红光和蓝光均能显著提高 GA 含量;补白光显著降低线粒体蛋白含量,3 种光质补光对线粒体膜电位均无明显影响;3 种光质补光对火龙茎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补红光和白光能显著提高开花率,补红光能显著提高果实产量。综合以上结果可得,补红光与白光对火龙果茎代谢产物、叶绿素、内源激素含量及开花数、果实产量有较明显的促进效果,该研究结果为光质调控技术促进火龙果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提供借鉴。

  •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植物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该文以大石围天坑群中􀀁7个典型天坑森林为研究区建立􀀁18 个样地,取其中重要值大于􀀁1 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例、χ2 检验、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及􀀁PCA 排序方法,对天坑森林内的主要木本植物种间关联性和生态种组进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总体联结性呈现显著正联结,灌木层总体联结性呈现不显著正联结,群落总体关联性呈现显著正联结,表明天坑森林植物群落处于稳定的阶段。(2)χ2 检验、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发现,乔木层正联结种对多于负联结种对且显著联结种对占多数,灌木层负联结种对多于正联结种对,且显著联结种对占多数,表明乔木层群落稳定性高于灌木层,乔木层种间竞争合作强,灌木层种间竞争排斥性强,群落主要木本植物之间联结性强,种间保持紧密联结的联结特征。(3)PCA 排序将天坑森林植物分为四大生态种组,物种分布由天坑底部至顶部呈现圈层分布方式,且物种分布方式总体受生境差异和物种自身特性影响。由以上结果推断植物紧密的联结关系是天坑森林多样性维持机制之一,而群落内部种间关联性的自我调控及物种对生境异质性的趋同适应是群落维持稳定的基础。

  • 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发病茎秆组织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茎秆组织的微生物菌群组成,该文采用 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发病茎秆和健康烟株未发病茎秆组织的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结果表明:(1)发病茎秆组织中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低,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高;(2)健康茎秆组织中的优势真菌属为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3 者相对丰度之和>80%;(3)发病茎秆组织中的优势真菌为隐球菌属、链格孢属、镰刀菌属和 unclassified_f_Davidiellaceae;(4)norank_c_Cyanobacteria 和劳尔氏菌属(Ralstonia)为发病茎秆组织的优势细菌属。综上所述,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能够显著改变烟株茎秆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破坏其微生物群落的稳定。

  • 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鄂西南地区密集分布有后河、木林子、七姊妹山和星斗山四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共同形成了一个珍稀动植物大体相近,互相补充的保护区群。同时,该区域丰富的地貌类型和水气资源为苔藓植物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内的苔藓植物丰富度和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渝东南、湘西北的苔藓植物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共有苔藓植物77 科 197 属 601 种,物种数分别占中国和湖北苔藓总数的 19.89%和 71.46%。其中,中国特有种 27 种,仅含一种的科有 15 科,仅含一种的属有 91 属。另外,鄂西南国家级保护区群内的各保护区之间的苔藓物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与互补性,符合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同时,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苔藓植物区系类型全面,物种数量也显著高于同处武陵山区的渝东南、湘西北等地区。因此,鄂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不但有效地保护了大型珍稀濒危动植物,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苔藓植物类群,是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

  • 蒋家沟流域不同海拔灌草层群落特征与土壤关系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干热河谷区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水分之间的关系,选择干热河谷典型流域——蒋家沟流域为研究区域。在流域内海拔1 400~3 000 m范围设置样带,并对样带内8个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统计不同海拔梯度灌草层的物种组成,测定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和持水量,并将土壤指标与植被多样性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样地共发现灌草层植物32科77属80种,且灌草层植物群落组成、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全磷(TP)含量、土壤含水量和持水量均受海拔梯度的显著影响(P<0.05)。其中,土壤含水量、持水量、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随着海拔升高不断增加,且高海拔区域SOC含量显著高于中低海拔区域(P<0.05)。土壤TP含量与Pielou指数,土壤含水量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除海拔梯度外,土壤养分、水分含量也是影响植物群落灌草层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 5 种含笑属植物叶片抗寒结构指标的筛选与抗寒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筛选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 Dandy)、‘丹霞’含笑(M. ‘Danxia’)、紫花含笑(M. crassipes Law)、‘玉霞’含笑(M. ‘Yuxia’)和云南含笑(M. yunnanensis Franch.ex Finet et Gagn)的抗寒结构指标,从叶片解剖结构角度评价这5 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该研究分别测定常温、自然降温和低温越冬3 个温度节点5 种植物的叶片厚度等9 项结构指标。通过聚类分析结合相关指数公式和指标变化率结合主成分分析这两种方法筛选抗寒结构指标,并运用隶属函数法来评价5 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不同降温阶段聚类分析筛选出的抗寒指标不同,常温下,栅海比、海绵组织和下表皮厚度为代表指标;自然降温阶段则是栅海比、海绵组织和角质层厚度为代表指标;而到了低温越冬时期,代表指标变为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上表皮厚度,隶属函数分析显示三个时期5 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排序完全不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的指标为上表皮厚度、栅海比与细胞结构疏松度。其通过隶属函数评价5 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排序为醉香含笑>紫花含笑>‘丹霞’含笑>云南含笑>‘玉霞’含笑,与田间观测和生理生化评价结果一致。由此得出结论,以单一时期的叶片结构指标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来筛选抗寒指标评价抗寒性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指标来进行抗寒性评价的方法更具有参考价值。

  • 基于5993个核基因的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对被子植物分类及进化研究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大多使用质体基因、线粒体基因或少数保守的单拷贝核基因。本研究从已注释基因组或转录组中搜集88种被子植物(包含58目)的核基因集;通过对其进行同源基因聚类及去旁系同源基因,获得了5 993个一对一的直系同源基因家族(即对于每个基因家族,每种植物最多一条序列,最少包含50个物种);使用截取各种不同数目基因集的DNA或氨基酸序列,采用串联法(concatenation)和溯祖法(coalescence),共构建了20棵进化树。比较这些进化树,虽然大部分结果支持APG IV中描述的被子植物主要支系之间的关系((真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木兰类植物),但真双子叶植物内部各目分支的演化关系与APG IV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本研究认为檀香目和石竹目是蔷薇类植物的姊妹群。基于这些进化树,估算了被子植物各目分支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为237.78百万年前(95%置信区间为202.6~278.08),与主流观点认为的225~240百万年前一致。本研究为构建进化树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策略,这种方法允许使用基因数目更多而计算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