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FUNGuild 的山药腐烂块茎真菌群落研究及潜在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山药腐烂块茎的真菌群落特征及主要病原,该研究采用ITS 扩增子测序技术 和FUNGuild 分析阐明了其真菌群落组成、网络特征及生态功能类群,并对潜在病原真菌 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 1 ) 山药腐烂块茎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 (Ascomycota),优势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镰刀 菌属(Fusari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和粉红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等。 真菌生态网络呈现明显的模块化和高比例的正相关边数(99.33%),真菌间趋向于极强的 正向合作。(2)FUNGuild 分析显示,10 个真菌生态功能类群与山药块茎腐烂高度相关。 其中, 凋落物腐生- 未命名腐生- 木腐菌( dung saprotroph-undefined saprotroph-wood saprotroph)和内生-植物病原真菌(endophyte-plant pathogen)的相对丰度分别达到33.74% 和23.64%,其代表性属分别为青霉和炭疽属。除此之外,与植物病原和木腐菌同时相关的 生态功能类群共有3 个,总相对丰度达到13.67%,代表性属为镰刀菌属。进一步Trait 分 析表明,青霉和镰刀菌等7 属真菌很可能与山药块茎腐烂密切相关。(3)共分离鉴定真菌 22 株,隶属于6 个属,包括镰刀菌属(9 株)、青霉属(5 株)和曲霉属(Aspergillus,4 株)等。该研究结果为阐明山药块茎腐烂的发病规律、定向使用农药及筛选生防菌提供了 很好的参考。

  • 西藏札达县藏族有用野生植物的调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野生植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供了诸多生计必需品。札达 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མངའ་རི, 转写:mngav-ri)的西南部,与印度相邻,是通往 南亚的重要通道。该地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藏族人群在适应恶劣的环境中掌握了丰 富的野生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为全面系统地调查、记录和研究札达县藏族对野生植物的传 统利用知识,该研究采用了民族植物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共访谈到173 位信息报告人,记录 3 639 条利用报告(UR)。通过UV、CV 和CII 等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以下结果:(1) 札达县藏族掌握着丰富的野生植物利用传统知识,利用119 种野生植物,分属40 科83 属。 (2)该地野生植物利用类别多样,有8 个利用类别,且多种植物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用途。 (3)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植物是葛缕子(Carum carvi)(UV=1.220)、冻原白蒿(Artemisia stracheyi)(UV=0.919)、心叶大黄(Rheum acuminatum)(UV=0.890)、柏木(Cupressus sp.)(UV=0.769)和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UV=0.757),这些植物和当地藏族生活息 息相关。(4)复杂多样的高原环境显著影响该地区野生植物的利用。该研究不仅系统地记录 了札达县野生植物的利用知识和特征,有助于该地区植物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利用,促进传统 知识的传承,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 六盘山区幼龄辽东栎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从不同年龄的幼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根系分离可培养共生真 菌,菌落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物种进行鉴定,阐明幼龄辽东栎根系可培养 共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从幼龄辽东栎根系中分离获得249 株 真菌, 经鉴定隶属于2 门5 纲7 目8 科15 属18 种, 其中2 种隶属于担子菌门 (Basidiomycetes),16 种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种水平上,以灰粉无柄盘孢 菌(Pezicula pruinosa)分离频率最高,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1.93%;托雷斯氏丛赤壳菌 ( Dactylonectria torresensis ) 、强壮土赤壳菌( Ilyonectria robusta ) 、北美黑盘菌 (Atrocalyx nordicus)次之,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02%、2.01%和2.01%。(2)共生 真菌种类和数量在不同树龄的辽东栎中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4-5 年生植株分离频率最 高(44.98%),依次为三年生植株(29.32%)、二年生植株(19.68%)和一年生植株 (6.02%)。综上所述,宁夏六盘山幼龄辽东栎根系可培养共生真菌种类丰富,随树龄增 长其种类和数量增加;灰粉无柄盘孢菌是六盘山幼龄辽东栎根系可培养共生真菌的绝对 优势物种。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植物共生微生物资源、探索辽东栎与共生微生物互 作在本地逆境的适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 镉积累对艾纳香内生菌群落结构和共发生网络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器官镉(Cd)积累对艾纳香内生菌的影响,该文采用16S rRNA 基因高通量 测序技术结合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不同外源镉处理(0、2.0 mg·kg-1)下艾纳香根、茎、 叶Cd 积累对内生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外源Cd(0 mg·kg-1,Cd0) 相比,Cd(2.0 mg·kg-1,Cd2)处理促进植株生长且根、茎、叶中Cd 积累量为叶(16.75 mg·kg- 1)>茎(11.99 mg·kg-1)>根(3.96 mg·kg-1)。(2)内生菌α多样性分析表明,各器官内生菌丰富度 (Sobs 指数,Ace 指数和Chao 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 指数和Simpson 指数)均以根最高, 茎次之,叶最低且Cd2 处理各器官内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Cd0 处理。(3)在门水平上, 两处理根、茎、叶内生菌均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 代尔夫特菌是Cd0 和Cd2 处理各器官的主要菌属, 相对丰度分别为53.0%~92.7%和 57.1%~89.2%;艾纳香根、茎、叶内生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Cd2 处理提高根、茎、 叶共有内生菌属的比例及各器官(根除外)独有内生菌属比例。(4)LDA Effect Size 分析表明, 相同处理不同器官间及不同处理相同器官间内生菌属存在差异。(5)冗余分析(RDA)发现, 根际土壤Cd、器官Cd 含量与内生菌群落结构组成有明显的相关性。(6)共发生网络分析结 果显示,Cd 积累使艾纳香根、叶内生菌共发生网络变得复杂且增强根、茎物种间的竞争作 用和叶物种间的协同共生作用。综上所述,外源Cd 处理影响艾纳香各器官内生菌群落结 构及相互作用模式。

  • A taxonomical revision of ‘Dongfangaspis qujingensis’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Qujing, Yunnan Province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3-22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曲靖东方鱼”(‘Dongfangaspis qujingensis’)的归属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其最初被归入 东方鱼属(Dongfangaspis), 之后被归入宽甲鱼属(Laxaspis)。然而,由于宽甲鱼属模式种为 曲靖宽甲鱼(Laxaspis qujingensis), 这一分类学厘定又引起异物同名的问题。描述了来自云 南曲靖早泥盆世洛赫考夫期西山村组的“曲靖东方鱼”和变异坝鱼(Damaspis vartus)的新材 料。“曲靖东方鱼”在头甲长略大于宽,侧横管末端呈二分叉,V字型后眶上管不汇合,以 及至少7条侧横管从侧背管发出等方面与变异坝鱼高度相似。这些相似之处表明,相较于 宽甲鱼属和东方鱼属, “曲靖东方鱼”更接近坝鱼属。因此提出将“曲靖东方鱼”从宽甲鱼属 中移除,归入坝鱼属。新标本表明变异坝鱼多出来第5对长的侧横管是该种的一个鉴别特 征,而正型标本所呈现的非对称感觉管系统应为种内变异所造成。

  • 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引种及迁地保育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基于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植物引种和存活记录,分析了其植物引种、存活以及专类园物 种保育情况。结果如下:(1)自 1956 年以来,共引种维管植物 19 154 种 99 亚种 136 变种 (80 597 号),隶属 325 科 3 952 属,现存活 11 581 种 52 亚种 80 变种(24 352 号),隶属 290 科 2 777 属;引种记录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565 种(现存活 421 种),覆盖了华南 地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 95%(36/38,存活 29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物种的 76.4%(269/352,存活 229 种)以及受威胁植物物种的 54.3%(547/1 008,存活 414 种);(2)从引种地域看,引自广东省的植物最多(7 193 号 2 523 种),其次为海南(3 658 号 1 593 种)、广西(4 744 号 1 559 种)等周边省份,另通过与全球 61 个国家的引种交换, 获取了一些同纬度区域的珍贵植物资源;(3)木兰园等 14 个以植物类群为单位进行迁地保 育的专类园区在引种数量及存活率方面整体处于较高的水平;(4)物种存活数量和引种频次 相关性极显著(r = 0.85***);(5)华南地区自然分布物种的引种存活率高于其他地区。未 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工作中应注意:(1)在调查、编目、评估和研究的基础 上,强化热带亚热带地区珍稀濒危植物、本土植物和经济植物的引种收集,进一步提高迁地 保护的数量和质量;(2)建立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体系,有效保护区域内植物多样性; (3)进一步完善迁地保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迁地保护效率;(4)加强 国际科研合作和物种交换。

  • 不同轻基质配比和施肥处理对盆栽梅花‘骨里红’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指导‘骨里红’幼苗的合理施肥,该文以一年生‘骨里红’梅扦插苗为材料,设 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轻基质原料配比(体积比)、单次施肥量和施肥频率对‘骨 里红’梅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并通过苗木质量指数(QI)公式得出各处理的QI 指数,对各 单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结合隶属函数模型算出施肥效果D 值, 为‘骨里红’幼苗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轻基质体积比在松针土∶草炭∶ 珍珠岩(体积比)=1∶2∶2 的组合下‘骨里红’幼苗的整体生长情况最好,优于其他两种 基质配比。(2)施肥处理中,‘骨里红’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光合 参数均随施肥量升高呈上升趋势,但施肥量过高时部分指标不再升高,或略有下降。(3) ‘骨里红’叶片中的养分含量施肥量的上升而增加。(4)20 d 的施肥频率和200 mL 的单 次施肥量条件下,有利于‘骨里红’苗生物量的积累。综合考虑植物生长指标、生理指标、 养分含量及QI 指数、隶属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养分含量营养液中氮浓度为420 mg·L-1、 磷浓度为217 mg·L-1、钾浓度为273 mg·L-1,松针土∶草炭∶珍珠岩(体积比)=1∶2∶2、 单次施肥量为150 mL、施肥频率为15 d 为适宜‘骨里红’梅一年生苗生长的轻基质施肥方案。 该结论为‘骨里红’梅的轻基质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进一步探讨适宜各品种梅花的通用 配方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梅花科学施肥及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 演替理论与植被恢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要高质量保护和恢复各30%的土地,最 大化地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目标。演替理论和植被恢复可以为实现30%的 保护和恢复目标服务。演替理论是植被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演替是指在一个地点上由一群 不同物种组成的生命体的结构或组成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植被恢复是以植物种植、配置为 主,恢复或重建植物群落或天然更新恢复植物群落的过程,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演替是植 被恢复的基础,植被恢复被视为对演替过程的操纵,以达到恢复受损植被生态系统的目标。 演替理论可以指导植被恢复,植被恢复也对演替理论的发展有益。演替按裸地性质可分为原 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有研究建议将恢复过程视为第三演替,这将有助于理解通过人为干预促 进植被恢复成功的管理选择,特别是通过强调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生物遗存的管理选 择。此外,还提出了植被恢复理论和演替理论未来可能重点关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 苋科(广义)入侵植物墙生藜在中国的新记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外来物种的归化和入侵对全球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已成为当今各国生物 多样性管理和生态保护中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是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 家之一,在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管理和治理等方面形势严峻。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研究, 本文报道了苋科(广义)入侵植物墙生藜(Chenopodiastrum murale)在中国的新记录。墙 生藜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现已扩散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0 多个国家,是一种有 着较大危害的外来入侵植物,同时也是我国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明确规定禁止入境的检疫性 有害生物,现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发现该外来入侵植物。本文对它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 描述,简要介绍了它的分类历史,提供了可供鉴定比对的野外生态照片;此外, 对墙生藜可 能的传入途径进行了分析,对它的危害和风险作了简要评估。该物种的新发现,说明我国外 来入侵生物的本底调查非常重要。

  • 木芙蓉三个品种及近缘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木芙蓉 (Hibiscus mutabilis) 栽培历史悠久,是原产中国的古老园林树种和药用植物。为探讨木芙蓉品种及近缘种的进化特征,厘清木芙蓉品种间及其与近缘种间的亲缘关系,同时也为探究木芙蓉叶绿体基因组(chloroplast DNA, cp DNA) 的遗传方式,该文选择了一个杂交组合中的3个木芙蓉栽培品种(‘单瓣白’、‘金秋颂’、‘牡丹粉’),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NovaSeq对其叶绿体基因组进行首次测序。经组装注释后得到3条完整的cp DNA序列,结合本团队已经完成的近缘种台湾芙蓉(H. taiwanensis)和来自基因库的木槿、朱槿的cp DNA,该文对木槿属4种及木芙蓉种下的3个品种进行了cp DNA组成和结构特征的比较分析,并完成了其系统发育树重建。结果表明:(1)‘单瓣白’、‘金秋颂’、‘牡丹粉’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160 880、160 879、160 920 bp,基因数目均为130个,其中85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核糖体RNA和37个转运RNA。(2)比较分析表明,木芙蓉的种下3个品种及其近缘种台湾芙蓉在叶绿体基因组上高度保守,反向重复区(IR)均为26 300 bp;木槿和朱槿在IR区发生了收缩,分别为25 745和25 598 bp。(3)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种下3个品种聚成一个单系支,再与台湾芙蓉聚成一个高支持率分支,表明木芙蓉和台湾芙蓉的亲缘关系最近;相较于木槿和朱槿,木芙蓉、台湾芙蓉两种与海滨木槿、黄槿、大麻槿在亲缘关系上更近。(4)木芙蓉3个品种之间能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区分开,在大/小单拷贝区(LSC/SSC)长度上,‘单瓣白’、‘金秋颂’、‘牡丹粉’分别为89 355 bp/18 925 bp、89 353 bp/18 926 bp、89 400 bp/18 920 bp,且从重复序列和核苷酸多样性分析中开发出了候选分子标记和DNA条形码,可以作为品种鉴定的分子条码。(5)木芙蓉品种单瓣白与金秋颂叶绿体基因组差异最小,亲缘关系最近,根据两者母本与子代的关系,证明了木芙蓉叶绿体基因组的母系遗传特征。该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3个木芙蓉品种及台湾芙蓉叶绿体基因组的进化特征和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并为木芙蓉品种的准确鉴定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了叶绿体基因组方面的基础资料。

  • 海人树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是海人树科的一种滨海观赏植物,在中国目前仅分布于南海诸 岛。该文以西沙群岛自然生长的海人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分析测定其茎杆及其叶片 的形态解剖结构、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逆渗透物质含量,以及叶片与生长土壤的营养元素含 量等生态生物学特性,旨在为其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人树的叶片小而厚, 角质层明显,栅栏组织发达,气孔密度小(8.64 n·mm-2),易于维持体内水分,能很好适应干旱 和高盐碱的环境;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低(0.76 mg·g-1),总抗氧化能力高(589.50 U·g-1),脯氨 酸含量高(1 123.64 μg·g-1),表明海人树光合利用效率高,抗氧化能力强。海人树根际土壤的养 分含量低,但叶片有机碳、氮和磷含量较高(分别为 490.27、18.10 和 3.81 g·kg-1),表明海人树的 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对贫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海人树对强光、干旱、高盐碱 和土壤贫瘠的热带珊瑚岛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作为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和园林绿化的工 具种。

  • 多刺绿绒蒿 WD40 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WD40 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物积累和环境适应等过程。为了探究􀀁WD40 家族在多刺绿绒蒿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物积累以及抗逆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多刺绿绒蒿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鉴定了所有􀀁WD40 基因,并对这些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19 个􀀁WD40 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具有􀀁WD40 结构域,氨基酸数目􀀁109~758 aa,分子量为11 830~84 130 Da,预测大多数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且都为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多刺绿绒蒿与罂粟、博落回亲缘关系较近;WD40 基因启动子区域均存在数量不等的激素或逆境响应元件,表明该家族基因可能参与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等多种生物学进程的调节;蛋白三级结构显示这些蛋白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进化。这些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多刺绿绒蒿􀀁WD40 基因家族在其响应逆境胁迫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等方面的具体机制提供前期基础。

  • 三种厚朴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深入发掘日本厚朴、厚朴、凹叶厚朴叶绿体基因组差异,筛选厚朴优良性状候选基因,开展三种厚朴的分子遗传研究,该文利用 Illumina HiSeq 高通量测序平台首次对日本厚朴叶绿体进行测序、组装,并与已有的厚朴、凹叶厚朴叶绿体基因组共同注释,获得三个物种叶绿体基因图谱,筛选出三个基因组中的差异基因,又与同科中 11 个亲缘物种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比对,构建 NJ 遗传树。结果表明:日本厚朴叶绿体基因组的 Clean Reads 为 19 791 019,Q30 为 91.33%,组装后基因组全长 160 051 bp,GC 含量为 39.2%,含 tRNA 37 个,rRNA 8 个。比对分析发现三种厚朴具有相似的 IR、LSC 和 SSC 结构,以及 GC 含量和 tRNA 数量,但编码基因种类和数量、内含子和外显子的数量和结构等存在差异。日本厚朴的功能基因数目较厚朴、凹叶厚朴分别多 6 个和 4 个,主要分布于 LSC 区和 IR 区,涉及核糖体大亚基、核糖体小亚基和未知功能基因类群。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日本厚朴与凹叶厚朴亲缘关系较近,其次是厚朴。该研究表明日本厚朴具有更丰富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变异特征,是其适应高纬度地区弱光、低温环境的分子机制,这为厚朴类优良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有力的指导。

  • 中国赤星衣属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种(茶渍目:赤星衣科)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1-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对采自于我国的􀀁200 余份赤星衣属(Haematomma)地衣标本利用形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赤星衣属一新种和一中国新记录种。新种为砖壁赤星衣(Haematomma muriformis),主要特征为子囊盘红色,孢子砖壁型,较宽(75~87.5×12.5~20 μm),所含化学物质为􀀁atranorin、haematommone 和􀀁arthothelin。中国新记录种为马托赤星衣(Haematomma matogrossense)。该文对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的特征描述,提供了形态和解剖照片,同时提供了已知中国赤星衣属地衣物种的检索表。该研究充实了赤星衣属地衣的数据信息资源库,为《中国地衣志》的编写提供了基础资料。

  • 中国异极衣科地衣二新记录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综合运用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等方法对山东大型地衣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两个中国新记录种:Heppia despreauxii(德氏蜂窝衣)和􀀁Lichinella myriospora(多孢小极衣)。德氏蜂窝衣隶属于蜂窝衣属,生于光线充足且裸露的土壤上,主要识别特征为下皮层缺失,子实层􀀁IKI+蓝色;多孢小极衣隶属于小极衣属,生于干燥的钙质岩石上,主要识别特征为其子实层􀀁IKI+酒红色变为蓝色。本研究对这两个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与近似物种进行了对比讨论,同时提供了其地衣体、子囊盘及其解剖特征图片。同时,该文还对补充报道了白棋盘蜂窝衣的有性繁殖结构特征和数据。蜂窝衣属和小极衣属均为山东新记录属。以上研究结果为中国异极衣科地衣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抗风桐的丛生芽诱导与再生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南海珊瑚岛礁自然植被由于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出现了退化现象,急需进行植被恢复重建。抗风桐作为南海珊瑚岛礁的优势种,在防风固沙以及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抗风桐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对其不定芽增殖和活性炭对生根、移栽的影响,以建立其种苗快速繁殖和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MS 基本培养基适合于丛生芽的诱导和增殖,最佳继代培养周期为�60 d,最佳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 + 6-BA 2.0 mg·L-1 + NAA 0.1 mg·L-1,培养�60 d 后增殖倍数达�5.52;不定芽在�MS +1.0 mg·L-1 IBA 培养基中生根率为�96.0%,在生根培养基添加�1.6 g·L-1 活性炭后其生根率下降至�42.4%;以添加活性炭生根培养获得的组培苗进行移栽成活率高达�93.9%,而不添加活性炭生根培养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仅为�78.3%。研究结果可为抗风桐种苗的离体快繁和珊瑚岛礁的植被恢复奠定技术基础。

  • 不同施氮水平对苦荞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干物质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11-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以西农9940 和黔苦3 号为材料,设置(N1)90、(N2)180、(N3)270kg·hm-2 三个氮肥处理水平,分析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两个苦荞品种的生长、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转运和施氮量对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探究不同苦荞品种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氮肥的敏感性及高产栽培氮肥施用技术。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1)促进生长发育,显著增加株高,提高叶片SPAD 值,且均以N3 处理最高,显著高于N1 和N2处理;黔苦3 号的株高、SPAD 值明显优于西农9940;(2)显著提高茎、叶、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量,且基本呈“S”型趋势,在盛花期到灌浆期达到最大值;(3)提高西农9940茎叶干物质转运率,但降低黔苦3 号茎叶干物质转运率,提高了对籽粒的贡献率;(4)灌浆天数增加,最大灌浆速率到达时间延长,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降低,百粒重呈下降趋势。与黔苦3 号相比,西农9940 灌浆速率更快,灌浆持续时间更短,粒重更大;(5)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品种间表观不同。西农9940的产量以180 kg·hm-2 处理的最高,为1 650.0 kg·hm-2,较N1、N3 处理增产了45.6%和28.2%;黔苦3 号的产量以90 kg·hm-2 最优,为616.7 kg·hm-2,较N2、N3 处理增产了12.8%和51.6%。单株花簇数、单株粒数的增加,并不会引起单株粒重降低,显著降低千粒重。单株粒重对苦荞产量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苦荞选育种植因品种不同而选择最佳施氮量,本研究建议为西农9940 最佳施氮量为180~ 270kg·hm-2,黔苦3 号最佳施氮量为90~180 kg·hm-2。

  • 不同甜叶菊品种叶中绿原酸类成分的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14 个扦插培育的甜叶菊品种叶为试验材料,首先从8 种不同型号的树脂中筛选出一种合适的大孔吸附树脂对甜叶菊叶中绿原酸类成分进行纯化前处理,然后采用HPLC 法对不同甜叶菊品种叶中所含绿原酸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以期筛选出绿原酸类物质含量较高的甜叶菊品种,为扩大甜叶菊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8 种不同型号的树脂中,XAD-16 对甜叶菊叶中绿原酸类成分吸附-解析性能最佳;经优化,上样液浓度1.20 mg·mL−1、样品溶液pH 3、解析液乙醇体积分数70%时XAD-16 树脂对甜叶菊叶中绿原酸类成分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HPLC 检测分析表明,在14 个品种中共检测出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 六种绿原酸类成分,其中主要成分均为异绿原酸A、绿原酸、异绿原酸C,而在品种3、5、13、14 中没有检测出异绿原酸B;14 个品种中6 个绿原酸类成分的含量分别为异绿原酸A 20.55~54.3 mg·g−1、绿原酸17.96~32.93mg·g−1、异绿原酸C 4.15~19.49 mg·g−1、新原酸0.61~4.61 mg·g−1、隐绿原酸0.52~3.11 mg·g−1、异绿原酸B 0.0~3.17 mg·g−1,6 种绿原酸类成分总量为43.9~97.8 mg·g−1。可见,不同品种甜叶菊叶中绿原酸类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富含绿原酸类成分的甜叶菊品种可用于开发获取绿原酸类物质。

  • 跨国种业公司并购形成的国际种业竞争新格局变化趋势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9-03-05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跨国种业企业第三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形成了新一轮的国际种业竞争格局,而知识产权保护则是跨国种业公司兼并重组的最大动力之一。研究跨国种业公司并购形成的核心知识产权的积聚重组,更能深度考察国际种业竞争新格局的变化趋势。趋势之一,美日欧三国仍然是全球育种研发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和垄断者,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实现了技术和资源的整合,提升了国际种业集中度,全球种业42.75%的专利申请量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并且掌握着全球64.68%的DNA重组技术专利。趋势之二,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跨国种业公司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跨国种业公司是核心种业技术专利的拥有者,拜耳/孟山都、中国化工/先正达和杜邦先锋/陶氏的育种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育种专利申请量将近14%,全球农作物的转化体81%以上被跨国种业公司所掌握。对国际种业新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为我国种业兼并重组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 苦苣苔科镜像花的多样性及演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泛热带分布的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在我国南方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与特有率,花部特征变化丰富,是研究物种形成与适应演化的代表类群。镜像花(mirror-image flowers)是极为特化的传粉系统,在苦苣苔科中出现了较多的不同类型,可能与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有关。本文总结与分析了苦苣苔科镜像花的类型多样性、系统分布与适应演化等,讨论了镜像花对苦苣苔科物种形成与维持的积极意义。结果发现,镜像花仅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苦苣苔亚科(Didymocarpoideae)的 7 个属,在历史上至少发生了 5 次独立起源。长冠苣属(Rhabdothamnopsis)、南洋苣苔属(Henckelia)及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镜像花的花柱与可育雄蕊分别向左、右两侧偏转,形成互补镜像花;蛛毛苣苔属(Paraboea)、喜鹊苣苔属(Ornithoboea)、非洲堇属(Saintpaulia)镜像花缺乏与花柱对应侧偏的可育雄蕊(非互补镜像花);海角苣苔属(Streptocarpus)直立堇兰亚属(subg. Streptocarpella Engler)则同时出现了互补、非互补镜像花。不同于其他被子植物(离瓣花、缺乏花冠筒),苦苣苔科中的镜像花大多伴随着明显的花冠筒、内藏的雄蕊、合生的花药,以非互补镜像花为主;传粉者以小型的无垫蜂(Amegilla spp.)和熊蜂(Bombus spp.)为主。这些特殊的花部综合征与特化的传粉机制,提高了传粉精确性,可能促进了传粉隔离与物种适应辐射。今后的一个研究重点应通过分子系统发育方法,进一步揭示苦苣苔亚科互补与非互补镜像花的进化顺序及其在物种分化与长距离扩散过程中的可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