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污泥施用下团花与鹅掌藤鲜叶和凋落叶重金属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通过单种鹅掌藤Schefflera arboricola、单种团花Neolamarckia cadamba 和混 种团花与鹅掌藤的大根箱实验,跟踪分析表施2%(W/W)污泥后3 个月(2020 年9、10 和 11 月)的鲜叶和凋落叶Cu、Zn、Cd 和Hg 含量以及凋落叶产量变化,分析鲜叶与凋落叶重 金属含量关系以及凋落叶重金属回归量变化。结果表明:(1)污泥施用下团花鲜叶和凋落 叶Cu 含量均显著高于鹅掌藤,而Zn 和Cd 含量均显著低于鹅掌藤。(2)鹅掌藤鲜叶Zn 含量在11 月最低,而Hg 含量在11 月最高。(3)单种和混种团花鲜叶Zn、Cd 和Hg 含量 在11 月最高。(4)混种的团花凋落叶Hg 含量随污泥施用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而Cu、 Zn 和Cd 含量变化不明显。(5)9 月和11 月鹅掌藤鲜叶Cd 含量均与凋落叶Hg 和Cd 含量 显著正相关。(6)鹅掌藤和团花凋落叶产量及Cu、Zn、Cd 和Hg 回归量分别在污泥施用1 个月后(9 月)和2 个月后(10 月)最高。综上,污泥施用时间对团花和鹅掌藤的鲜叶重金 属含量影响较大,而对凋落叶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小;鹅掌藤鲜叶Cd 含量与凋落叶Cd 和Hg 含量存在正相关;鹅掌藤和团花分别在污泥施用1 个月后(9 月)和2 个月后(10 月)凋落 叶重金属污染风险较高。该研究将为污泥园林利用和凋落叶的合理处置提供借鉴。

  • 热带北缘鹅凰嶂季雨林四种群落特征及成熟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分析我国热带北缘季雨林的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特征,为解析其群落构建机制和森林结 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对广东阳春鹅凰嶂典型季雨林中 4 种不同植物群落 ABCD 展 开调查,对其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判断其成熟度差异,预测演 替方向,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目前 4 种群落林层单一,小径级木与下层木占 主体地位,具有 1~3 种明显的优势树种。(2)Shannon-Wiener 指数为 2.72~3.74,Simpson 指数为 0.90~0.97,均匀度指数为 0.74~0.89,各群落多样性特征差异显著。(3)4 种群落乔 木胸径大小比数为 0.49~0.51,角尺度为 0.56~0.61,混交度为 0.54~0.83,林分空间结构指数 为 60.57~71.44,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 53.15~68.53。(4)综合群落基本特征、多样性和空 间结构特征分析得出,各群落的成熟度排名为 D>A>C>B。该研究结果表明,4 种群落都 处于演替前期或中期,乔木个体胸径和树高发展空间较大;群落整体处于中庸的生长状态, 个体均呈轻微聚集分布,树种表现为中度、强度或极强度混交,空间结构与理想林分存在一 定距离。随着成熟度增加,4 种群落都继续以阳性树种作为主要优势树种进行演替,并初步 具备该区域地带性顶极群落的典型植被特征。随着成熟度增加,季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 并向混交度增加、空间结构优化、稳定性增强的趋势演替。未来应对该区域加强监管与保护, 同时应对该地区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广泛监测与深入研究。

  • 基于分子证据确认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夹竹桃科)的系统位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秦岭藤属(Biondia Schltr.)是中国特有属,约 13 种,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 Chun & Tsiang)是仅在我国与柬埔寨分布的单种属,目前两个属均已被归并到白前属(Vincetoxicum Wolf),但取样和系统发育分析尚存一些欠缺,其系统位置和归属尚需进一步确认。使用 2 个核糖体基因序列片段(ITS、ETS)数据、5 个叶绿体基因序列片段(psbA–trnH、trnG、 trnL、trnL–F、trnT–L)数据,以及二者的合并数据,重建了娃儿藤亚族(Tylophorinae)的 (包含属的模式秦岭藤[B. chinensis Schltr.=V. shaanxiense (Schltr.) Meve & Liede]与驼峰藤[M. hainanensis Chun & Tsiang=V. hainanense (Chun & Tsiang) Meve, H.H.Kong & Liede])系统发 育树。结果表明: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均包含在白前属中,秦岭藤与青龙藤[B. henryi (Warb.) Tsiang & Li=V. henryi (Warb.) Meve & Liede]互为姐妹类群,并与 V. kawaroense Meve & Liede 聚为一支,而黑水藤[B. insignis Tsiang=V. insigne (Tsiang) Meve, H.H.Kong & Liede]在另一分 支中(亚热带分支Subtropical Clade);驼峰藤属与V. cissoides (Blume) Kuntze 和V. philippicum Meve, Omlor & Liede 聚为一支。核糖体和叶绿体基因数据均支持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归并 入白前属,但秦岭藤属为多系,尚需收集更多种类和数据合并分析,深入探讨归并后的白前 属的种间系统关系和位置。

  • 水氮耦合对辣木幼苗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辣木(Moringa oleifera)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属落叶乔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栽培用途。 为探究 12 种水氮组合处理对辣木根系形态的影响,该文共设置 3 种土壤水分梯度,包括 40%(W1)、60% (W2)、80%(W3)的田间饱和持水量,以及 4 种施氮水平 N0(0 g·株-1)、N1(0.6 g·株-1)、N2(1.8 g·株-1)、 N3(3.6 g·株-1),比较不同水氮组合处理对辣木幼苗粗根和细根性状(根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 直径、比根长、比表面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处理对辣木幼苗粗根和细根的性状没有显著影响。 (2)氮处理对粗根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比表面积有显著影响,而仅显著影响了细根 的平均直径和比表面积。(3)两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水氮交互作用仅显著影响了细根根长;在相同的水处 理下,低氮促进而高氮则抑制辣木粗根和细根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的增加,表明低氮中水和低氮高水 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根系生长。该研究结果表明,单一水处理的差异并没有显著改变辣木根系特性;低 氮促进而高氮抑制辣木根系的生长,且辣木粗根对氮处理的响应更敏感。水氮耦合对辣木根系生长有明显 的调控作用,低氮中水或低氮高水的组合模式更利于辣木根系生长。因此,为提高速生辣木的生长及生物 量的累积,在生产上应严格控制水和氮的使用量,严格水肥组合配比,有效提高水和氮肥的利用效率。

  • 黄梁木NcEXPA8基因提高拟南芥种子萌发速度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10-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以在黄梁木形成层区域中高表达的扩展蛋白基因NcEXPA8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黄梁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表达及其过表达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探究NcEXPA8基因的分子功能奠定基础。以黄梁木和拟南芥野生型WT(Col-0)种子以及转NcEXPA8基因的拟南芥T3代纯合体种子为实验材料,利用荧光定量RT-qPCR分析NcEXPA8基因在黄梁木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表达量,并分析NcEXPA8基因和拟南芥种子萌发内源相关基因在拟南芥WT和转基因不同株系萌发种子中的表达量,且对拟南芥WT种子和转基因T3代纯合体种子在不同处理和不同时间的萌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NcEXPA8基因在黄梁木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在种壳破裂时表达量最高,随后降低。与拟南芥野生型相比,过表达NcEXPA8基因不仅显著提高了种子的萌发速度,而且提高了对赤霉素的敏感性,降低了对脱落酸的敏感性,但未影响拟南芥内源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此研究,初步分析了黄梁木NcEXPA8基因在种子萌发中的功能,但其最终确定还需在黄梁木中进行验证

  • 低温胁迫对红果风铃木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红果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otrichus)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以1 a生红果风铃木幼苗为材料,人工模拟不同低温环境观察幼苗在低温下的受害情况,并测定SOD、MDA等生理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红果风铃木幼苗在遭受6 ℃及以上低温胁迫时,能够通过提高SOD活性、增加SS、Pro以及叶绿素含量增强植株抗寒力,进而缓解胁迫给植株带来的伤害;红果风铃木幼苗还能够提高NPQ耗散过剩的光能避免光合机构受低温破坏,但随着温度下降至2 ℃,PSⅡ反应中心的伤害愈发严重,光合作用能力受到显著影响。结合各项指标变化特征,推测红果风铃木幼苗能够有效通过自身调节缓解胁迫带来伤害的最低温度范围为2~5 ℃,具体临界点还需进一步验证。研究还发现,在遭受6 ℃及以上低温胁迫时,红果风铃木幼苗主要通过提高SOD活性和积累SS缓解低温给植株带来的损伤;随着温度下降至2 ℃及以下低温时,主要通过提高SOD活性和积累Pro缓解低温给植株带来的损伤。综合分析,红果风铃木幼苗无法抵抗0 ℃及以下低温产生的冻害,但对0 ℃以上低温有一定的耐受力,研究结果有利于红果风铃木的抗性品种选育和推广种植,对探索植物抗寒生理机制也具有一定意义

  • 百合鳞茎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淀粉合成相关酶对于百合鳞茎淀粉的积累、鳞茎的膨大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对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进行研究,探索基因表达调控模式对于百合鳞茎种球生产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同源克隆技术克隆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颗粒结合淀粉合酶(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酶(SSS)3 类百合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分析这 3 类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变化;并测定百合鳞茎膨大发育中淀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AGPase 具有 GlgC家族蛋白 PLN02241 蛋白结构特征及 cl11394 家族蛋白 ADP_Glucose_PP 与 NTP_transferase结构域,获登录号 KP751443;GBSS 与 SSS 具有 cl10013 家族蛋白 Glyco_transf_5,GT1_Glycogen_synthase_DULL1_like 结构域,获登录号分别为 KP751444、KP751445。(2)百合鳞茎形成与膨大发育过程中,淀粉含量呈现递增趋势,鳞茎盘开始分化茎杆时其淀粉含量最高,达到 44.52%。鳞茎与叶片部位的三个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均逐渐增加;在鳞茎膨大后茎杆分化阶段,三个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量达到最高,AGPase、GBSS、SSS在鳞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 10.79,6.92 和 5.12,叶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 6.79,5.22 和 4.41,鳞片中的表达量大幅度高于叶片;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淀粉含量、鳞茎的膨大发育成正相关。该研究结果为鳞茎的繁殖生产提供了可通过调节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促进百合鳞茎膨大发育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