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分子与形态证据的傣药“傣百解”基原考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傣百解”是傣医常用的一种解药,其基原植物最早记录是夹竹桃科苦绳(Dregea sinensis),后 来被鉴定是夹竹桃科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为了进一步澄清“傣百解”的基原植物,该研究 结合形态与分子证据对“傣百解”基原植物及近缘种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三个DNA 片段(psbD-trnT, trnL-trnF, ITS) 重建牛奶菜属(Marsdenia)及其它牛奶菜族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 “傣百解”样品与通光散样品构成一个独立的单系分支,并与灵药牛奶菜(Marsdenia cavaleriei)构成姐 妹类群。(2) 结合形态性状与模式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傣百解”基原植物与通光散模式标本基本一致, 而其形态特征与姐妹种灵药牛奶菜存在明显差异。(3)进一步确定了“傣百解”的基原植物是通光散, 其叶形态与花部性状差异可作为区分通光散和灵药牛奶菜的重要特征。该研究通过整合形态特征与分 子证据完成了对“傣百解”的正本清源,可用于市场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也为“傣百解”今后的开 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中国兰科二新记录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兰科植物资源调查是掌握地区兰科本底资料的基础,对研究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和资源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报道了分别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和巴宜区的石豆兰属(Bulbophyllum Thou.)中国分布新记录种——尼泊尔大苞兰(B. raskotii J. J. Verm., Schuit. &de Vogel)和曲唇兰属[Panisea (Lindl.) Steud.]中国分布新记录种——林芝曲唇兰(P.panchaseensis Subedi)。两个新记录种生长在海拔约 2 000 m 的常绿阔叶林中的树干或岩壁上。该文提供了二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彩色图片等信息,附有国产曲唇兰属的分种检索表。该研究扩充了我国兰科植物的记录,为我国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 传统傣药竹叶兰的花粉团发育及分类学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兰科单型属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过程,包括花形态解剖特征、8个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特征,为该属复杂的系统亲缘关系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如下。成熟花药有两个药室,每个药室有4个一簇金色的花粉团,被白色花药帽。早期花药原基分化出的一对并列侧生药室,每个药室中央小孢子囊分化出一对纵横交错的不育隔膜组织将其分割为4个次生小孢子囊,最后发育为4个花粉团。花药成熟时,由于每个药室内的花粉团间的隔膜组织发生不彻底降解,导致4个花粉团在花药开裂处粘合成一簇。发育完好的花药壁共有6 ~ 7层,由外到内为表皮、3 ~ 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双核绒毡层,符合多层型花药壁的发育模式。花药成熟时,表皮退化,纤维性加厚发生在3 ~ 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彻底降解。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同时型胞质分裂产生了正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十字交叉型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四分体继续保持在同一胼胝质内完成了雄配子体发育,形成了2 - 细胞型的四合花粉。四合花粉两两或松散或紧密排列,构成了粉质花粉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证实、补充并分析了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特征,为该属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胚胎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