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onditions: 李艳
  •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前景

    Subjects: Biology >> Bioengineering submitted time 2018-01-12 Cooperative journals: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Abstract:由于基础研究环境和临床环境之间存在的转化差异,使得药物在临床阶段取得成功仍然具有挑战性。诱导多能干(iPS)细胞的诞生为药物研发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使研究者能在体外人性化各种药理学和毒理学模型。人iPS衍生细胞的可获得性,特别是可以定向分化成特定的功能性细胞,组织和器官,为疾病机制研究与细胞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转化研究中的生物标记物提供了评估临床前基础研究环境和临床环境下毒理学和药理学影响的可衡量的指标,而iPS细胞给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本综述从转化研究的角度概述了基于iPS细胞药物发现的现行策略,阐明iPS细胞的潜力以及生物标志物在药物发现和发展整个过程中的作用,突出在该领域有待改进的地方,以期为进一步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构建

    Subjects: Biology >> Bioengineering submitted time 2017-11-21 Cooperative journals: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Abstract:目的 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易调控、接近在体微环境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 方法 微流控芯片体外模型采用上下双培养池结构,由多聚碳酸酯膜分隔,两套流路系统控制流体。细胞采用原代分离纯化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进行鉴定,分别按次序注入微流控芯片上下培养池,按1μL/min的流速进行灌注培养,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 原代分离纯化得到两种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纯度达95%以上。共培养3天紧密连接开始形成,5天达到峰值,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内皮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且荧光素钠渗透实验和TEER值测量表明屏障形成良好。 结论 成功构建微流控芯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可成为一个新的平台应用于药物筛选、神经系统基础等多项研究中。

  •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前景

    Subjects: Biology >> Bioengineering submitted time 2017-11-21 Cooperative journals: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Abstract:摘要:由于基础研究环境和临床环境之间存在的转化差异,使得药物在临床阶段取得成功仍然具有挑战性。诱导多能干(iPS)细胞的诞生为药物研发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使研究者能在体外人性化各种药理学和毒理学模型。人iPS衍生细胞的可获得性,特别是可以定向分化成特定的功能性细胞,组织和器官,为疾病机制研究与细胞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转化研究中的生物标记物提供了评估临床前基础研究环境和临床环境下毒理学和药理学影响的可衡量的指标,而iPS细胞给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思路。本综述从转化研究的角度概述了基于iPS细胞药物发现的现行策略,阐明iPS细胞的潜力以及生物标志物在药物发现和发展整个过程中的作用,突出在该领域有待改进的地方,以期为进一步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构建

    Subjects: Biology >> Bioengineering submitted time 2017-11-21 Cooperative journals: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Abstract:目的 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易调控、接近在体微环境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 方法 微流控芯片体外模型采用上下双培养池结构,由多聚碳酸酯膜分隔,两套流路系统控制流体。细胞采用原代分离纯化的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进行鉴定,分别按次序注入微流控芯片上下培养池,按1μL/min的流速进行灌注培养,构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 原代分离纯化得到两种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细胞纯度达95%以上。共培养3天紧密连接开始形成,5天达到峰值,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内皮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且荧光素钠渗透实验和TEER值测量表明屏障形成良好。 结论 成功构建微流控芯片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可成为一个新的平台应用于药物筛选、神经系统基础等多项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