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2020-11
  • 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 RLPK2 促进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的衰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1-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大豆RLPK2 基因(GenBank 登录号: AY687391)是一个编码􀀁N-末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为分析大豆􀀁RLPK2 基因的功能,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构建了大豆􀀁RLPK2 基因过表达载体。该研究以野生型拟南芥和大豆􀀁RLPK2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植株为材料,分析了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衰老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无论是野生型还是转基因拟南芥,随着叶片衰老进程的进行,光系统􀀁II(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 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下降趋势,但后者下降趋势更明显;(2) 激发压(1-qP)在叶片衰老前期的变化较为平稳,后期则急剧增加,且转基因型比野生型拟南芥增加更明显;(3)在叶片衰老的各个时期,转基因拟南芥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低于野生型;(4)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结果表明,RLPK2 转基因拟南芥中衰老标志基因􀀁ATSAG12,衰老关键转录因子􀀁ATNAP、ATWRKY6 和叶绿素降解关键酶编码基因ATACD1 等表达量显著上调。综上所述,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RLPK2 参与调控植物叶片衰老进程,其表达对叶片衰老起促进作用。

  • 大花蕙兰‘黄金小神童’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1-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解决大花蕙兰园艺品种‘黄金小神童’(Cymbidium Golden Elf ‘Sundust’)人工繁育周期长、系数低等问题,该研究以其侧芽茎尖为外植体,在􀀁1/2MS + 1.0 mg·L-1 NAA + 50 g·L-1 香蕉泥+ 15 g·L-1 蔗糖中培养􀀁60 d 后,以获得的愈伤组织与原球茎混合物为材料,通过􀀁L9 (3)4 正交与完全组合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及组合对‘黄金小神童’胚性愈伤组织和原球茎发生及增殖的影响,进而建立‘黄金小神童’高效、稳定的丛芽增殖和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MS + 2.0 mg·L-1 6-BA+ 150 mL·L-1 椰汁+ 20 g·L-1 蔗糖中,培养􀀁70 d后增殖系数达􀀁8.13,同时可获得桑葚状原球茎团。原球茎团在􀀁MS + 1.0 mg·L-1 6-BA+ 1.0 mg·L-1 NAA 中培养􀀁70 d 后,原球茎发育为幼芽,丛芽发生系数可达􀀁5.36;此时,将由原球茎诱导得到的簇状丛芽转接至􀀁MS +1.0 mg·L-1 6-BA + 1.0 mg·L-1 NAA中,以“芽繁芽”方式增殖,其增殖系数亦达4.28,此时可建立起稳定的增殖体系。无菌苗生根则在MS + 1.0 mg·L-1 NAA + 150 g·L-1香蕉中进行,培养60 d可得到具4~7片真叶、高度为8~10 cm的健壮生根苗,生根率达96.5%;再生苗经露苗后移栽到松树皮和山基土体积比为3:2的基质中,成活率可达85%以上。该研究通过愈伤组织与原球茎-胚性愈伤组织与原球茎-原球茎-丛芽-再生植株途径最终建立了黄金小神童高效、稳定的丛芽快速繁殖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其人工繁育和遗传转化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也可为兰科其他物种的无性快速繁殖提供参考。

  • 自交可育甜荞、金苦荞、米苦荞不同品系总黄酮、粗蛋白及其蛋白组分含量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1-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荞麦新品种的营养保健价值,该文对自交可育甜荞、金苦荞、米苦荞共􀀁56个不同品系荞麦种子的粗蛋白、总黄酮、蛋白组分含量及其果实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荞、金苦荞、米苦荞种子中粗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19%、15.44%、11.75%,总黄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4%、2.50%、2.09%,清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22%、6.13%、􀀁4.56%,球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9%、1.15%、0.91%,醇溶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42%、0.58%、0.55%,谷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6%、3.36%、2.80%,三种荞麦的蛋白组分均符合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果实性状中,甜荞果实千粒重、果实面积、果实直径的变异系数最大,米苦荞果实周长、果实长宽比、果实长、果实宽和􀀁50 mL 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表明:甜荞种子粗蛋白含量与果实长宽比、果实长,金苦荞种子粗蛋白含量与果实周长、果实长,米苦荞种子粗蛋白含量与果实宽、总黄酮含量与果实面积、果实宽、果实直径、50 mL 容重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该研究筛选出甜荞(1808-166 贵甜􀀁2 号优系)、金苦荞(多苦􀀁74、多苦􀀁78)、米苦荞(1906-136 黑米荞麦、􀀁43-2)等高蛋白含量或高黄酮含量的荞麦品系。上述结果对荞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荞麦新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低温胁迫对澳洲茶树组培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1-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澳洲茶树组培苗耐受低温的能力及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该文测定了3月龄澳洲茶树组培苗低温处理过程及恢复培养后叶片叶绿素(Chl)、丙二醛(MDA)、抗氧化物酶(SOD, POD, CAT)、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游离脯氨酸(Pro)的变化。结果表明:(1)-5 ℃胁迫24 h,保护酶及抗氧化物质含量均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上升。(2)0℃下,AsA和GSH先降后升,POD和CAT相反,SOD持续升高;胁迫48 h后保护酶活性显著升高,抗氧化剂含量显著降低。(3)10 ℃下,SOD活性先降后升;胁迫48 h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显著升高。因此,3月龄澳洲茶树组培苗在-5 ℃受到致死冻害,幼苗能通过启动抗氧化系统及快速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响应0 ℃以上低温胁迫,但对10 ℃和0 ℃两种低温胁迫的应答机制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对低温的耐受能力及生理响应机制,为合理引种及规模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 中国特有种苦绳 (广义夹竹桃科) 的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其分类学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1-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近年来的分子系统学把狭义萝藦科和狭义夹竹桃科合并为广义夹竹桃科,包括􀀁5 个亚科和􀀁25 个族,但亚科和族间的亲缘关系较为复杂,亟待多学科证据澄清。本文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马利筋亚科南山藤属中的中国特有植物苦绳(Dregea sinensis Hemsl. var. Sinensis)的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结合已有资料比较了􀀁5 个亚科的胚胎学特征,结果表明:(1)苦绳的花药由一对侧生并列药室组成,每个药室有一个花粉团;(2)花药壁有􀀁6 层,由外至内分别为表皮、2 层药室内壁、中层和􀀁2层绒毡层,花药壁发育模式属于多层型;(3)单核绒毡层细胞排成􀀁2 列,为腺质型;在小孢子四分体形成时期,药室内壁发生明显纤维状加厚;花药成熟时,位于药室远轴最外侧处的花药壁发生断裂,准备散粉;(4)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左右对称型;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排列紧密,形成花粉团;(5)雌蕊含有两枚离生心皮,具边缘胎座,胚珠倒生,单珠被,薄珠心,蓼型胚囊。苦绳的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特征补充了南山藤属的胚胎学资料。同时,胚胎学特征在􀀁5 个亚科间的区别和联系,支持广义夹竹桃科的确立。

  • 中国赤星衣属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种(茶渍目:赤星衣科)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1-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对采自于我国的􀀁200 余份赤星衣属(Haematomma)地衣标本利用形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赤星衣属一新种和一中国新记录种。新种为砖壁赤星衣(Haematomma muriformis),主要特征为子囊盘红色,孢子砖壁型,较宽(75~87.5×12.5~20 μm),所含化学物质为􀀁atranorin、haematommone 和􀀁arthothelin。中国新记录种为马托赤星衣(Haematomma matogrossense)。该文对新种和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的特征描述,提供了形态和解剖照片,同时提供了已知中国赤星衣属地衣物种的检索表。该研究充实了赤星衣属地衣的数据信息资源库,为《中国地衣志》的编写提供了基础资料。

  • 植物根压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1-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根压是植物根部产生的一种静水压力,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在蒸腾作用很弱的情况下,根压不仅驱动水分从根部流向冠层叶片,缓解因白天强烈蒸腾而导致的水分亏缺,而且在木质部导管栓塞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根压的产生已有一些解释,普遍接受的观点有渗透理论、代谢理论和水分向上共同运输假说等,但根压产生的机制至今仍是科学家争议的焦点之一。根压的测定方法虽有直接和间接测定、有损伤和无损伤测定之分,但较为先进的根压测定技术仍需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受水通道蛋白、遗传因素、生境等因素的影响,根压的大小存在差异,即使是较低的根压也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在促进转运蛋白质、酶、氨基酸、激素及钙元素等在农作物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流通方面,适当大小的根压发挥重要作用,且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植物根压已有一些相关研究,但是仍缺乏对根压进行系统全面梳理。因此,加深对植物根压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该文从根压的定义和产生机制、具有根压的植物类群、根压的测定方法和大小、影响根压的主要因素及根压在植物科学研究领域的意义和影响等多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和研究成果,针对植物根压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后续研究趋势及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