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8-10
  • 辣木叶乙醇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血脂和氧化应激影响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低(5 mg/kg),中(30 mg·kg-1)和高(60 mg·kg-1)的辣木叶乙醇提取物(EE-MO)干预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小鼠动物模型。结果发现,高剂量的EE-MO显著降低NAFLD小鼠的体重和肝湿重。EE-MO剂量依赖性地降低NAFLD小鼠血清TC,TG,HDL-C和LDL-C含量。高剂量的EE-MO除降低上述生化指标外,还显著降低血清中FFA含量。HE和苏丹III染色结果表明,EE-MO处理后,模型组小鼠的肝脂肪病变和细胞损伤得到显著改善。EE-MO对NAFLD小鼠模型的血脂代谢具有改善作用。此外,还发现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肝脏和血清ROS和MDA含量,诱导SOD,POD和CAT活性增加,降低GSH-Px活性。低,中和高剂量的EE-MO剂量依赖的降低NAFLD小鼠肝脏和血清的ROS和MDA含量,缓解氧化胁迫。低剂量EE-MO对SOD,POD,CAT和GSH-Px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中和高剂量的EE-MO处理后,NAFLD小鼠的SOD,POD和CAT酶活性

  • 浙江唇形科Lamiaceae新种及新组合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描述了浙江唇形科2新种和1新组合种:(1)云亿黄芩与柔弱黄芩的区别主要在于茎、叶片、苞片均被白色多节腺毛,叶片卵圆形,花冠长约6 mm,内面疏被柔毛。(2)短花假糙苏与近缘种八角花的区别主要在茎具沟槽,疏被倒向短柔毛,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形,膜质,长7~17 cm,宽3.5~8 cm,边缘具粗锯齿,花冠长约6 mm。(3)二回羽裂丹参(新组合种)因近二回羽状复叶,花冠黄色,花冠管均远伸出花萼筒外而与南丹参一回羽状复叶,花冠淡紫色、紫色或蓝紫色,花冠管内藏或微伸出区别明显,故作为独立的种处理。

  • 干旱胁迫对欧李幼苗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干旱胁迫对欧李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本实验以欧李为实验材料,通过干旱胁迫处理,对欧李的形态特性、生长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欧李根生物量、枝叶生物量、植株总生物量积累、根冠比和根冠比胁迫指数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T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α=0.05)。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欧李根的生物量分配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生物量与之相反,在T1处理下根的生物量分配指数最大,枝叶的最小(α=0.05)。在水分供应为60%-80%时,欧李的株高、冠幅、基径、二级分枝数、主根长、主根直径及侧根数量均达到最大值(α=0.05),对一级分枝数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叶片长从T2处理开始下降,叶片宽、单片叶面积及比叶面积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α=0.05)。综上可得,欧李通过调整形态特性、各器官生物量及累及其分配对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产生较强的可塑性。

  • 西沙群岛银毛树(Tournefortia argentea)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银毛树(Tournefortia argentea)为紫草科紫丹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东半球热带海岸和海岛常见的先锋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观赏和食用价值。为掌握银毛树对热带珊瑚岛环境的生态适应机理及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以西沙群岛东岛自然生长的银毛树为对象,对其形态解剖结构、生理学特征、叶片营养元素和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毛树具有叶表面气孔密度低、比叶面积小、海绵组织发达、枝条的空腔比高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储水抗旱能力;其叶片表面有厚密白色绢毛覆盖,可以反射强光、降低水分散失,利于其适应强光和干旱环境。银毛树叶片的脯氨酸含量较高,能够很好的抵抗渗透胁迫,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银毛树生长的土壤呈强碱性,养分和水分含量较低,但其叶片营养元素含量正常,表明其对土壤养分的利用率高,能够很好的适应瘠薄的土壤环境。银毛树木质部密度低,枝干脆弱易折,可防止被大台风连根拔起,同时枝干含水丰富,利于其抵抗台风及树冠的快速恢复。因此,银毛树能较好适应干旱、强光和瘠薄的滨海沙滩环境,在热带珊瑚岛(礁)或滨海地区防风固沙及植被恢复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三种常绿阔叶树光系统 II 在低温胁迫下的光抑制及恢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冬季低温胁迫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光合活性的主要影响之一体现在光合机构的低温光抑制。为了阐明冬季低温胁迫下常绿阔叶树光系统 II 的光抑制程度及光保护机制,该试验研究了冬季自然低温胁迫(零下低温冻害和零上低温寒害)对红叶石楠、枇杷和猴樟三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光合机构光系统 II(PSII)光抑制的影响以及春季气温回暖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冻害和寒害低温胁迫使猴樟的 PSII 活性显著降低,PSII 受到较严重的光抑制,低温胁迫解除后 PSII 活性未能完全恢复。红叶石楠 PSII 活性下降程度和光抑制程度最轻,春季 PSII 活性显著上升,光抑制显著下降。枇杷 PSII 活性和光抑制程度介于猴樟和红叶石楠之间。低温胁迫下红叶石楠的非光化学淬灭(NPQ)接近常温水平;枇杷的 NPQ 略有降低,春季恢复正常;猴樟 NPQ 最低,春季低温解除后仍不能完全恢复。此外,三种常绿阔叶树在冬季低温胁迫和春季恢复时期的 NPQ 与 PSII 的光抑制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合以上结果分析表明,冬季低温对红叶石楠 PSII 影响不大,对枇杷有一定影响但春季气温回暖后可以及时恢复,对猴樟 PSII 有显著的光抑制且恢复过程较慢。不仅如此,NPQ 对保护常绿阔叶树 PSII 免受冬季低温光抑制有重要的贡献。

  • 混合盐碱胁迫对地被菊寒露红生长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盐碱胁迫作为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严峻问题。宁夏青铜峡地区属引黄灌溉区,土壤盐碱化导致园林绿化多以盐生植物为主,花卉种类缺乏。该研究以地被菊寒露红(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Hanluhong’)为试验材料,一方面研究混合盐碱胁迫对其生长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模拟青铜峡盐碱胁迫程度,探讨其在青铜峡地区的适生性。试验设置 3 个 pH 梯度(7.0,8.0,9.0),并在每个 pH 梯度下用 NaCl、Na2CO3、NaHCO3、Na2SO4配置不同浓度(0、0.2%、0.4%、0.6%、0.8%、1.0%)的混合液对地被菊植株进行胁迫处理,观察并测定不同胁迫条件下植株株高、根长、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1)长时间生长在高盐碱环境会使地被菊寒露红生长缓慢,光合作用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下降。(2)青铜峡实验模拟组(pH=8.0,盐浓度为 0.4%)的植株株高、根长的伸长速度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同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虽有降低趋势,但荧光参数下降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综合分析可得,高盐、高碱环境均不利于地被菊寒露红植株的生长发育。在青铜峡地区的盐碱胁迫强度下,地被菊寒露红具有一定的抗盐碱性,基本能够正常生长,可用于当地植被及生态环境修复和园林造景。

  • LED 不同光强对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给油茶苗培育提供有益参考和科学依据,该论文以两年生长林 4 号油茶扦插苗为试材,测定和分析 LED 红蓝 1︰9 复合光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可溶性物质含量、内源激素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探索了 LED 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0 μmol·m-2·s-1 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 ZR 含量和 POD 活性,以及最低的 MDA 含量,但可溶性糖含量、IAA 含量和 GA 含量最低;150 μmol·m-2·s-1 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 ABA 含量,且可溶性蛋白含量和 SOD 活性最低;200 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 SOD 活性,但 POD 活性最低,且 MDA 含量最高;250 μmol·m-2·s-1 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IAA 含量、GA 含量和 CAT 活性;3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游离氨基酸含量、ABA 含量、ZR 含量和 CAT 活性均最低。与其他处理相比,250μmol·m-2·s-1处理更利于提高长林 4 号油茶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是培育油茶苗较为理想的光强。

  • 蚕豆幼苗光合特性对土荆芥挥发性物质胁迫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蚕豆(Vicia faba )为受体,采用盆栽试验评价了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挥发油及其两个主要成分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受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荆芥挥发油及其两个主要成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蚕豆叶片的特性。挥发油处理显著降低了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 和叶绿素含量,但增加了胞间CO2浓度(Ci),这种效应表现为剂量和时间双重效应,高剂量挥发油处理的这种效应是不可逆的;与对照相比,α-萜品烯处理组的Pn、Fv/Fm和ΦPsⅡ降低,Ci、Gs和Tr上升,停止处理后,各参数均趋于对照水平;整体来看,对伞花素对蚕豆幼苗的光合特性影响不大。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土

  • 基于知识图谱的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前沿态势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功能性状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并能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相应,是联系植物与环境的桥梁。为了系统了解国际上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研究进展,本研究基于 Web of Science 数据来源,利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分析工具和 Thomson Data Analysis(TDA)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分析,并利用 Ucinet 和Netdraw、EXCEL 等软件进行可视化作图。分别从文献年度变化趋势、研究主题、主要研究国家/机构、研究力量分布比较、期刊分布状况及高被引论文等方面,对1992-2017 年的相关论文,尤其是近9 年(2009-2017年)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数据挖掘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近 26 年来,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研究论文数量呈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尤其近 9 年来呈加速增长态势;(2)近 9 年来,研究主题主要围绕比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合作用(性能)、叶厚度、叶形态、叶氮含量、叶绿素、叶绿素荧光、比根长等功能指标,及光照、温度、水(水分利用效率、干旱等)、肥(氮、磷为主)、CO2 等环境因子展开;化学计量学在该领域应用广泛(3)2009-2017 年间,欧美等发达国家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美国发文数量和文献质量均为世界领先。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文献篇均被引和 H 指数较低。中国科学院发文量以绝对优势居第一位,但文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4)该领域载文量Top10 期刊 8 种为 JCR 分区 Q1 区、2 种为 Q2 区。其中,Plant and Soil 和 Plant Ecology 载文量分居第一、二位。(5)Top10 高被引论文发表于 8 种期刊,其第一作者分别来自美国、荷兰、加拿大、德国和法国。

  • 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溶液对水杉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水杉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天然水杉原生群落仅分布在恩施州利川、重庆石柱、湖南龙山三县的局部地区。硒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在水杉母树主要生长所在地-恩施境内形成立体的硒资源环境,而该区的水杉群落天然更新困难,林下鲜见更新幼苗或者幼树。因此结合硒资源,研究硒元素与水杉种子萌发的相互关系对水杉的天然更新繁育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度:20℃、25℃、30℃;光照:12 h 光照/12 h 黑暗、24 h 全黑暗;是否浸种)原生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下种种子的萌发率,筛选出最适萌发条件,在此条件下采用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0、0.25、0.5、1.0、2.0、4.0、8.0、16.0 mg·L-1)对水杉种子进行处理,并观察其萌发的变化,以揭示硒元素对水杉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硒浓度为 0.25 mg·L-1 的亚硒酸钠溶液处理水杉种子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都为最高,分别为 34.0%、29.0%、13.9;当硒浓度大于0.25 mg·L-1 时,水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开始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硒浓度为 16.0 mg·L-1 时,三个指标都达到最低值,分别为 0.5%、0%、0.025。由此可知,低浓度的硒处理(0~0.25 mg·L-1)对水杉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当用高浓度的硒处理(>0.25 mg·L-1)对水杉种子的萌发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水杉种子的田间育苗以及天然更新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 雷竹林严重低温寒害与立竹性状和林地覆盖经营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雷竹林严重低温寒害特征及其影响因子,2016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严重低温寒害后调查了不同林地覆盖经营年限雷竹林不同年龄和胸径立竹的受损情况。结果表明:持续低温冻害使雷竹叶片失水结冰、失绿、黄枯,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脱落; 竹秆干缩,颜色变黑,叶鞘枯黄,立竹死亡。严重低温寒害气候条件下,3 cm≤DBH<5 cm立竹的受损类型主要为Ⅰ~Ⅲ类,较小径级(DBH < 3 cm)和较大径级(DBH≥5 cm)立竹的Ⅳ类受损情况明显提高;2年生、3年生立竹受损程度类型主要为Ⅰ和Ⅱ类,而1年生、3年生以上立竹受损程度类型主要为Ⅲ和Ⅳ类;短期林地覆盖(≤3a)雷竹林立竹受损类型主要为Ⅰ~Ⅲ类,而长期林地覆盖(≥5a)雷竹林主要为Ⅲ和Ⅳ类,且Ⅳ类受损率明显提高,休养式覆盖雷竹林Ⅳ类受损率低于20%,显著低覆盖3a及以上雷竹林。研究表明,严重低温寒害气候条件下,立竹年龄、立竹胸径和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林立竹受损程度均有重要影响,宜留养3~5 cm立竹,合理调控竹林立竹年龄结构,留足2~3年生立竹,采取休养式林地覆盖经营方式,连续林地覆盖年限不宜超过3年。

  • 一株李氏禾内生细菌去除Cr(VI)的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铬超积累植物,该文对李氏禾内生菌及其除铬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添加Cr(VI) 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平板培养方法,从李氏禾根部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强Cr(VI)抗性的内生细菌G04,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采用摇瓶培养方法,以Cr(VI)去除率、总Cr的去除率以及菌体生物量为指标,考察了pH、温度、底物浓度、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r(VI)去除率、总铬去除率和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菌株E. cloacae G04去除Cr(VI)的较优反应条件为初始pH 5.0、温度37 ℃、Cr(VI)浓度100 mg·L-1、装液量8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15%、摇床转速120 r·min-1、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菌株E. cloacae G04对Cr(VI)和总铬的去除率分别为84%和8%。根据Cr(VI)去除率、总铬去除率的结果推测该菌株去除Cr(VI)的机制可能是以还原为主、吸附为辅。研究结果表明李氏禾内生细菌E. cloacae G04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既有可能直接用于土壤、水环境铬污染的修复,也有可能作为促植物修复铬污染的后备菌株,另外可为深入研究李氏禾的铬积累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深挖垦复对锥栗重要农艺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索锥栗林地高效的土壤管理方式,提升我国锥栗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其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该研究采用全垦和环垦 2 种方式对锥栗林地进行连续 4 年的深挖垦复,通过测定垦复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以及锥栗树体生长、叶片表型和生理特征、结果性状、产量及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统计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深挖垦复对锥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效果显著,2 种垦复方式土壤容重较垦复前降低 31.21%及以上(0-30 cm 处),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以及各种大量元素含量较垦复前和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肥力及其保水保肥能力显著增强;(2)环垦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以及交换性镁含量高于全垦区,其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垦复前增加 40.59%,远高于全垦增加幅度(17.76%),从土壤保肥能力角度来看,环垦效果优于全垦;(3)土壤肥力的提升增强了其对锥栗叶片的供肥能力,使得叶片含水率、叶绿素含量以及各种矿质元素含量显著增加,从而提升其光合作用能力;(4)深挖垦复对锥栗树体生长、结实能力、产量及品质同样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其中全垦和环垦区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对照的 1.75倍和 1.33 倍,且栗苞总重、单果质量、出籽率、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磷、钾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空苞率显著低于对照。综上,深挖垦复是改良林地土壤和提高锥栗生产力的有效举措。

  • 肠浒苔多糖的羧甲基化修饰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氢氧化钠-氯乙酸的化学反应体系制备羧甲基化肠浒苔多糖,以获得不同取代度的羧甲基化肠浒苔多糖。取代度的大小受氢氧化钠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当氢氧化钠浓度2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3 h时,得到羧甲基化的最大取代度为0.781。通过体外抗氧化来评价不同羧甲基化肠浒苔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当羧甲基化肠浒苔多糖的浓度为1.6 mg·mL-1时,羧甲基化肠浒苔多糖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分别为44.45%、51.98%,其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能力分别为16.75%、0.4576。与修饰前的相比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均较有大幅度提高,羧甲基化修饰对肠浒苔多糖的DPPH自由基和还原力有减弱作用。以上结果表明,羧甲基化修饰引起的肠浒苔多糖的结构变化可提高其抗氧化活性。

  • 光质及种子大小对普洱地区14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普洱地区14种常见植物种子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其在白光、黑暗、红光和蓝光条件下的萌发特性,并分析了种子大小与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开始时间的关系,拟为当地植物被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光质对四方蒿、沙针、尖子木、藿香蓟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以上物种中除中国宿苞豆外,其他物种种子萌发率均在20% 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四方蒿种子在白光(89.9%)和红光(84.7%)下萌发率最高,红光下种子萌发最快(4.93),蓝光下种子萌发开始时间最晚(11.3 d);沙针种子在白光下萌发率最高(80.4%)、萌发速率最快(2.71),在黑暗和蓝光下萌发率较低(43.9%和38%)、萌发速率最慢(0.73和0.85),白光、红光下萌发开始最早(11 d),黑暗条件下萌发开始最晚(21.7 d);尖子木种子萌发率在白光、黑暗、蓝光下均在86%以上,而红光下仅32%且萌发速率最慢(1.29),在蓝光下萌发开始时间最晚(13 d);藿香蓟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在红光下最高(分别为71.3%和6.46),黑暗条件下最低(分别为42.5%和2.62);大叶斑鸠菊萌发开始时间在黑暗条件下最早(6 d),然后是白光下(7 d),蓝光和红光下较晚,分别为8 d和7.7 d。14个物种种子的萌发率与种子大小间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种子萌发速率、萌发开始时间与种子大小间也有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种子大小与萌发率、萌发速率和萌发开始时间的关系不会随着光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受到物种间相互作用和对环境适应程度的影响。为了解茂兰喀斯特森林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对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三种地形(坡地、槽谷、漏斗)进行群落调查,计算三种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形部位的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 Bi 和 Ba 值的排列顺序虽稍有差异,但总体上是一致的。轮叶木姜子(Litsea verticillata)在坡地、槽谷地形中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 Bi/Ba 分别为 0.782/0.416、0.891/0.703;齿叶黄皮(Clausena dunniana)在坡地、漏斗地形中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其 Bi/Ba 分别为 0.788/0.518、0.963/0.826。生态位重叠值(Lhi)最大的是漏斗中的朴树(Celtis sinensis)和云贵鹅耳枥(Carpinus pubescens)(0.138),最小的是坡地中的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和巴东荚蒾(Viburnum henryi)、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us)(0.002)、槽谷中的轮叶木姜子和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0.002)。生态学特性和对生境需求相似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值通常较大,反之则小;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则其生态位重叠值亦较大,反之则小。研究表明,三种地形中群落优势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小,茂兰喀斯特森林处于稳定的顶极群落阶段,但群落内种群因环境资源有限而产生的竞争较为激烈,在不同地形生境中的竞争激烈程度表现为漏斗>槽谷>坡地,光照的差异是影响各地形部位优势乔木种群天然分布的主要因子。该研究揭示了群落优势种群在不同地形的生态位特征,可为喀斯特森林优势乔木种群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龙脑香热带雨林附生苔藓沿宿主垂直梯度的微生境偏好及其指示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附生苔藓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然而,由于访问技术的限制,附生苔藓多样性及其在林冠三维空间中的分布格局却鲜为人知。本研究首次借助林冠塔吊调查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脑香热带雨林样地内69棵树13个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植物,通过统计不同垂直高度上的苔藓物种及其生活型,并利用典范相关分析法(CCA)和物种指示法对该区域附生苔藓植物沿宿主垂直梯度上的微生境偏好及其指示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龙脑香热带雨林69棵树上共记录到隶属于25科60属的90种附生苔藓,其中细鳞苔科物种数最多,占比达25.6%。13个垂直高度上共划分出三种生态类型:喜阳苔藓(>45m散生巨树的垂直高度上),喜阴苔藓(<15m的乔木树干上),广布苔藓(通常广泛分布于各个宿主垂直高度上,生态位宽),并筛选出对微生境有特殊偏好的17种苔藓指示种(IndVal ≥ 0. 7,P < 0. 05)。随宿主垂直高度的升高,扇型和交织型的苔藓占比降低,悬垂型苔藓占比先升高后降低,细平铺型和粗平铺型的苔藓占比升高。大气湿度、水汽压、胸径以及树皮粗糙度对附生苔藓生活型的分布偏好具有显著影响。总之,沿宿主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对微环境变化在生活型和形态结构上有着不同的响应方式,而同一种生态型的苔藓群落有相似的适应机制。因此,在森林林冠生境变化的监测和管理中,对微生境具有明显偏好的附生苔藓物种或生活型可作为有效的指示材料。

  • 遮阴对高山杜鹃叶片解剖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杜鹃花是世界著名的观赏园林植物,光照对高山杜鹃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解高山杜鹃对光能的需求和适应性,该文以盆栽 3 年生高山杜鹃品种‘Furnivall′sDaughter’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遮阴对高山杜鹃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高山杜鹃‘Furnivall′s Daughter’叶片的气孔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其气孔密度范围在 299.70~327.22 个·mm-2之间,但光照对气孔开度和单个气孔器的面积影响显著,100%全光照和 30%全光照处理植株分别具有最小和最大的叶片气孔开度。在处理的光强范围内,随着光强减弱,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以及上、下表皮厚度逐渐降低,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能利用效率。100%全光照处理下,高山杜鹃叶片的光饱和点(LSP)、净光合速率(Pn)、饱和光合速率(Pmax)、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较低,遮阴处理有效提高了 Pn、Pmax、Gs、Tr和光能利用效率(LUE),且 30%全光照处理植株的叶片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最低,而 LSP、Pn、Pmax、Gs、Tr和 LUE 最高。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高山杜鹃在云南昆明地区的最适光照条件是 30%左右的全光照,在高山杜鹃的栽培及应用中,应采取适当的遮阴措施以满足其生长的最佳光照条件。

  • 江西瑞昌石灰岩山地淡竹林植物元素分布与吸收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石灰岩山地淡竹林植物养分分布与吸收特征,辨析其与群落功能地位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测定江西瑞昌石灰岩山地淡竹林建群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伴生种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和枸骨(Ilex cornuta )不同器官9种元素含量,对比分析了元素分布与吸收特征,结果表明:(1)淡竹各器官大量元素(N、P、K、Ca、Mg)分布规律为叶>根>茎,微量元素(Fe、Mn、Zn、Cu )分布规律为根>叶>茎;其叶中N [(2 ± 1.16) g·kg-1 ]、P [(1.17 ± 0.19) g·kg-1 ]、Fe [ (1.01 ± 0.09) g·kg-1 ]元素含量高;各器官的元素生物吸收系数大小顺序与元素含量一致;(2)伴生种植物大量元素分布与生物吸收系数顺序均为:叶>茎>根。微量元素在器官的分布顺序因物种而异,油茶叶的Mn含量最高[(1.88 ± 0.18) g·kg-1 ],而Ca、Mg、Zn元素在枸骨茎中富集最多;(3)群落上层植物淡竹和光照条件较好的胡颓子各元素含量及分配规律相近,林下植物油茶和山胡椒元素含量相差较大。研究认为,淡竹林建群种和伴生种在元素分布和吸收特征的差异与群落光照条件密切相关。

  • 无瓣海桑果实提取物对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无瓣海桑果实为真红树无瓣海桑的果实。研究无瓣海桑果实不同提取物对 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 Morris 水迷宫实验测量无瓣海桑果实不同提取物对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影响,HE 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脑部神经细胞的变化情况,并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一氧化氮(NO)含量和单胺氧化酶(MAO)活力。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无瓣海桑果实不同提取物处理组小鼠在水迷宫实验中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无瓣海桑果实不同提取物处理组小鼠脑部神经细胞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小鼠脑部 SOD 酶活力和 GSH-Px 酶活力提高(P<0.05),NO 含量和 MAO 活力在脑部显著降低(P<0.05)。无瓣海桑果实不同提取物对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有改善作用,无瓣海桑果实不同提取物通过提高小鼠脑内源抗氧化酶(SOD、GSH-Px)活力,降低脑部 NO 含量和 MAO 活力来提高 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