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
  • 江西地产苍耳草抑制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Ⅰ)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苍耳为民间传统药用植物,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江西地产苍耳草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部位具有显 著的抑制细胞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活性。为明确苍耳草的活性成分,活性部位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 Sephadex LH-20 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重结晶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NMR、 MS 等波谱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该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4 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hydroxydihydrobovolide(1)、树莓酮(2)、水杨醇(3)、对羟基苯乙酮(4)、对羟基苯甲醛 (5)、咖啡酸乙酯(6)、阿魏醛(7)、异东莨菪素(8)、3,3' –bis(3,4-dihydro-4-hydroxy-6-methoxy- 2H-1-benzopyran) (9)、axillarin (10)、槲皮素(11)、(+)松脂素(12)、β-谷甾醇(13)和棕榈酸(14)。化合物1、 2、3、4、7、8、9、10 为首次从苍耳草中分离得到。

  • 婆婆纳抗黑色素瘤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明确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及物质基础,该文采用 CCK8 法评价了婆婆纳乙醇提取物四个萃取部位(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 乙醇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黑色素瘤细胞株(B16 和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利用植 物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研究。结果表明:(1)乙 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较其他样品有更好的抑制B16 和A375 细胞增殖的作用,其IC50 值分别为0.177 mg·mL-1(B16)、2.826 mg·mL-1(A375)。(2)从活性部位PPNE 中得到 7 个单体化合物,即对羟基苯甲醛(1)、胡黄连苷II(2)、isoscutellarein 7 - O - (6''' - Oacetyl) - β - allopyranosyl (1'''→2'') - β - glucopyranoside(3)、3' - hydroxyl - 4' - O - methylisoscutellarein 7 - O - [6''' - O - acetyl - β - D - allopyranosyl - (1→2) - β - D - Glucopyranoside(4)、6 - O - veratroylcatalposide(5)、Veronicoside(6)、isoscutellarein 4' - methyl ether 7 - O - (6''' - O - acetyl) - ballopyranosyl (1'''→2'') - β - glucopyranoside(7),7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 分离得到,HPLC 分析显示这7 个化合物是PPNE 的较大量成分。除化合物1 外,其他6 个 单体化合物均有较好的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作用,该文首次报道了化合物3、4、7 的抗 黑色素瘤活性。婆婆纳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为其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环烯醚萜 类化合物2、5、6 和黄酮类化合物3、4、7 可能为PPNE 抗黑色素瘤的活性基础。该研究结 果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

  • 青秆竹花的解剖观察与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明确自然状态下青秆竹(Bambusa tuldoides)不同发育阶段花器官的形态以及雌 雄配子体的发育状态,总结其败育类型,该文通过采用解剖和切片等方法对青秆竹花器官的 各部分外观形态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并分析其结实率低下的原因。结果表 明:(1)青秆竹小穗为无限花序,下部的小花先发育,但基部具有潜伏芽,因此又具有有 限花序的特征;小穗柄不发达,簇生花枝节部。(2)每朵小花拥有内、外稃各1 枚,花药 6 枚,浆片3 枚,雌蕊1 枚;浆片透明,边缘具有发达的纤毛;子房具棱,子房上部具绒毛, 子房1 室,侧膜胎座,倒生胚珠,三分枝羽状柱头;(3)青秆竹花药具有4 个药室,花药 壁具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4 层结构组成;绒毡层为腺质型,花药发育后期极度退 化;小孢子母细胞分裂类型为连续型,产生两边对称型小孢子,花粉粒细胞成熟后为3 核。 (4)雄蕊和雌蕊出现多种败育类型,可能是导致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综上结果表明,青 秆竹花器官的形态结构发育正常,而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造成了其结实率低。

  • 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物种组成变化及群落结构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群落演替动态规 律,本研究以 2015 年群落内建立的 1 hm2 永久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经 2020 年首轮复查, 对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以及胸径(DBH)进行调查研究,以分析 5 年间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 2020 年,群落木本植物共 18 种,隶属 15 科 18 属,较 2015 年新增 1 属 1 种,优势物种组成并无变化,但优势度变化显著。在重要值 (IV) > 1 的 6 个种群中,5 个树种 IV 增高,仅攀枝花苏铁种群 IV 降低,但其仍为群落优势 建群种,铁橡栎和滇榄仁等乔木种群优势度显著增加。(2) 2020 年,群落中 DBH≥1 cm 的 木本植物个体数增至 1 710 株,平均胸径由 11.10 cm 增至 11.17 cm。群落年死亡率 0.29%, 死亡个体平均胸径 11.84 cm,年补员率 2.75%,补员个体平均胸径 4.96 cm。群落中 7 个种 群出现个体死亡,9 个种群出现补员个体。(3) 虽然沙针种群规模缩小,但仍有 9 个种群规 模扩大,4 个种群规模保持稳定。攀枝花苏铁和沙针种群平均胸径减小,其余种群平均胸径 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随着森林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种间竞争的重要性将逐渐增大,铁橡栎 和滇榄仁等乔木树种将在未来演替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但短期内并不会威胁攀枝花苏铁种 群优势地位,大径级植株个体的死亡是其优势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在未来群落演替进程 中,攀枝花苏铁将与铁橡栎、滇榄仁等乔木树种组成以乔木树种逐渐占据优势的干热河谷次 生稀树灌木林向气候顶极群落演替的过度型次生林群落。

  • 独龙族传统代粮植物食用观音座莲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食用观音座莲(Angiopteris esculenta)是独龙族(中国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重要的野生代粮植物,其地下部分可用于加工蕨粉以制作食物。为深入调查、记录独龙族利 用食用观音座莲的传统知识,解读独龙族食用该蕨类植物的科学内涵,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 的方法对食用观音座莲相关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记录,运用食品科学的方法对蕨粉的基本 成分、形态、理化性质及糊化特性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食用观音座莲在独龙 族的传统生计中有多种用途,定量分析表明其食用用途的相对引用频率(RFC)远大于其他 用途,说明食用是独龙族利用该植物最主要的方式。(2)独龙族使用传统方法采集食用观 音座莲膨大叶柄基部和根茎加工并食用蕨粉具有深厚的科学内涵,表现在:蕨粉中富含淀粉, 其总淀粉含量为 86.2%,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3)蕨粉相关理化性质优越,其 中冻融稳定性和凝沉稳定性较强,可用于冷冻食品和淀粉产品的生产、加工;回生值和衰减 值远低于常见淀粉,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且不易回生。该研究为食 用观音座莲后续的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体来说,食用观音座莲蕨粉具有较大的开发 利用潜能,通过人工栽培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偏远地区乡村振兴。

  • 不同产地苦楝苗期生长节律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苦楝在我国分布广泛,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为进一步做好苦楝种源选择和良种选育工作, 该文对不同产地苦楝实生苗生长性状和各阶段的生长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初步揭示了苦楝苗期生 长规律。研究以15 个产地的1 年生实生苗为试材,对苗高、地径、复叶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等生长性 状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用Logistics 方程对生长节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苦楝苗高、 地径生长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及复叶相关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性水平;(2)苗高 和地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 型生长规律,且均存在2 次生长高峰,与苗高生长高峰出现时间相 比,地径生长高峰出现时间较晚;(3)Logistic 拟合方程的R2 为0.976~0.994,均达到极显著相关 水平,说明可以用Logistic 方程来拟合苦楝的生长节律;(4)地径速生期持续时间总体上较苗高速 生期持续时间长20~30 d,北方产地苗高和地径进入速生期和结束速生期的时间均早于南方产地, 速生期苗高和地径累积生长量均超过总生长量的60%;(5)各生长指标均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苗高、 根生物量及复叶面积与经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他指标与经度呈负相关关系。综上结果表明,苦楝为 全期生长型树种,各生长性状在产地间达显著差异水平,生长受纬度和经度双重控制,以纬度控制 为主。

  • 海人树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是海人树科的一种滨海观赏植物,在中国目前仅分布于南海诸 岛。该文以西沙群岛自然生长的海人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分析测定其茎杆及其叶片 的形态解剖结构、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逆渗透物质含量,以及叶片与生长土壤的营养元素含 量等生态生物学特性,旨在为其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人树的叶片小而厚, 角质层明显,栅栏组织发达,气孔密度小(8.64 n·mm-2),易于维持体内水分,能很好适应干旱 和高盐碱的环境;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低(0.76 mg·g-1),总抗氧化能力高(589.50 U·g-1),脯氨 酸含量高(1 123.64 μg·g-1),表明海人树光合利用效率高,抗氧化能力强。海人树根际土壤的养 分含量低,但叶片有机碳、氮和磷含量较高(分别为 490.27、18.10 和 3.81 g·kg-1),表明海人树的 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对贫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海人树对强光、干旱、高盐碱 和土壤贫瘠的热带珊瑚岛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作为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和园林绿化的工 具种。

  • 不同起源秋茄林湿地重金属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秋茄(Kandelia obovata)林生态系统的重金属污染是滨海湿地研究的重要组成。为探究闽东 不同起源秋茄林湿地的健康风险与重金属污染的状况,运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法 分析闽东不同起源秋茄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并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秋 茄天然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排序为 Zn(102.38 mg·kg-1)> Pb(101.53 mg·kg-1)> Cu (11.72 mg·kg-1)> Cd(0.91 mg·kg-1);秋茄人工林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排序为 Zn(152.81 mg·kg-1)> Pb(105.83 mg·kg-1)> Cu(16.38 mg·kg-1)> Cd(1.33 mg·kg-1)。(2)天然红树林表层沉积物重金属 的区域污染负荷指数(IPL zone)低于人工红树林,对应的污染等级均为 1,属于中度污染。(3)秋茄 林湿地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对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非致癌风险(Non carcinogenic Risk, RN)均低于 1, 对人体造成的非致癌风险很低,Pb 元素对儿童的 RN 高于 1,会对儿童造成非致癌风险;Cd 对成年 男性、成年女性和儿童的致癌风险(Cancer Risk, RI)均大于 1.0×10-6,对人体存在严重的致癌风险。 综上所述,闽东秋茄林湿地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应控制湿地周边污染物排放和对湿地进行净化治 理。

  • 铁线莲属 21 个类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铁线莲属(Clematis L.)为毛茛科大属之一,具有重要的园艺与药用价值。为探讨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 演化规律,揭示属下组间及种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铁线莲属 21 个类群的根尖进行处理、压 片,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及核型分析,同时利用 Ward 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狭裂太行铁线莲、毛 果扬子铁线莲、卷萼铁线莲、中印铁线莲、钝萼铁线莲的染色体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铁线莲属 21 个类 群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 16(2n=2x=16),除中印铁线莲外其他类群均具随体;长瓣铁线莲、钝萼铁线 莲、芹叶铁线莲、褐毛铁线莲、C. flammula、毛果扬子铁线莲的染色体为“2B”型,其他类群染色体为 “2A” 型;铁线莲属核型不对称系数在 60.29%~63.79%之间;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表现的较为原始,种间核型存在 广泛变异。综上结果表明,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数目应由二倍体向多倍体后通过多倍体的二倍化过程产生非整 倍体方向演化。铁线莲属染色体的演化主要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通过产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方式实现,通过 产生杂合染色体、加强核型不对称性、染色体类型改变以及随体染色体的变化四种途径进化。同时,核型特征 在分组水平与物种水平上的划分上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说明核型分析可为铁线莲属下组一级分类提供一定的 线索。本研究结果为铁线莲属植物系统分类、遗传演化与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 AA 野生种花生Ty1-copia 类反转座子RT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旨在克隆 Ty1-copia 类反转录转座子 RT 基因,为分离花生属 Ty1-copia 类反转 录转座子全长序列和研究其功能提供序列基础。根据RT 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以两 份 AA 染色体组野生种花生“Arachis duranensis”为试材,利用 PCR 扩增其基因组 DNA,回 收、克隆和测序目的条带后,对所获得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目的条 带大小约为 260 bp 大小,分别从两份野生种花生材料中克隆到 41 条和 27 条 RT 基因序列, 68 条序列的长度变化范围为 256 ~270 bp,AT 所占比例范围为 55.86%~68.42%,AT 与 GC 比例范围为 1.27~2.17,核苷酸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 49.8%~99.2%,存在较高异质性。(2) 68 条序列被划分为 6 个家族,家族Ⅰ和Ⅳ为主要成分。(3)68 条序列中的 19 条发生了无 义突变,Arachis duranensis(PI219823)要比 Arachis duranensis(PI262133)的无义突变率 高。(4)氨基酸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 4.7%~100%,呈现高度异质性。(5)各家族中代表 序列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在整体构型上一致,但在螺旋结构数、折叠结构数、转角数和氢键数 上存在较大差别。(6)序列间保守基序总体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变异,呈现一定异质性; 系统进化树将 68 条序列分为 10 类,大部分序列都聚在 A 和 B 两大类中。(7)另有部分 AA 染色体组野生种花生的 RT 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植物的 RT 基因序列亲缘关系较近,推 测不同物种植物之间可能发生过 Ty1-copia 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横向传递。该研究为花生属基 于 Ty1-copia 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新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 10 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分类学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金花茶组(Sect. Chrysanthae)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其分类存在争议。为探 讨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意义,该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 10 种金花茶的花 粉形状、外壁纹饰以及穿孔特征,统计了极轴、赤道轴和萌发沟长,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表明:(1)10 种供试金花茶植物花粉为中粒花粉,大部分花粉呈近球形,仅有东兴金花茶 为扁球形、凹脉金花茶为长球形。花粉的外壁纹饰可以分为脑纹状纹饰、拟网状纹饰和疣状 纹饰三类,不同种花粉表面穿孔大小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10 种金 花茶可以分为 4 大类:四季金花茶、中东金花茶、金花茶以及显脉金花茶的花粉形态较为相 近;淡黄金花茶、中越山茶、小花金花茶、东兴金花茶的花粉比较相近;而凹脉金花茶和毛 瓣金花茶的花粉形态与其他金花茶区别较大。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外壁纹饰和穿孔状况各异, 需结合极轴、赤道轴以及萌发沟长度等特征可区分 10 种供试金花茶。从孢粉学角度来看, 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具有山茶属植物的一般特征,不具有特异性,该组植物可能不是一个独 立类群,但其花粉形态存在明显种间差异,可以作为分类学依据。该研究结果可为金花茶组 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依据。

  • 广西植物名录补遗Ⅵ——兰科4 新记录属和13 新记录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气候湿润,生境复杂,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该文 报道广西兰科植物 13 个新记录种, 即旗唇兰[Kuhlhasseltia yakushimensis (Yamamoto) Ormerod]、紫茎兰(Risleya atropurpurea King & Pantl.)、指柱兰(Stigmatodactylus sikokianus Maxim. ex Makino)、二尾兰(Vrydagzynea nuda Bl.)、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 Z. J. Liu & L. J. Chen)、拟泰国卷瓣兰(Bulbophyllum nipondhii Seidenf.)、南岭叠鞘兰(Chamaegastrodia nanlingensis H. Z. Tian & F. W. Xing)、垂叶斑叶兰(Goodyera pendula Maxim.)、四腺翻唇兰 (Hetaeria anomala Lindl.) 、褐花羊耳蒜(Liparis brunnea Ormerod) 、聚叶钗子股(Luisia appressifolia Aver.)、峨眉竹茎兰(Tropidia emeishanica K. Y. Lang)、芳线柱兰[Zeuxine nervosa (Lindl.) Trimen],其中,旗唇兰属(Kuhlhasseltia J. J. Smith)、紫茎兰属(Risleya King & Pantl.)、 指柱兰属(Stigmatodactylus Maxim. ex Makino)、二尾兰属(Vrydagzynea Bl.)为广西新记录属, 广西兰科植物至此记载到 128 属 469 种 4 变种。文中提供了新记录物种的引证标本、地理分 布和特征照片。

  • 山豆根地上部分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壮药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是非常重 要的广西道地药材。为了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山豆根的地上部分,阐明其化学物质基础,该 研究采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方法对山豆根地上部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并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 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同时测试了单体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1)从山豆根地上部分分离得到 10 个化合物,分别为水杨酸(1)、对羟基苯 甲酸(2)、木犀草素(3)、8-异戊烯基山萘酚(4)、槲皮素(5)、大豆素(6)、芒柄 花素-7-O-葡萄糖苷(7)、刺芒柄花素(8)、鸢尾黄素(9)、金雀异黄素(10),所有化 合物均首次从山豆根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2)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试验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 4、7 和 9 对酪氨酸酶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 4 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最 强,IC50 值为(1.58 ± 0.31) × 10-5 mol·L-1。该研究丰富了山豆根地上部分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其 生物活性,为山豆根非药用部位的深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基于光谱指数的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定量估算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讨适合于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的光谱指数,在总结以往基于光谱指 数的植物生化参数估算研究基础上发现,常用光谱指数通常采用差值、比值、归一化以及倒 数差值方式来构建。因此,我们通过上述 4 种光谱指数构建方式对所采集的 4 种典型喀斯特 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盐肤木(Rhus chinensis)、朴树(Celtis sinensis)和红背 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叶片原始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导数值与同步测定的叶片叶绿 素含量进行遍历分析,以期获得最优光谱指数并将其应用于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定量 估算研究。结果表明:(1)常用光谱指数中,改良红边归一化指数(modified red-edg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mND705)对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效果较好 (决定系数为 0.45,均方根误差为 0.26 mg•g-1)。(2)虽然荧光比值(fluorescence ratio index, FRI1)和叶绿素吸收面积光谱指数(chlorophyll absorption area index, CAAI)在估算喀斯特 与非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能力相当,但是其估算精度相对较低(决定系数小于 0.45)。 (3)通过差值、比值、归一化以及倒数差值方式构建的光谱指数无论是基于植物叶片原始 光谱反射率,还是其一阶导数值,相比常用光谱指数都能更好地估算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 含量(决定系数大于 0.60)。其中,基于植物叶片原始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值的差值光谱指 数[dD(760, 769)]对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算精度最好,其决定系数为 0.71,均 方根误差为 0.19 mg•g-1。结果表明,结合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光谱指数模型可快速定量估算喀 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为典型喀斯特地区植物生长诊断及其对环境胁迫适应性评价提供 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甘蔗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甘蔗是糖类加工产业主要的经济作物,甘蔗叶作为广西特色瑶药,在广西民间及瑶 族地区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本课题组前期发现甘蔗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抗肿瘤活性,为 了进一步明确其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为日后甘蔗叶乙酸乙酯部分的进一步开发提供 依据,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 Sephadex LH-20 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 方法对甘蔗叶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甘蔗叶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 了 20 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醛(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3, 4-二羟基苯甲酸 (3)、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4)、对羟基苯甲酸(5)、对羟基苯甲醛(6)、对羟基 肉桂酸(7)、丁香酸(8)3, 5-二甲氧基对苯二酚(9)、1-hydroxybenzoyl-4-O-α-Lrhamnopyranoside( 10)、对羟基苯甲酸-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1)、槲皮素(12)、小 麦黄素(13)、异柽柳素(14)、异鼠李素(15)、5, 3', 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 ( 16 ) 、 7-O- 甲 基 圣 草 酚 ( 17 ) 、 ((E)4-(1S,3R,4R)-1-hydroxy-4,5,5-trimethyl-7- oxabicyclo[4.1.0]heptan-1-yl)but-1-en-3-o-ne(18)、blumenol A(19)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20)。其中化合物 1-4、6、9-11、13-16、18 和 20 为首次从甘蔗叶中分离得到。

  • 水稻 OsZAT12 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C2H2 锌指蛋白是真核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应对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前期克隆了水稻 C2H2 锌指蛋白 OsZAT12,该基因在水稻根中特异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异源过表达 OsZAT12 的拟南芥植株矮小。为进一步研究OsZAT12 在水稻中的功能,该文分析了OsZAT12 的启动子元件和转录活性,采用qRT-PCR技术分析 OsZAT12 在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下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OsZAT12 含有2 个典型的 C2H2 锌指结构域和 1 个 EAR motif,具有转录抑制活性,且该基因的启动子中含有与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相关的元件。对野生型水稻进行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处理发现,低温胁迫(4℃)和激素 ABA 处理显著下调 OsZAT12 的表达;而渗透胁迫(20% PEG 6000)、激素 BR 或 IAA 处理则显著上调 OsZAT12 的表达。说明 OsZAT12 介导了水稻应对多种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变化。利用含 35S 启动子的过表达载体和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分别得到纯合的 OsZAT12 过表达植株和 OsZAT12 敲除植株。对过表达 OsZAT12 的水稻表型观察发现,相比于野生型,OsZAT12 过表达植株在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这三个时期的株高均显著降低;而 OsZAT12 敲除植株的株高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但每株穗数和结实率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说明 OsZAT12 影响了水稻株型、穗型及结实率等农艺性状的建成。实验进一步表明过表达 OsZAT12 降低了水稻对外源ABA 的敏感性,而 OsZAT12 敲除植株则相反。综上,推测 OsZAT12 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可能与该基因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和激素信号的调控有关。该研究可将为利用 OsZAT12 进行水稻耐逆稳产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实验依据。

  • 基于转录组的不同火龙果品种抗性差异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不同的品种抗性不同,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火龙果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异,为后续火龙果 抗性育种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 测序平台对‘普通白肉’(BR)和‘厄瓜 多尔黄龙’(EY)两个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参考GO Ontology、KEGG 等公共数据 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与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 BR 与EY 共有14 248 个差 异基因,其中5 446 个基因上调,8 802 个基因下调。(2) 相关GO 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 基因主要参与酶催化活性、细胞组分、代谢过程等,其中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349 个差异 基因在BR 中表达量上调。(3)KEGG 通路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基因富集在新陈代谢、 生物合成等,其中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有12 个,如CYP86 与CER1 等。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差异基因在BR 中较EY 表达量上调,且显著富集,表明BR 与 EY 在生长发育、细胞代谢过程差异显著。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在 BR 中表达量上调,此类基因在BR 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且显著富集,表明BR 可能具有较 强的抗旱和抗病能力。

  • 油橄榄AP2/ERF 转录因子鉴定及水胁迫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 AP2/ERF 基因家族在油橄榄水胁迫中的应答机制,该研究对受干旱及水淹胁迫的‘佛奥’和 ‘TYZ-1 号’2 个品种的根和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油橄榄中 AP2/ERF 转录因子的蛋白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及系统进化进行分析,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与水胁迫相关的 AP2/ERF 转录因子在两个油橄榄品种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情况并用荧光定量 PCR 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在油橄榄中鉴定得到 110 个 AP2/ERF 基因家族成员,该 110 个蛋白质所含氨基酸大小为 173-717bp,均不存在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将油橄榄 AP2/ERF 与模式植物拟南芥 AP2/ERF 蛋白构建进化树,发现油橄榄 AP2/ERF蛋白分为 AP2、RAV、ERF 和 Solosist 四个大类,其中 ERF 分为 ERF 和 DREB 两个亚类,ERF 包含 ERF B1~ERF B6 六个子亚类,DREB 包含 DREB A1~DREB A6 六个子亚类,这与模式植物拟南芥 AP2/ERF 的分类一致,每个亚家族同时包含了油橄榄和拟南芥 AP2/ERF 蛋白,说明拟南芥和油橄榄的 AP2/ERF 家族在进化水平上有一定的相似性。(2)基因结构及保守元件分析中发现油橄榄 AP2/ERF 同一亚家族蛋白具有相同的基因结构及保守元件。结合基因表达和进化树中已知水分调控功能的基因初步推测OeAP2-75,OeAP2-97, OeAP2-101,OeAP2-23, OeAP2-13 与 油 橄 榄 水 分 调 节 密 切 相 关 , OeAP2-13,OeAP2-28,OeAP2-104, OeAP2-75, OeAP2-80,OeAP2-50 在两个品种中都有不同的表达量,推测这可能是‘佛奥’和‘TYZ-1 号’抗性不同的原因。利用 RT-qPCR 技术检测油橄榄 AP2/ERF 基因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 OeAP2-101,OeAP2-28, OeAP2-42 受水胁迫诱导显著上调,这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该研究结果可为油橄榄 AP2/ERF 家族基因的抗逆性表达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为油橄榄选育抗旱、耐涝砧木品种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 壮药材火索藤的生药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建立火索藤的鉴别方法及含量测定方法,解决其真伪辨别的问题,分析其药效不一的原因,该文采用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火索藤开展生药学研究。结果表明:(1)火索藤为多年生粗壮木质藤本,其茎、叶、花、果实表面均有红棕色茸毛分布。(2)茎横切面皮层可见大量石细胞群及晶纤维,髓部常见草酸钙簇晶、 方晶;叶横切面显示其叶为异面叶,皮层可见草酸钙簇晶、方晶,韧皮部可见分泌腔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外侧常见晶纤维。粉末中可见草酸钙簇晶、晶纤维、石细胞、具缘纹孔导管、非腺毛、气孔。(3)各批次火索藤 TLC 斑点与对照品金丝桃苷、落新妇苷、槲皮苷在薄层色谱图的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荧光。(4)落新妇苷和槲皮苷进样量分别在 0.005 888~2.355 μg(R=0.999 6)、0.039 55~1.582 μg(R=0.999 8)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6.42%、104.2%,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值分别为 2.55%、 1.79%。该文建立了火索藤的生药学鉴别方法和一种同时测定其中落新妇苷、槲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简便、稳定、准确,可为该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 CBL-CIPK 信号系统参与小桐子抗冷性形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类钙调磷酸酶 B 亚基蛋白(calcineurin B-like calcium sensor,CBL)属 Ca2+结合蛋白,通过与类钙调磷酸酶 B 亚基互作蛋白激酶(calcineurin B-like calcium sens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CIPK)互作介导 Ca2+信号转导过程。CBL-CIPK 信号系统参与了植物对多种逆境胁迫的响应过程。为深入探讨小桐子抗冷性的机制,该研究基于序列比对的方法,在全基因组水平对小桐子 CBL 与 CIPK 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其系统进化、基因结构、表达特性及功能互作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1)在小桐子基因组中共鉴定到8 个 CBL 基因与 18 个 CIPK 基因,CBL 与 CIPK 蛋白长度分别在 211~257 aa 与 422~484 aa 之间,等电点分别在 4.65~5.08 与 6.20~9.26 之间。(2)另外,CBL 基因家族都包含 8~10 个外显子,而 CIPK 基因家族分为显著的 1~2 个外显子(11 个基因)与 12~15 个外显子(7 个基因)两类。(3)多序列比对显示,小桐子 CBL 蛋白都鉴定到 1 个由 1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非典型 EF-hand 基序与 3 个取代程度不同的典型EF-hand 基序,而 CIPK 蛋白都包含 N 端激酶结构域与 C 端自抑制 FISL/NAF 结构域。(4)染色体定位显示,26 个小桐子 CBL 与 CIPK 基因不均匀地分布于 9 条染色体上。(5)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大部分 CBL与 CIPK 基因在小桐子叶片、根及种子中都有高水平表达,其中,JcCIPK14 与 JcCIPK18 在低温处理时上调表达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参与小桐子的抗冷性过程。以上结果为开展小桐子 CBL 与 CIPK基因的功能鉴定与低温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