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0-10-20
  • 毛梗豨莶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毛梗豨莶草(Siegesbeckia glabresce)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具有显著的抑制细胞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的活性。为明确毛梗豨莶草的活性成分,对毛梗豨莶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谱( 二氯甲烷∶甲醇20∶1~0∶1)、反相ODS柱色谱(30%~100% 甲醇),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毛梗豨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3,7-二甲氧基槲皮素(1),芹菜素(2),奥卡宁(3),okanin-4'-O-β-D-6''-trans-p-coumaroylglucoside(4),1H-Indole-3-carbaldehyde(5),对羟基苯甲醛(6),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7),3,4-divanillyltetrahydrofuran(8),buddlenol D(9)。除化合物1和6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豨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根瘤菌对广金钱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求促进广金钱草萌发及生长的有效途径,该文使用不同浓度的费氏中华根瘤菌、放射型根瘤菌以及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菌液分别浸染广金钱草种子,以蒸馏水浸泡种子为空白处理,考察其对广金钱草种子萌发指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的影响,温室培养 40、60、80 d 后分别测定广金钱草幼苗的生长指标(叶片数、分枝数、株高)及部分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含氮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 1107 CFU‧mL-1 浓度条件下,三种菌液浸种均获得最大萌发指标,其中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实验组效果最显著,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 16.00%、9.33%、9.51 和 41.34%;除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实验组外其余实验组的广金钱草幼苗叶片数、分枝数及株高均低于对照组;放射型根瘤菌实验组和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实验组幼苗叶绿素含量相比对照组分别增加 1.47%和7.47%,含氮量分别增加了 0.57%和 5.17%。综上所述,三种根瘤菌菌液浸种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广金钱草种子的发芽能力和植株生长期的叶绿素和含氮量,其中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具有最大正向影响,可有效提高种子的萌发能力和促进植株生长。本研究可为不同地区广金钱草的种植和栽培提供技术指导,为开发田菁茎瘤固氮根瘤菌作为植物促生长菌剂提供理论支持。

  • 中国异极衣科地衣二新记录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综合运用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等方法对山东大型地衣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两个中国新记录种:Heppia despreauxii(德氏蜂窝衣)和􀀁Lichinella myriospora(多孢小极衣)。德氏蜂窝衣隶属于蜂窝衣属,生于光线充足且裸露的土壤上,主要识别特征为下皮层缺失,子实层􀀁IKI+蓝色;多孢小极衣隶属于小极衣属,生于干燥的钙质岩石上,主要识别特征为其子实层􀀁IKI+酒红色变为蓝色。本研究对这两个中国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描述,与近似物种进行了对比讨论,同时提供了其地衣体、子囊盘及其解剖特征图片。同时,该文还对补充报道了白棋盘蜂窝衣的有性繁殖结构特征和数据。蜂窝衣属和小极衣属均为山东新记录属。以上研究结果为中国异极衣科地衣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Taxonomic identity of Primulina swinglei (Gesneriaceae)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Chirita Buch.-Ham. ex D. Don is a human-defined genus.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of this genus and its related genera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molecular systematics research in 2011. Most of the species of Sect. Gibbosaccus C.B. Clark were incorporated into Primulina Hance. However,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the limitations of early classical taxonomy in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vegetative organs and reproductive organs of some species of former Chirita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me species of this genus,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For example,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Gesneriaceae plants distributed in China and Vietnam,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taxonomic problem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wo species of Primulina: Primulina swinglei,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from Southwest China to the middle of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P. laxiflora, which was originally considered to be endemic to China and Guangxi. Further clarification is neede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In this paper, the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 of the two species was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original description comparison, plant specimen examination, cultivation observation and field observation of the two plants, we determined that P. laxiflora is the synonym of P. swinglei. In addition, the lectotype of P. swinglei is also designated here to confirm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species.

  •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群落结构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喀斯特地区群落结构动态研究,是生态重建和石漠化治理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黔中普定县6 块永久监测样地在􀀁2013 年、2015 年和􀀁2019 年的监测资料,分析􀀁7 年间喀斯特次生林重要值、物种消长结构、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乔木种的优势度增大,更新率较高,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先锋种的重要值减少,且死亡率较高。(2)物种多样性指数各年间无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基本稳定,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在􀀁2013 年和􀀁2019 年之间差异显著。(3)径级和树高结构呈“倒􀀁J 型”和“左偏正态”分布,各年间差异不显著,乔木层大径级(DBH≥10 cm)个体数增加,但高大乔木(H≥9 m)个体数和种数减少,灌木层中火棘、杭子梢和小冻绿树(Rhamnus rosthornii)等灌木种在􀀁0 m≤H<3 m 和􀀁0 cm≤DBH<2.5 cm 的个体数减少,而刺楸、朴树等乔木种个体数增加。喀斯特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过程较缓慢且复杂多样,层次结构不明显,群落总体􀀁处于演替进􀀁展􀀁的􀀁中前期,群落更新良好,􀀁将进一步以􀀁乔木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 三倍体丹参杂交种的花粉形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三倍体丹参是以二倍体丹参为父本、人工染色体加倍的四倍体白花丹参为母本杂交选育的杂交种,为深入了解三倍体丹参花粉的特性、为三倍体种质利用提供孢粉学依据,以二倍体丹参为对照,研究了三倍体丹参杂交种花粉的形态变异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二倍体和三倍体丹参的花粉萌发沟、外壁纹饰、花粉粒形状等特征进行了显微和超微形态观察,综合进行了花粉形态差异比较,并对花粉大小和形状数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和正态检验。结果表明:二倍体丹参为 6 沟花粉,三倍体花粉萌发沟有6 沟和 8 沟两种类型,沟内疣状颗粒分布不匀,出现畸形萌发沟。二倍体和三倍体花粉外壁均为网状雕纹,二倍体花粉网眼内具多个多边形穿孔,穿孔大;三倍体花粉网眼无穿孔或仅有几个小穿孔,6 沟和 8 沟花粉的外壁雕纹相同。三倍体花粉的极轴长(P)和赤道宽(E)均值显著小于二倍体花粉,花粉大小呈偏正态分布,P*E 的差异系数大于二倍体花粉,且有极值存在。三倍体和二倍体丹参的花粉形状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三倍体丹参花粉在倍性效应和杂合性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形态变异,且有多种形态变化。

  • 湘西地区祛风除湿药用植物的资源调查及可持续利用建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湘西地区祛风除湿的医药传统知识历史悠久,但相关药用植物的资源本底和传统知识现状还不够清楚。该文基于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对湘西地区祛风除湿药用植物的组成、相关传统知识、定量评价、实际估价和在《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收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就该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湘西地区目前利用的祛风除湿药用植物共有48科65属71种,以毛茛科(Ranunculaceae) 和五加科(Araliaceae) 居多;根、全株、茎(藤)为主要利用部位;生活型主要是草本、藤本和灌木,乔木较少;与药用植物相关的传统知识在代际传播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寻骨风(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和广防风[Anisomeles indica (L.) Kuntze]显示出最高的知识一致性水平,是本次调查中3种最常用的祛风除湿药用植物;当地药用植物的本地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小,总体维持在较为平稳的水平,且缺乏对药材消费需求的了解;有25种祛风除湿药用植物在《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收录的功能与主治为祛风除湿、关节痹痛、风湿等。随着现阶段我国资源立法的不断完善,建议对湘西地区祛风除湿药用植物相关传统知识加强保护,提高该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水平;并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和技术手段,加强区域内传统医药资源的发掘和创新,让湘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 沙棘果油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沙棘油有植物抗氧化、抗炎症及抗肿瘤多种药理作用。为了探讨沙棘果油对.H2O2造成氧化性损伤的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性,该研究选择了.H2O2 对.RAW264.7 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首先通过.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实验检测沙棘果油体外抗氧化能力;再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 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DHE)信号,分别检测不同浓度沙棘果油对.H2O2 损伤细胞的存活率和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结果表明:(1)与维生素.C 的抗氧化能力相比,沙棘果油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当沙棘果油浓度在小于.4.9%时,沙棘果油的抗氧化能力大于维生素.C; (2)MTT法发现,浓度3.125%的沙棘果油对H2O2损伤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1);(3)DHE检测发现,同一时间点,随着沙棘果油浓度增加,DHE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1),在不同检测时间随着沙棘果油浓度增加,DHE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1)。沙棘果油对过氧化氢诱导的RAW264.7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有一定修复作用,可能与细胞内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受到抑制有关,它具有抗氧化性损伤的潜能。

  • 石斛属植物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石斛属(Dendrobium)是兰科植物中的第二大属,很多石斛属植物是传统的名贵药用植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石斛属抗肿瘤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论文对石斛属植物的抗肿瘤主要活性成分、提取方法以及抗肿瘤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石斛属抗肿瘤主要活性成分有多糖、生物碱、菲类、联苄类、芴酮类化合物等,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增殖、促进癌细胞凋亡、调控或阻滞癌细胞周期、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改变信号通路传导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加大对石斛属抗癌方面的深入研究,挖掘更多的石斛属药用资源及其特征成分,深入解析它们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为开发石斛属抗癌药物提供理论基础,为合理、有效地利用石斛属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抗风桐的丛生芽诱导与再生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南海珊瑚岛礁自然植被由于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出现了退化现象,急需进行植被恢复重建。抗风桐作为南海珊瑚岛礁的优势种,在防风固沙以及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抗风桐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对其不定芽增殖和活性炭对生根、移栽的影响,以建立其种苗快速繁殖和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MS 基本培养基适合于丛生芽的诱导和增殖,最佳继代培养周期为�60 d,最佳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 + 6-BA 2.0 mg·L-1 + NAA 0.1 mg·L-1,培养�60 d 后增殖倍数达�5.52;不定芽在�MS +1.0 mg·L-1 IBA 培养基中生根率为�96.0%,在生根培养基添加�1.6 g·L-1 活性炭后其生根率下降至�42.4%;以添加活性炭生根培养获得的组培苗进行移栽成活率高达�93.9%,而不添加活性炭生根培养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仅为�78.3%。研究结果可为抗风桐种苗的离体快繁和珊瑚岛礁的植被恢复奠定技术基础。

  • 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理解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使用模式,该文以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组中筛选到的49条蛋白质编码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W、CUSP、CHIPS、SPSS等软件对其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和偏好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的第3位密码子的平均GC含量为26.87%,有效密码子数(ENC)在40.6~51.41之间,多数密码子的偏好性较弱。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分析发现,RSCU>1 的密码子数目有30个,以A、U结尾的有29个,说明了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组A或U出现的频率较高。中性分析发现,GC3与GC12的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密码子偏性主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而ENC-plot 分析发现一部分基因落在曲线的下方及周围,表明突变也影响了部分密码子偏性的形成。此外,有17个密码子被鉴定为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组的最优密码子。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的偏好性可能受到自然选择和突变的共同作用。该研究将为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开展和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 不同浓度硒酸钠对茶树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索硒酸钠浓度对茶树的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为富硒茶栽培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以一年生扦插苗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硒酸钠(0、0.15、0.3、1.5、.3、5、8 mg‧L-1)对茶苗的硒积累、植株生长、生理指标和根尖显微结构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苗的根和新梢中的硒含量与营养液中的硒浓度正相关;随着硒浓度升高,茶苗的鲜重、侧根数量、根系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根系活力等生长指标,茶多酚、可溶性糖等茶叶质量指标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而丙二醛、过氧化氢、脯氨酸含量等抗逆生理指标则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显微结构分析显示在不同硒浓度处理条件下根尖的显微构造存在差异。低硒浓度(0.15、0.3、1.5 mg‧L-1)处理的茶苗根尖的皮层薄壁细胞饱满、完好,表皮细胞较小;高硒浓度(Se≥3 mg‧L-1)处理的茶苗根尖的皮层薄壁细胞变形或受损,表皮细胞增厚,表现出胁迫反应。上述结果说明硒对茶树具有双重效应:合适浓度(0.3 mg‧L-1)硒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有益,表现为光合作用和根系活力增强,过氧化物和脯氨酸含量降低,生物量增加,茶叶茶多酚含量增加;硒浓度过高(≥3 mg‧L-1)对茶苗的生长和茶叶品质有害,表现为茶苗出现胁迫反应,茶多酚降低。本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茶硒对茶树的双重作用机制和富硒茶的栽培提供有益参考。

  • 柑橘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产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从柑橘抗病品种的健康植株不同组织中分离纯化和鉴定内生真菌,并测定其发酵产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以明确柑橘抗病品种中内生真菌的组成及其产抗柑橘溃疡病菌活性代谢产物的潜力,为柑橘溃疡病抗菌剂的开发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培养法分离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基于前期的拮抗预试验结果,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发酵培养,通过乙酸乙酯浸提,真空抽滤、旋转蒸发浓缩制备粗提物;采用带毒平板涂布法测定不同菌株发酵产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72 株内生真菌,归为.2 门(Ascomycota、Basidiomycota)、14 个属,其中优势属为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球座菌属(Guignardia)、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刀属(Fusarium)。不同柑橘品种中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为温州蜜柑(桂林)>沙糖桔(桂林)>沙糖桔(梧州)。不同组织中内生真菌多样性变化因地理位置差异而有所不同,采自桂林的温州蜜柑和沙糖桔均为叶片中的内生真菌的多样性高于枝条,而采自梧州的沙糖桔为叶片中的多样性低于枝条,并且采自梧州的柑橘样品与采自桂林的柑橘样品中的内生真菌相似性低。测定了.30 株内生真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其中.29 株菌株表现出不同程度抑制活性。不同柑橘品种中的优势属的.MIC 介于.0.312 5~10 mg·mL-1,特有属的MIC 介于.0.156~5 mg·mL-1,共有属.Fusarium 的.MIC 介于.0.312 5~2.5 mg·mL-1。研究结果表明柑橘抗病品种中内生真菌具有丰富多样性,并且其发酵提取物普遍对柑橘溃疡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特有属抑菌活性总体优于优势属,共有属.Fusarium 在不同柑橘抗病品种中均具有显著抑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