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0-1
  • 不同钙浓度对喜钙和嫌钙型金花茶光合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砂培法,分别以2 种喜钙型金花茶[直脉金花茶(Camellia multipetala)和柠檬金花茶(C. limonia)]和2 种嫌钙型金花茶[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和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幼苗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Ca2+(设为5、25、50、100 mmol·L-1)营养液进行培养,研究其对两种不同类型金花茶的光合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探讨喜钙型金花茶对高钙环境的生理适应机制,分析嫌钙型金花茶的避钙机理。结果表明:两种嫌钙型金花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电子传递效率ETR、Chl a、Chlb、Chl 总量等均随Ca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表明高钙环境降低了嫌钙型金花茶的光合能力;喜钙型金花茶的这些指标在不同Ca2+浓度下并无显著变化,高钙环境并未影响其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嫌钙型金花茶叶片丙二醛含量和PSII 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在高钙环境下并未有显著变化,表明其光合膜系统还未受到伤害。随着Ca2+浓度的升高,嫌钙型金花茶叶片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并不大;喜钙型金花茶在不同Ca2+浓度下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均不明显,但其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高于嫌钙型金花茶。喜钙型金花茶对外界钙浓度的变化并不敏感,其适应高钙的生理机制可能与叶片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有关;而嫌钙型金花茶对高钙环境的适应性较差,这可能是其不能在钙质土上生长的主要原因。

  • 水曲柳FmPHV 基因克隆及在形成层愈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PHAVOLUTA(PHV)转录因子是HD-ZIPIII 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茎尖分生组织形成和胚芽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获得了水曲柳PHV 基因,并命名为FmPHV。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水曲柳FmPHV 基因编码区全长为2 112 bp,包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其编码了一个由703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存在于叶绿体中,为稳定亲水蛋白。保守域及同源分析表明,FmPHV 与油橄榄、芝麻和烟草等物种的同源蛋白保守结构域同源性高达99 %。我们在低温4 °C 条件下,使用50 mg•L-1 吲哚丁酸(IBA)溶液对水曲柳树皮进行处理,获得了水曲柳形成层细胞,并进一步诱导获得形成层愈伤组织。对FmPHV 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分析表明,FmPHV 基因六月份表达量最高,同时,FmPHV 能够在芽中高表达,树皮获得的不同来源的愈伤组织相互比较,FmPHV 在来源为形成层分生组织形成层愈伤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其他来源的愈伤组织中的表达。此外,我们对水曲柳幼苗瞬时过表达FmPHV 基因,对其所在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FmPHV 瞬时过表达后,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下降,细胞分裂素相关基因表达上升,更利于芽的分化。本文揭示了水曲柳FmPHV在水曲柳植株生长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以及FmPHV 过表达对芽再生通路各关键基因的调控情况,为研究水曲柳中FmPHV 调控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其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响应通路中发挥的作用奠定基础。

  • 伞形科“东亚分支”系统学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伞形科作为被子植物中非常重要的类群,一直以来都是分类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分类学家在分子生物学证据的帮助下,正努力构建一个相对合理,且能够反映各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分类系统。东亚分支(East-Asia Clade)正是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伞形科新的分类系统过程中命名的分支之一。该分支在地理空间上以东亚为主体,集中分布于中国喜马拉雅区域。在东亚地区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背景下,目前该分支的范围并未准确界定,分支内部复杂的演化关系也没有解决。而东亚分支系统学问题的最终解决,将给芹亚科大系统框架的构建带来新的认识。该文结合最新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回顾了东亚分支提出的历史背景,东亚分支的建立及其在芹亚科中的系统位置,以及东亚分支各属的界定及其系统关系。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分支现有约16 个属,在芹亚科系统树上与Komarovieae构成姐妹群关系;除Heptaptera、Keraymonia 和膜苞芹属外,其余各属均不构成单系,部分属(如滇芎属、茴芹属和瘤果芹属等)的模式种落入芹亚科别的分支。此外,该文还对研究东亚分支的意义以及该分支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指明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 湖南蓝山县端午药市的瑶药调查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端午药市”流传至今,体现了民族医药的独具特色及其深远影响。为了解瑶族端午药市交易现状和发掘民族医药传统知识,采用民族植物学等方法对湖南省蓝山县端午药市进行调查,完成包括基原、地方名、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出现频度等内容的药用植物编目。结果表明:蓝山县端午药市药用植物种类丰富,收集并鉴定了共计103 科222 属262 种,药用植物种类广泛分布于各科和属中,其中种类较多的科有五加科(11 种)、茜草科(11 种)、菊科(11 种)、百合科(10 种)、唇形科(9 种)、蝶形花科(8 种)、芸香科(7 种)。药市药浴植物畅销且种类多样,达94 种,占总数35.9%,体现瑶族在治疗疾病上以预防保健为主的理念。经统计药市上均未被国家药典和地方标准收录的药用植物有131 种,占总数50.2%,成为发掘新药源、新用途的潜在资源。该研究还对端午药市售药者年龄进行调查,发现售药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59 岁间,占总人数67%,40 岁以下的仅占总人数3%,可见民族药用传统知识的传承存在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的现象。该文还对药市交易药用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民族药用特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端午药市对药用传统知识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并对蓝山端午药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 淫羊藿属分类学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淫羊藿是我国特有且传统的重要药用植物,逐渐步入大宗品种行列。物种的准确鉴定是药效保障和用药安全的前提。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对淫羊藿属分类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存疑类群进行阐述。淫羊藿属共发表68 种,中国58种(85.3%),其中57 种为特有分布,具显著资源优势。淫羊藿属中国类群的分类学研究较为特殊,共26 种集中发表于1990 s,共31 种(53.4%)为国外研究者命名,且绝大多数依据于少量栽培个体命名。缺乏广泛的形态调查和性状变异分析,导致大量类群的形态描述不准确或不全面,后续20 个类群被归并或降级。依据栽培个体命名的类群是补充描述和分类修订的重点。花色、根茎类型、花茎叶的数量及着生方式等性状在中国类群中存在广泛变异。经分类修订后,该属目前包括46 种、1 亚种和2 变种。淫羊藿属中国组类群仍处于活跃进化中,其形态变异复杂,种间关系无法得到解决,为该属分类的最大挑战。但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需建立在清晰的分类学基础上。未来研究首先要基于居群调查,完善各物种的形态描述。在此基础上,整合形态变异特征、地理分布格局和基因序列特征,检测自然种间杂交事件,揭示物种的分化和进化历程。

  • 基于叶绿体基因证据的民族药滇白珠复合群系统发育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滇白珠是我国重要的民族药用植物,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是一个分类困难的复合群,为了探讨其种下分类关系,我们对滇白珠复合群(包括毛滇白珠,秃果白珠和滇白珠等三个变种)进行网罗式采样,基本覆盖了该复合群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同时包括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各1 个居群,共计81 个居群241 个个体,通过联合两个变异位点适中的叶绿体片段rpl33-psaJ 和trnL-rpl32,构建基于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的系统发育树,以及Neighbor-Net 法构建系统发育网络。研究表明:滇白珠复合群内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这种差异性相比形态,与地域分布相关性更大。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滇白珠复合群分为三个支系,一支包括台湾和菲律宾的居群,为变种秃果白珠,符合前人分类结果;一支包括分布于横断山脉区域的居群,由变种毛滇白珠和滇白珠组成;剩余一支包括分布于华东南区域的居群,同样由变种毛滇白珠和滇白珠组成。分子证据支持基于形态分类的秃果白珠作为变种,而不支持毛滇白珠作为变种的处理。这样的遗传分化式样可能是由地理隔离导致,这一结果为民族药滇白珠的种质资源评价和保护利用奠定了分类学框架。然而,本研究变种滇白珠居群间的谱系发生关系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特别是无法明晰华东南大部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格局,需要进一步补充样本通过谱系地理学手段,并寻找分辨率更高的核基因分子标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荔枝(Litchi chinesis Sonn.)果实酸性转化酶LcSAI 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酸性转化酶作为蔗糖代谢中的关键酶,在还原糖积累型荔枝中表达及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积累型荔枝。为了全面了解酸性转化酶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通过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荔枝果实酸性转化酶LcSAI 基本的理化性质、蛋白二级结构、亲水性/疏水性、跨膜结构域、信号肽、磷酸化位点、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进行系统的分析;利用qRT-PCR 技术对LcSAI 在妃子笑不同组织和果实不同发育阶段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荔枝果实酸性转化酶为定位于液泡的亲水性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其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有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构件,并散布于整个蛋白;在N-端含有一个跨膜区,包含两个保守结构域,位于N-端的Pfam DUF3357 结构域和Glyco_32 结构域,属于糖基水解酶基因家族32超家族;系统进化表明与龙眼酸性转化酶基因同源,不同组织间LcSAI 表达水平为雄花>根>嫩茎>种子>嫩叶>雌花>果皮>老叶,果实不同发育阶段LcSAI 表达具有特异性。本研究为深入研究LcSAI 果实酸性转化酶基因调控蔗糖代谢途径机理提供数据依据。

  • 不同磷水平对柱花草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不同磷素水平培养条件下,探讨磷胁迫对柱花草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评价柱花草对磷浓度的耐受性。以12个不同基因型柱花草品种为材料,设置7个磷肥梯度, 分别为0.2、0.1、0.075、0.050、0.035、0.02 g·Kg-1,以不施磷肥为对照,采用盆栽方法进行施肥试验,比较不同柱花草品种形态指标对不同磷浓度的响应及生物量状况,旨在筛选出磷高效的柱花草品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磷浓度的逐渐增大,各品种柱花草均呈现分枝数、株高和茎粗均逐渐增大;根长逐渐减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升高的趋势。在低磷和高磷处理下西卡、库克柱花草的地上生物量均小于每株9.64 g(以供试材料中最高生物量的约2/3为临界线),为磷低效型柱花草;有钩、GC1463柱花草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每株9.64 g,为磷高效型柱花草;澳克雷、CIAT11365、格拉姆、爱德华(90080-2)、热研5号、Capitata、GC1480、GC1576柱花草的地上生物量在低磷处理下小于每株9.64 g,在高磷处理下高于每株9.64 g,为磷敏感型柱花草。土壤磷含量对柱花草的形态指标影响较大,磷高效型柱花草对低磷土壤环境适应性较强。

  • 响应面法优化当归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提取工艺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优化中药材当归中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和藁本内酯同时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当归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该文以超声波辅助响应面优化当归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提取工艺,采用氢核磁共振定量方法同时测定当归中阿魏酸、藁本内酯的含量。优化工艺以阿魏酸和藁本内酯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选取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三个主要因素,采用单因素筛选结合Box-Behnken 中心组合设计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优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87%,液料比13.04 mLg-1,提取时间30.14min,验证试验结果与预测值一致。氢核磁共振定量方法以氘代二甲基亚砜为测试溶剂,吡嗪为内标物,其中吡嗪,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定量共振峰分别为δ 8.66 ppm,δ 6.37-6.35 ppm 和δ 5.55-5.53 ppm,该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加标回收率良好,定量限和检测限较低,能够满足实际分析测试需要。综上所述,利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条进行优化,实验结果准确可靠,重现性良好,适用于当归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同时提取;氢核磁共振定量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专属性强,可用于当归中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同时测定。

  • 猴面包树的离体快繁条件筛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种子作为外植体,研究筛选合适的种子预处理及消毒方法,然后经过启动培养后获得无菌外植体后在增殖培养基中进行丛生芽诱导,将丛生芽切成单株进行生根壮苗培养,最终建立猴面包树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75%酒精浸泡3 min+0.1%升汞消毒15 min消毒效果较佳,污染率为21.7%,发芽效果较好;用95%的浓硫酸预处理12 h接种到WPM启动培养基上萌发率为46.0%;猴面包树种子经过预处理和消毒后接种到WPM启动培养基上遮光处理48 h,发芽率可达74.0%;将经过启动培养后的外植体切成2~3 cm带有一个节的幼嫩茎段接种在增殖培养基中进行丛生芽诱导,最终筛选出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2.0 mg·L-1 ZT+ 0.1 mg·L-1 + 0.2 mg·L-1 IBA,继代周期60 d,增殖系数最高为3.1 / 60 d;将丛生芽切成单株,接种到生根诱导培养基中,最终筛选出最佳生根培养基为WPM+5.0 mg·L-1 IBA,生根诱导60 d,生根率达61.3%,平均根数为1.9条,平均根长8.9 cm。将生根苗在荫棚炼苗后,移栽至混合基质(椰糠:菜园土:珍珠岩=1:1:1)中,成活率60.0%。该文初步建立了猴面包树离体快繁技术体系,为猴面包树的快速繁殖和种质资源保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 外源抗坏血酸缓解水稻幼苗的铝胁迫效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外源抗坏血酸对铝胁迫下水稻氧化损伤的影响,以峰1A(不育系,籼稻)和滇优35号(杂交,粳稻)2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外源抗坏血酸(AsA) 对50 μmol·L-1 Al3+胁迫下水稻根尖H2O2和内源As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铝胁迫24 h时,水稻根尖内源AsA含量为对照的0.90倍,与对照相比,根尖H2O2增加了0.55倍~1.3倍,SOD、POD、CAT及APX活性分别增加了0.83倍~1.6倍、1.0倍~1.3倍、0.85倍~1.2倍、1.0倍~1.8倍;外源AsA处理铝胁迫水稻24 h,水稻根尖内源AsA含量为比照的1.2倍,SOD、POD、CAT及APX活性分别增加了1.2倍~2.2倍、1.5倍~1.6倍、1.3倍~1.7倍、1.2倍~2.6倍,而根尖H2O2含量仅增加了0.1倍~0.6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铝胁迫加剧了细胞膜的过氧化程度,并诱导抗氧化酶活性以清除活性氧。外源AsA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AsA含量以缓解水稻Al3+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降低细胞膜系统伤害,促进水稻生长,为外源AsA提高水稻适应铝胁迫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 微花蛛毛苣苔在中国云南的发现及其补充描述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近年来在该地区发现了多个蛛毛苣苔属植物的新种。微花蛛毛苣苔于2001 年在越南北部喀斯特地区首次采集到标本,直到2018 年才被发表出来,然而发表时仅基于一号花发育未成熟的标本,故该物种的诸多形态特征仍不清楚。作者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我国云南东南部也发现了微花蛛毛苣苔,并采集到花发育成熟的植株,对其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现对该物种进行补充描述,并提供墨线图和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

  • 山西吕梁山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山地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探究吕梁山草本群落不同尺度物种多样性(α、β、γ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采用样方法在吕梁山从北向南选取管涔山、关帝山、五鹿山,并对每个山地划分出高、中、低3个海拔梯度,对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α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先升后减的单峰变化格局,峰值出现在中海拔;β多样性中Cody指数在1 900~2 000 m间出现峰值,而Bray-Curtis 指数出现最小值,表明1 900~2 000 m海拔带是草本群落物种更新速率和组成变化较快的过渡地带;γ多样性随海拔升高也呈先升后减的单峰变化格局(R2=0.406,P<0.01)。(2)海拔对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极其显著(P<0.01),海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共同影响着物种的α多样性,其中海拔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温度、湿度影响不显著(P>0.05)。因此,吕梁山草本群落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多表现为 “中间膨胀”变化格局,海拔变化是影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吕梁山系草本群落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并为该地区的草本生态资源的管理提供参考。

  • 湿地松雄性不育和可育系小孢子叶球形态和细胞发育动态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湿地松‘松泰’小孢子叶球在发育过程形态是否有差异变化,明确其败育过程、败育方式及影响因素,为湿地松雄性不育品种利用和后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松泰’ s10败育系和s9可育系为材料,观察小孢子叶球形态发育变化;并对其小孢子叶球进行石蜡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孢子发育过程。研究结果显示:s10败育系和s9可育系在小孢子母细胞减速分裂前无明显差异,小孢子叶球生长趋势也一致;四分体时期,s10小孢子细胞发育异常,小孢子叶球形态发育也出现异常,二者异常发育具有同步性;可育系从四分体到单核小孢子发育阶段的时间为5 d左右,而败育系持续发育长达20 d左右,持续时间为可育系的4倍。在此期间出现小孢子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降解缓慢,小孢子囊壁组织排列紊乱、降解延迟等现象,最后,s10形成异常二核花粉,且无花粉散出。因此推论s10小孢子败育的原因主要为:小孢子囊壁细胞发育异常,其小孢子叶球形态异常,相对应的其绒毡层在四分体时期发育异常,不能适时的分泌胼胝质酶来降解围绕着四分体的胼胝质壁,也不能适时地合成输送花粉形成所需能量物质,同时囊壁细胞出现降解延迟和层积,这一系列的异常变化导致不能形成正常四分体,从而使花粉败育。

  • 速生湿地松良种胚性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使速生湿地松良种快速大规模繁殖,对其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诱导和增殖优化研究。该研究以1代湿地松种子园中10个速生湿地松优良无性系(基因型)的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系统研究了基因型、合子胚发育阶段、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等不同因子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条件。结果表明:基因型、合子胚发育阶段、基本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等均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0个基因型均诱导出了胚性愈伤组织,其中以2号基因型诱导率最高,达到25.37%;合子胚发育阶段中,以处于多胚阶段的球果诱导率最高;5种基本培养基中,以在DCR基本培养基上诱导效果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组合中以2,4-D 2.0 mg·L-1 + KT 2.5 mg·L-1诱导率最高,达到27.78%。湿地松胚性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在DCR基本培养基上添加0.5 mg·L-1 2,4-D、1.0 mg·L-1 KT、500 mg·L-1 CH和300 mg·L-1 L-谷氨酰胺。该研究为湿地松良种进一步开展成熟胚诱导及植株再生奠定了基础。

  • 粤紫萁离体再生技术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粤紫萁(Osmunda mildei)为新近形成的自然杂交种,分布区狭窄,种群个体数量少,有性繁殖能力极低。本研究以孢子为外植体, MS、3/4MS、1/2MS和1/4MS为基本培养基,探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粤紫萁孢子萌发、原叶体增殖和孢子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粤紫萁孢子中极少的可育孢子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下,能够萌发并发育形成原叶体;原叶体生长及增殖的最适组合为1/2MS +1 mg·L-1 6-BA+NAA 0.05 mg·L-1和1/2MS +1 mg·L-1 6-BA+IBA 0.5mg·L-1;在1/4MS基本培养基中,原叶体增殖的同时,生长发育完善,形成正常的幼孢子体,形成率达83.49%;孢子体最佳生根配方为MS+IBA 0.5 mg·L-1;组培苗在河沙:黄土:腐殖质=1:1:3的栽培基质中成活率达98%以上,且生长旺盛。本研究对粤紫萁的人工繁育及其资源保护具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其他濒危蕨类植物的人工保育提供参考。

  • GA3 浸种处理对五种晚花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晚花杜鹃(late flower Rhododendron )是一类花期较晚的杜鹃品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庭院种植和园林绿化。随着旅游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和利用晚花杜鹃资源显得非常迫切。自然条件下晚花杜鹃萌发率相对较低,因此为提高晚花杜鹃萌发率,探究不同浓度赤霉素(GA3)处理对五种杜鹃种子萌发的影响。该研究以五种晚花杜鹃(小白杜鹃、大白杜鹃、桃叶杜鹃、长蕊杜鹃和九龙山杜鹃)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0,300,400,500,600,700 mg·L-1 )的GA3 对五种晚花杜鹃种子进行24 h 浸种处理,测定其发芽指数、发芽势、发芽率以及成苗率等指标,分别确定五种杜鹃种子萌发的最适GA3浓度,并对相同处理下五种杜鹃种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GA3 浸种对五种晚花杜鹃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在适当GA3 浓度下五种杜鹃种子的发芽指数、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萌发时滞、萌发高峰期和持续萌发时间均较对照相对缩短。其中,大白、桃叶和九龙山杜鹃种子在GA3 浓度为600 mg·L-1 处理时各项萌发指标相对较好,长蕊杜鹃以GA3 为700 mg·L-1 浸种处理萌发效果相对较好,小白杜鹃以GA3 浓度为400mg·L-1 和700 mg·L-1 处理最好。因此,在杜鹃的栽培中,可以采用赤霉素GA3 处理法提高种子发芽率,缩短萌发时间

  • 黑老虎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黑老虎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以黑老虎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黑老虎叶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对黑老虎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提取工艺条件。测试了最优条件下提取的黑老虎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及超氧负离子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黑老虎叶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 35min、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50℃、料液比1∶20 mg·mL-1,最佳条件下提取率为4.83%。抗氧化活性测试表明,黑老虎叶总黄酮表现出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及超氧负离子能力,其抗氧化能力为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清除•OH自由基能力。在浓度为0.8 mg·mL-1时,黑老虎叶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及超氧负离子的能力相当于同浓度下Vc的97.6 %、82.1 %、95.5 %,黑老虎叶总黄酮是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该研究为黑老虎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干热河谷石漠化区顶坛花椒叶片功能性状的海拔分异规律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阐明顶坛花椒人工林叶片功能性状的海拔分异规律,探讨顶坛花椒对不同海拔生境的适应策略,为顶坛花椒人工林复壮、高产与稳定,及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测定了叶片厚度、比叶面积、叶全氮含量等9个功能性状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等8个环境因子,揭示了顶坛花椒人工林叶片功能性状的内在关联及其随海拔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顶坛花椒比叶面积、叶全磷、叶全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叶干物质含量、叶全氮含量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叶片厚度、叶面积及叶片含水率逐渐增大。(2)顶坛花椒叶片功能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叶全氮与叶全磷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片厚度的关系则相反;叶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叶片含水率呈显著的抑制效应。(3)土壤因子对顶坛花椒叶片的影响表现为速效氮>速效钾>有机碳,其他土壤因子的影响较小。研究显示顶坛花椒主要通过增强防御功能性状、协调叶片养分含量的生存策略来提高获取资源和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对土壤养分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其干旱适应属性为干旱避免。

  • 基于不同方法的毛茛族(毛茛科)导管穿孔板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导管分子的演化和植物的进化是相联系的。毛茛科是联系基部被子植物和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关键类群,对其导管穿孔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系统学意义。为了研究毛茛科毛茛族不同属植物导管穿孔板类型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该文利用新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该族7 属8 种植物次生木质部导管状分子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木质部管状分子以单穿孔板为主,除了茴茴蒜、鸦跖花和角果毛茛外,其他类群均具有梯状穿孔板;侧金盏花属蜀侧金盏花的导管分子类型多样,有单穿孔板、梯形穿孔板、买麻藤式穿孔板、网状穿孔板和梯-网混合形穿孔板;碱毛茛属的圆叶碱毛茛具单穿孔板、梯形穿孔板和网状穿孔板;在水毛茛属水毛茛的根和茎中未未离析出导管,半薄切片显示为其具原始的环纹导管。同时对不同类型导管纹孔膜进行了观察,发现有对列纹孔、互列纹孔,纹孔膜完整或有残余。毛茛族植物导管长度的多样性较高。对不同导管类型的适应性意义和毛茛族的系统位置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导管分子微形态结构特征与其所处的环境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太白美花草、蜀侧金盏花、鸦跖花的导管类型与高寒环境相关,角果毛茛、水毛茛的导管类型分别与其旱生、水生环境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