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高健
  • 四个竹秆变异毛竹变型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毛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竹种,在长期栽培适应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变异。为揭示毛竹 竹秆变异变型的全基因组突变类型,以黄皮毛竹、金丝毛竹、绿皮花毛竹和花毛竹 4 个毛竹 变型为实验材料,采用高通量重测序技术获得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单核苷多态性(SNP)、 小片段插入缺失(InDel)和结构变异(SV)检测和注释,并将变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 果表明:花毛竹基因组检测得到的基因变异数最多,为 12 555 个;金丝毛竹样品变异位点 数最少,为 11 923 个;4 个样品都有 7 000 多个变异基因得到功能注释。GO 注释分类包括 细胞组件、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三个基因功能分类体系的 56 个功能组。在细胞组分方面, 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有 2 431 个;在生物过程方面,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过程的基因有 75 个,参与花青素合成过程中的调控以及紫外光下组织中花青素积累的相关基因有 80 个。COG 分类表明参与复制、重组和修复的基因数为 369 个,信号转导机制的基因数为 291 个,转录 的相关基因 222 个。通过 KEGG 数据库系统地分析变异基因参与的黄酮类、类胡萝卜素等物 质代谢合成途径。深入研究这些差异基因的调控途径,从 DNA 水平上解释竹秆的变异机制, 可以为深入研究毛竹种内丰富的多态性和遗传变异提供数据支持,阐析不同变异类型的基因 家族、功能基因等遗传基础。

  • 生物制品免疫原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6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生物制品引发机体的产生非必要的免疫反应,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生物制品的进行免疫原性进行评估,包括上市后的监测。免疫原性评价是所有生物制品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监管部门对生物制品的免疫原性评估有严格要求,但是对于证据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缺少统一标准,也缺少生物制品免疫原性测定实验设计的指导文件或免疫原性比较的标准。由于检测方法技术进步,免疫原性检出率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因此,只能进行“头对头”临床试验,对生物制药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估。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免疫原性评估的发展。因此,研究机构,监管机构和临床医生都需要认识到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变化。在这里,我们讨论生物制品免疫原性的相关因素,潜在的临床后果,目前评估免疫原性的监管指导变化,非临床和临床研究的免疫原性评估方法的发展。以及讨论了生物仿制药免疫原性评估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 生物制品免疫原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6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生物制品引发机体的产生非必要的免疫反应,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生物制品的进行免疫原性进行评估,包括上市后的监测。免疫原性评价是所有生物制品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监管部门对生物制品的免疫原性评估有严格要求,但是对于证据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缺少统一标准,也缺少生物制品免疫原性测定实验设计的指导文件或免疫原性比较的标准。由于检测方法技术进步,免疫原性检出率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因此,只能进行“头对头”临床试验,对生物制药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估。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免疫原性评估的发展。因此,研究机构,监管机构和临床医生都需要认识到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变化。在这里,我们讨论生物制品免疫原性的相关因素,潜在的临床后果,目前评估免疫原性的监管指导变化,非临床和临床研究的免疫原性评估方法的发展。以及讨论了生物仿制药免疫原性评估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 3-硝基酯-1-丙醇抑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排放的机理及对动物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反刍动物甲烷的排放既造成饲料能量的浪费,也会加剧全球变暖作用。在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甲烷菌主要利用二氧化碳转化产生甲烷。产甲烷菌转化二氧化碳的最后一步反应需要甲基辅酶M还原酶参与,3-硝基酯-1-丙醇(3-nitrooxypropanol,3-NOP)是一种甲基辅酶M类似物,能与辅酶B结合,从而减少甲基辅酶M与辅酶B结合生成甲烷,因此3-NOP能有效地降低瘤胃甲烷的产生。本文旨在阐明3-NOP抑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生的机制以及对反刍动物生产的影响。

  • 不同长链脂肪酸组合对体外瘤胃细菌发酵和群体结构的影响[1]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长链脂肪酸组合对体外培养瘤胃细菌发酵和群体结构的影响。以3头瘤胃瘘管奶牛提供瘤胃液,对照(A)组底物含5%脂肪酸钙,试验组培养底物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1.5%、1.0%、0.5%和1.5%(B组),1.5%、1.0%、1.5%和1.0%(C组),1.0%、1.5%、1.5%和0.5%(D组)以及1.5%、0.5%、0.5%和1.0%(E组)。在培养后0、3、6、12、18、24 h采集培养液,测定pH、氨氮浓度和瘤胃细菌含量。结果表明:1)培养液pH在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C组的培养液氨氮浓度显著高于B、D组(P<0.05)。2)除白色瘤胃球菌,其他菌属含量在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琥珀酸拟杆菌、生黄瘤胃球菌、蛋白溶解梭菌和嗜淀粉瘤胃杆菌含量在B组较高;C组溶纤维丁酸弧菌、埃氏巨球菌、降解淀粉瘤胃球菌以及瘤胃总细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培养液埃氏巨球菌含量最高,为优势菌。综合得出,脂肪酸组合对瘤胃总细菌和大部分细菌种属含量有显著影响,这与发酵模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