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9-2
  • 藏药多刺绿绒蒿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 )为罂粟科绿绒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高山植物,目前处于濒危状态。研究多刺绿绒蒿种子的萌发特性对其种子育苗及人工栽培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多刺绿绒蒿的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消毒剂、浸种时间、温度和外源植物激素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适消毒方法为 75%乙醇 1 min + 3% H2O2 5 min,最适浸种时间为 24 h,最适温度和光照条件为 20 ℃/10 ℃(光照 12 h/黑暗 12 h),用无菌水浸种后的种子发芽率为 49.67%。(2)GA3 100 ~ 600 mg·L-1 和 NAA 5 ~ 30 mg·L-1 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缩短发芽启动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3)6-BA 5 mg·L-1 和 10 mg·L-1 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显著,6-BA 浓度≥15 mg·L-1 则抑制种子的萌发。(4)用 GA3 500 mg·L-1 浸种后的种子发芽指标最好,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为 69.67%、33.00%、4.51,种子的发芽起始时间和发芽持续时间分别为 10.67 d、11.67 d。

  • 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天然更新特征及更新树种筛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天然更新是森林资源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的生态学过程,良好的天然更新可促进人工林向近自然林方向的转变。为了解海南木麻黄海防林天然更新现状及特征,并筛选出自然条件下天然更新良好的树种,该研究采用典型抽样的调查方法对海南全岛木麻黄海防林天然更新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应用天然更新密度及物种丰富度等指标,对干湿不同气候区木麻黄天然更新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应用更新密度、更新指数等指标对天然更新质量较好的树种进行了筛选。在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内共计设立临时样地 73 块,样地总面积为 2.51 hm2。结果表明:(1)海南岛木麻黄海防林下天然更新质量整体不佳,木麻黄自身无法实现天然更新,但局部其他树种天然更新良好,更新良好的比例为 15.1%;(2)湿润区天然更新丰富度及物种多样性远优于半干旱区,其中湿润区样地更新树种为 28 科,50 属,59 种;半干旱区样地更新的树种仅为 6 科,6 属,6 种;(3)乔木更新情况优于灌木;(4)潺槁木姜子、鸦胆子、台湾相思、榄仁树等具有较强的天然更新性能,适合与木麻黄混交,可作为木麻黄海防林的混交树种或伴生树种。

  • Cytogeography of Caltha palustris (Ranunculaceae) from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Twenty-three C. palustris accessions and ten C. scaposa accessions have been cytologically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raditional chromosome tableting technique and flow cytometry (FCM),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of C. palustris and C. scaposa in Caltha of Ranunculaceae. Caltha palustris was found to be a polyploid complex, which contained tetraploids (2n = 4x = 32), hexaploids (2n = 6x = 48), and octoploids (2n = 8x = 64), and C. scaposa were tetraploids (2n = 4x = 32) and octoploids (2n = 8x = 64). Tetraploids were common in C. palustris and C. scaposa; however, hardly any diploids were discovered. This finding may be explained by cytotype adaptive differences to the underlying heterogeneity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Most accessions of C. palustris and C. scaposa were from extreme habitats, such as the alpine mountains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cestral diploids may have existed in this region during glacial periods and colonized most regions at the end of the glaciation cycles. However, individuals with other ploidy levels may gradually replace diploids, because of their increased fitness in changing environment. Moreover, there were two possible evolutionary colonization routes: one from Gan’su to Yunnan, and the other from Tibet to Yunnan. Molecular phylogeny have shown that C. scaposa is closely related to C. palustris, the chromosome size of C. scaposa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C. palustris, C. scaposa may be a relatively derived evolutionary taxon. More samples need to be analyzed in the future to better elucidate C. scaposa cytogeography because of only 10 accessions.

  • 封育年限对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修复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岩溶植被修复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揭示封育年限对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修复的影响,可为岩溶植被修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不同封育年限的草丛(封育 5 a)、灌丛(15 a)、灌乔林(25 a)、次顶极乔林(35 a)和顶极乔林(55 a)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不同封育年限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的特征及其修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样地(18 000 m2)共有维管植物 175 种,隶属 74 科 139 属,不同封育年限群落科属种组成明显不同,以封育 5 a 的最低(6 科 19 属 20 种),封育 35 a 的最高(48 科 74 属88 种)。随着封育期延长,乔木生活型比例显著增加,灌木为先增后减,草本急剧减少,藤本先增后减。随着进展演替,群落不同层次的优势种替代规律不同,草本层为阳性杂草→阳性禾草→中生性或阴生性蕨类植物的有序性替代;灌木层为灌木种类被乔木幼苗幼树所替代;而乔木层却表现为常绿种类占优势到常绿与落叶树种共优势的结构性替代。封育初期群落物种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较低,进入中期(25 a),多样性升高,土壤养分含量也增高,进入后期(55 a),多样性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也相应下降,但维持在较高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修复效应。冗余分析(RDA)表明,群落物种组成在封育初期受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全钾、速效钾、速效磷的显著影响,而在中后期则受土壤有机质、水分含量、非毛管孔隙度、全氮、有效氮以及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显著影响。

  • 苦苣苔科镜像花的多样性及演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泛热带分布的苦苣苔科(Gesneriaceae)在我国南方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与特有率,花部特征变化丰富,是研究物种形成与适应演化的代表类群。镜像花(mirror-image flowers)是极为特化的传粉系统,在苦苣苔科中出现了较多的不同类型,可能与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有关。本文总结与分析了苦苣苔科镜像花的类型多样性、系统分布与适应演化等,讨论了镜像花对苦苣苔科物种形成与维持的积极意义。结果发现,镜像花仅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苦苣苔亚科(Didymocarpoideae)的 7 个属,在历史上至少发生了 5 次独立起源。长冠苣属(Rhabdothamnopsis)、南洋苣苔属(Henckelia)及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镜像花的花柱与可育雄蕊分别向左、右两侧偏转,形成互补镜像花;蛛毛苣苔属(Paraboea)、喜鹊苣苔属(Ornithoboea)、非洲堇属(Saintpaulia)镜像花缺乏与花柱对应侧偏的可育雄蕊(非互补镜像花);海角苣苔属(Streptocarpus)直立堇兰亚属(subg. Streptocarpella Engler)则同时出现了互补、非互补镜像花。不同于其他被子植物(离瓣花、缺乏花冠筒),苦苣苔科中的镜像花大多伴随着明显的花冠筒、内藏的雄蕊、合生的花药,以非互补镜像花为主;传粉者以小型的无垫蜂(Amegilla spp.)和熊蜂(Bombus spp.)为主。这些特殊的花部综合征与特化的传粉机制,提高了传粉精确性,可能促进了传粉隔离与物种适应辐射。今后的一个研究重点应通过分子系统发育方法,进一步揭示苦苣苔亚科互补与非互补镜像花的进化顺序及其在物种分化与长距离扩散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 砧用瓠瓜抗枯萎病相关性及杂种优势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枯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瓜类蔬菜生产的土传病害,嫁接栽培是防治瓜类枯萎病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砧用瓠瓜种质幼苗生长指标与抗病性的相关性,并对抗病杂种优势进行分析,为筛选具有优良抗病性的砧用瓠瓜种质和选育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砧用瓠瓜种质 H041 对西瓜枯萎病表现高抗(HR),对瓠瓜枯萎病表现抗病(R),种质 H01、H05 和杂交组合 H01×H041、H041×H05、H05×H041 对两种枯萎病均表现抗病(R)。砧用瓠瓜幼苗接种西瓜枯萎病菌后,病情指数与下胚轴粗度呈显著负相关;接种瓠瓜枯萎病菌后,总根长、根系表面积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砧用瓠瓜对枯萎病的抗病性与根系生长具有相关性,可以根据根系生长情况快速评价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表现。分析砧用瓠瓜杂交组合的抗病性杂种优势显示,供试杂交组合 H05×H041 对西瓜枯萎病具备超中亲优势;杂交组合 H01×H041、H02×H041、对瓠瓜枯萎病抗性具有负向杂种优势。综合研究结果,砧用瓠瓜种质、H041、H05 兼抗西瓜枯萎病和瓠瓜枯萎病,且配制出的杂交组合表现抗性杂种优势,可作为选育抗两种枯萎病的砧木或栽培品种的抗源亲本,其中 H041 可作为优势骨干亲本。

  • 西双版纳地区鞘花的繁殖物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桑寄生植物作为关键种和关键性食物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一种桑寄生植物,鞘花的繁殖物候特征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繁殖适合度还会影响依赖于其获取食物资源的动物。为了解鞘花的繁殖物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其与寄主植物和种子散布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该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分布的鞘花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期观测鞘花和其寄主植物木荷的繁殖物候,测量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温湿度等环境因子,分析鞘花在个体水平和种群水平上的繁殖物候特征,以及寄主植物和温湿度对其繁殖物候的影响。结果表明:(1)鞘花的开花物候属于集中大量开花模式,整个种群的花期和果期持续时间分别约为 20 d 和72 d,花期和果期的同步性指数都较高,6 月中旬鞘花果实被取食的数量和速率最大,之后逐渐降低;(2)鞘花的始花期与木荷的始花期相关性较高,花期和果期与木荷的繁殖物候基本重叠;(3)每月开花和果熟的个体数量与同期和前一个月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总之,桑寄生植物的繁殖物候特征可能受较多因素影响,全面了解半寄生植物的繁殖物候特征,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等多种因子的共同作用。

  • 昌化江河谷隔离对海南岛特有植物盾叶苣苔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盾叶苣苔(Metapetrocosmea peltata ( Merr. et Chun) W. T. Wang )是海南岛特有植物,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山区。该研究采集了盾叶苣苔 11 个种群共 172 份材料,通过 PCR 扩增和测序分析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变异式样,评估盾叶苣苔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格局,并探索影响盾叶苣苔遗传变异地理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盾叶苣苔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很高(HT = 0.998, π = 0.0235),种群间基因流很弱(Nm = 0.04)且存在强烈的遗传分化(GST = 0.375)。单倍型分析显示盾叶苣苔的单倍型大多是种群特异的,仅白马岭与南茂岭种群有共享单倍型。Mantel test 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 r =0.322,P = 0.010)。Structure 聚类分析将盾叶苣苔划分为 6 种遗传成分,其地理分布与昌化江河谷导致的隔离样式基本一致,基于 Nei 遗传距离的种群聚类分析也支持这一结果,显示盾叶苣苔遗传多样性的分布受到昌化江河谷的隔离作用。AMOVA 分析确定 67%的变异来自地区间,表明地理隔离是盾叶苣苔种群分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揭示昌化江及其支流所引起的海南岛山地内部隔离是盾叶苣苔种群发生强烈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也导致盾叶苣苔在物种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上述研究结果不但能对海南特有苦苣苔资源盾叶苣苔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也将有助于理解海南岛特有植物和其他海岛植物遗传变异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罂粟体内蒂巴因变化规律及水氮耦合对蒂巴因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 HPLC 法,分析测定一年生罂粟植株体开花后不同生育期根、茎、叶、果壳中蒂巴因含量变化,通过研究罂粟体内蒂巴因的变化规律和水氮耦合对蒂巴因的影响,为合理开发和管理这一特种药源植物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一年生罂粟植株体蒂巴因含量的变化范围在果壳中为 1.81%~4.54%,成熟期达到最高;叶片中为 0.30%~0.68%,膨大后期最高,采收期最低;根中为 0.03~0.28%,膨大前期最高,采收期最低;茎秆中为 0.23%~0.60%,呈递减趋势,采收期最低,茎上、中、下部的蒂巴因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0.42%~0.97%、0.15%~0.60%、0.13%~0.37%。滴灌量和施氮量对一年生罂粟果壳中蒂巴因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罂粟壳质量最佳的水氮偶合条件为 I130N14,即滴灌量为 130 m3·(667 m2)-1,施氮量为 14kg·(667 m2)-1时,蒂巴因含量达最高。

  • 种子特征和播种深度对辽东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玻璃温室内的遮阴环境下,采用盆播方法研究了辽东栎种子特征(大小和种皮)和播种深度(0、3、6 和 10 cm)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东栎大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值和萌发指数在所有播种深度均高于小种子,其中非去皮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和萌发指数在 0 cm 播种深度的不同大小种子间差异显著,去皮种子所有萌发参数在 6和 10 cm 播种深度的不同大小种子间均差异显著;去皮可促进大种子萌发,但抑制小种子萌发;不同大小种子所有萌发参数均在 0 cm 播种深度最大,在 10 cm 播种深度最小。不论有无种皮,大种子萌发幼苗的叶片数、单株叶面积、总干质量和根冠比在所有播种深度均大于小种子萌发幼苗;去皮种子萌发幼苗的株高、基茎、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和总干质量在所有播种深度均不同程度地小于非去皮种子萌发幼苗,但前者根冠比在 0、3 和 6 cm 播种深度大于后者;随着播种深度增大,幼苗株高、叶片数、单株叶面积、总干质量和根冠比等生长参数均呈减小趋势,但基茎随播种深度增大而增大

  • 黔产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从黔产昆明山海棠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11 个化合物,采用 96 孔板微量稀释法对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利用 NMR,MS 等现代波谱技术以及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并结合参考文献分别鉴定为 3-O-乙酰基齐墩果酸(1),雷酚萜(2),3-氧代齐墩果酸(3),β-谷甾醇(4),木栓酮(5),β-谷甾醇棕榈酸酯(6),雷公藤红素(7),大黄素(8),雷公藤内酯甲(9),雷藤二萜醌 B(10),ent-kauran-16 β,19-diol(11)。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 3,7 和 8 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MIC 值为 2 ~ 16 µg·mL-1。其中,化合物 6 和 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1 为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首次发现了化合物 3 和 7 对绿脓杆菌和青枯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泌桐高速公路生态护坡不同草灌混播 10 年后的植被群落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稳定的边坡群落是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目标。该文为探究高速公路生态护坡工程 10年演替后群落特征,以泌桐高速公路为依托,布设自然恢复、单一狗牙根播种和5个不同播种密度的草灌混播生态防护措施,研究不同恢复方式对边坡群落组成、生活型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查样方内共有 52 种植物,分属于 17 科 49 属。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植物共 26 属 29 种,占种总数的 55.77%,表明这 3 科植物在边坡群落演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10 年演替后不同恢复方式下群落中多年生植物比例高于一年生草本植物。(3)在草灌混播样地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在播种密度 500 株·m-2 处达到最大。(4)草灌混播的生态恢复效果优于纯草本种植和自然恢复方式。(5)播种密度对草灌混播群落类型,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从植物的生长效果及成本方面考虑,初播密度为 500 ~ 600 株·m-2 的草灌混播可构建较为稳定的边坡植物群落,实现最佳的边坡恢复效果,可应用于类似区域边坡生态恢复工程。

  • 蒜头果中CYP71基因克隆与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由氨基酸衍生的氰苷是由植物细胞色素 P450 单加氧酶(CYP)催化氨基酸生成的次生代谢产物,与植物的防御和抗逆境胁迫相关。本研究通过分析蒜头果转录组数据,从中分离并克隆得到 1 条细胞色素 P450 基因(命名为 MoCYP71,GenBank 登录号 MK172858),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检测该基因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oCYP71基因含 1 572 bp,编码 523 个氨基酸,该基因的 cDNA 序列与咖啡(Coffea eugenioides,XM_027319282)、小果咖啡(Coffea arabica,XM_027213456)中的 CYP71 基因的 mRNA 序列均有 88 %的一致性 ;该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58 976.54,理论等电点 pI 为 8.10,分子式为 C2675H4184N704O744S27,不稳定系数(Ⅱ)为 40.84,是一种不稳定蛋白;该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存在于分泌途径,含有两个跨膜结构,分别位于 20~37 和 311~333 位氨基酸为跨膜疏水螺旋,锚定于细胞器上;MoCYP71 蛋白含有 CYP 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包括脯氨酸富集区(PPSPPRLP)、K 螺旋(KETFR)、I 螺旋(GGIDTS)、PERF 域(PERF)和识别结构域血红素结合域(FGAGRRICPG),与可可、榴莲、高粱等的 CYP71E 家族的蛋白(GenBank 登录号分别为 EOX92908.1、XP_022773875.1 和 AAC39318.1)聚为一支;在花谢后,MoCYP71 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 花谢后 1 个月>2 个月>3 个月,但在花谢后 4 个月的表达量急剧增加。本研究对研究蒜头果的对虫害的防御、组织成熟及蒜头果中有效次生代谢产物的发掘具有重要的意义。

  • 堇菜叶片草酸钙晶体与水分维持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重,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喀斯特为典型的干旱和高钙生境,植物叶片富集大量的草酸钙晶体,而该晶体与植物的耐旱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楚。该文以喀斯特适生植物堇菜(Viola verecumda)为材料,土壤进行自然干旱,分析堇菜叶片的草酸钙晶体变化特征与水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自然干旱条件下,堇菜主要通过细胞内束缚水的游离,维持细胞内水分平衡;而在干旱后期,叶片通过关闭气孔,将部分自由水转变为束缚水,防止水分流失。此外,草酸钙晶体的数量与束缚水含量具有极其显著的强正相关线性回归关系(r=0.825 3,P<0.000 1),意味着草酸钙晶体担当主要的束缚水物质。因此,堇菜植物在耐旱过程中可能协调草酸钙晶体和气孔的生理行为忍耐干旱胁迫。

  • 羊肚菌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碱法提取羊肚菌多糖的工艺条件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以四川北川羊肚菌为原料,采用碱法提取羊肚菌多糖,利用苯酚-硫酸法对羊肚菌多糖得率进行测定,通过单因素探讨提取温度(70、80、90、100 ℃)、提取时间(2、4、6、8 h)、碱液浓度(0.4、0.6、0.8、1.0 mol·L-1)、料液比(1∶15、1∶20、1∶25、1∶30 g·mL-1)对羊肚菌多糖得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提取温度 90 ℃、提取时间 5 h、碱液浓度 0.7 mol·L-1、料液比 1∶20g·mL-1 条件下得到的羊肚菌多糖的得率为 5.39%。羊肚菌多糖具有较强的清除 DPPH 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能力和较好的还原能力,其 IC50 分别为 0.468,0.208,0.022,0.014 mg·mL-1,抗氧化能力依次为还原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优化后的羊肚菌多糖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且羊肚菌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 两种梧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分析美丽梧桐、云南梧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使用模式,本文通过筛选美丽梧桐、云南梧桐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各 52 条蛋白编码序列,利用 CodonW、CUSP 和 SPSS 软件对其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偏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美丽梧桐、云南梧桐的 GC 含量分别为38.12%、38.05%,表明叶绿体基因组内富含 A/T 碱基。有效密码子数(ENC)范围为36.91~56.46、36.55~58.04,多数密码子偏性较弱。相对同义密码子(RSCU)分析显示,RSCU>1的密码子各有 29 个,其中 28 个以 A、U 结尾。中性绘图显示,GC3 与 GC12 的相关性不显著,回归曲线斜率分别为 0.195 和 0.304,说明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ENC-plot 分析中大部分基因分布于曲线的周围和下方,ENC 比值多分布于-0.04~0.10 之间,表明突变也影响密码子偏性的形成。此外,17、18 个密码子分别被鉴定为美丽梧桐、云南梧桐的最优密码子。美丽梧桐、云南梧桐叶绿体基因组的密码子使用偏性可能受选择和突变共同作用,且使用模式较为相似,但具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与适应环境的进化机制有关。

  • 夏枯草PvDXS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夏枯草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设计特异引物,采用逆转录PCR技术获得该基因的全长核苷酸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法分析PvDXS在夏枯草不同组织及不同外源性物质诱导下的表达量。克隆得到的PvDXS基因开放阅读框2181 bp,编码726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78 040.47 D,等电点为6.75,PvDXS 蛋白具有Transketolase_C 结构域和Transket_pyr 结构域,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PvDXS 蛋白与丹参、长春花的DXS(SmDXS2、CrDXS2)亲缘关系较近,推测PvDXS 属于第II 类DXS 蛋白。qRT-PCR 分析表明,PvDXS 基因在叶中表达量高于果穗及茎。对果穗施加7种外源性物质处理24 h后,GA3处理组该基因表达量升高,其它6种外源性物质处理后表达量均降低,其中CaCl2、SNP、SA处理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vDXS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差异较大,且受外源物质诱导表达,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vDXR基因对夏枯草萜类成分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及表达调控奠定基础

  • 干热河谷石漠化区火龙果地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矿质元素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讨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特征,旨在促进火龙果生长发育和品质改良。研究区采用套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施用有机肥、施用化肥与农药、地膜覆盖和无措施 5 种耕作方式,以每种方式土壤的 22 种矿质元素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耕作方式的矿质元素含量差异,阐明土壤矿质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无措施相比,其他耕作方式的 Ca、Si、Mn 等元素含量呈增加趋势,Fe、Mg、Al 等元素含量则降低,Na含量无显著差异;施用有机肥的矿质元素含量最丰富,地膜覆盖次之,套种紫花苜蓿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火龙果地土壤矿质元素间多存在显著相关性,Al、Si、S、Ni 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较密切,其次为 Fe、Mg、Na、Mn、Cu、Co,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Ca、Fe、Mg、Mn、Cu、Zn 和 B 之间多呈负相关,存在拮抗效应。干热河谷石漠化区在火龙果栽培时,应首选有机肥作为养分添加方式;并及时补充不同耕作方式造成的土壤矿质养分亏缺,尤其是 Fe、Mg、Al、Na、Cu、Zn 等元素。

  • 西双版纳地区主要森林植被乔木多样性的时间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物多样性评估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为了评估云南省西双版纳森林植被乔木多样性的时间变化,通过样方调查收集了该地区 4 种主要森林植被(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暖热性针叶林)乔木多样性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提取了该地区 4 种森林植被在 1992、2000、2009 和 2016 年 4 个时期的分布;用 Simpson,Shannon-Wiener 和 Scaling 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比 4 种森林植被乔木均匀度差异;利用Scaling生态多样性指数和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评估该地区在 4 个时期的森林乔木多样性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1)森林面积比例变化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表现为由 1992 年的 65.5%减少至 2000 年的 53.42%,减少到 2009 年的 52.49%,再增至 2016 年的 54.73%,但是热带雨林呈持续减少的趋势;(2)4 种森林植被对乔木多样性的贡献有明显差异,均匀度排序是热带雨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暖热性针叶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丰富度排序是热带雨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暖热性针叶林,对乔木多样性贡献的排序是热带雨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暖热性针叶林;(3)热带雨林和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乔木多样性呈现持续减少趋势,4 个时期西双版纳森林植被乔木多样性排序为 1992 年>2009 年>2016 年>2000 年。研究表明,经济活动是影响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保护热带雨林对维持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 长柄双花木叶性状异速生长关系随发育阶段和海拔梯度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长柄双花木 ( 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 longipes ) 是一种仅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该物种叶性状异速生长关系和叶片资源利用策略及其随发育阶段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本文以分布于江西省不同海拔梯度的长柄双花木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与分析了群落中不同发育阶段长柄双花木植株的叶片面积、叶片体积以及叶片含水量与叶片干重之间的异速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植株之间叶性状异速生长关系有着显著差异。成年树叶片面积的增长速度低于或等于叶片干重的增长速度,幼树、幼苗叶片面积的增长速度低于叶片干重的增长速度;成树叶片体积与叶片干重呈等速增长,幼树、幼苗叶片体积的增长速度高于叶干重的增长速度;成树叶片含水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叶干重的增长速度,幼树、幼苗两性状间保持等速增长。海拔梯度对长柄双花木叶性状异速生长关系也有影响,植株叶体积和叶含水量与叶干重的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海拔间有显著性差异。在低海拔区域,叶体积与叶干重呈等速增长,叶含水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叶片干重的增长速度。在高海拔区域,叶体积的生长速度低于叶干重的生长速度,叶含水量和叶片干重呈等速增长。上述结果说明长柄双花木叶片资源投资策略随着发育阶段和海拔梯度的不同发生变化。成树主要将叶生物量投资于光捕获面积和同化结构,幼树和幼苗则主要投资于维管组织的建设。由于海拔升高会引起风力增大、光强增强和土壤理化性质改变,长柄双花木在中低海拔倾向于增大叶体积以抢占资源,在高海拔倾向于加强机械组织和维管组织的建设来抵抗外界因子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