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冯京海
  • 低温环境对肉鸡生长性能、体温及行为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温环境对不同阶段肉鸡生长性能、体温及行为的影响,探索肉鸡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试验一:选择360只21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各组肉鸡分别饲养于6个人工环境控制舱内,舱内平均温度分别为26.5、25.0、23.5、22.0、20.5和19.0 ℃。试验二:选择240只35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各组肉鸡分别饲养于5个人工环境控制舱内,舱内平均温度分别为22.5、20.5、18.5、16.5、14.5 ℃。2个试验均持续1周,分别测定肉鸡的生长性能、体表和体核温度以及行为学指标。结果表明:1)在21~28日龄阶段,低温环境对肉鸡的料重比(F/G)、不同部位的体表温度及采食、站立和抱团行为次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平均温度26.5 ℃组肉鸡的F/G显著低于平均温度22.0、20.5、19.0 ℃组(P<0.05),平均温度26.5 ℃组肉鸡的鸡冠温度、眼睑温度、脚蹼温度和小腿温度显著高于平均温度22.0、20.5、19.0 ℃组(P<0.05),平均温度26.5 ℃组肉鸡的采食、站立和抱团行为次数显著低于平均温度22.0、20.5、19.0 ℃组(P<0.05)。2)在35~42日龄阶段,低温环境对肉鸡的F/G、不同部位的体表温度及站立、抱团行为次数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平均温度22.5 ℃组肉鸡的F/G显著低于平均温度16.5和14.5 ℃组(P<0.05),平均温度22.5 ℃组肉鸡的鸡冠温度、眼睑温度、耳垂温度、脚蹼温度和小腿温度显著高于平均温度16.5和14.5 ℃组(P<0.05),平均温度22.5 ℃组肉鸡的抱团行为次数显著低于平均温度18.5、16.5、14.5 ℃组(P<0.05),平均温度22.5 ℃组肉鸡的站立行为次数显著低于平均温度14.5 ℃组。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25.0~22.0 ℃是21~28日龄肉鸡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19.5~17.5 ℃是35~42日龄肉鸡适宜生长的下限温度。

  • 热应激对家禽肠道黏膜结构的影响及可能原因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热应激是影响家禽生长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肠道不仅是家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位点,更是抵御外界病源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热应激影响家禽肠道的结构,干扰肠道微生物平衡,影响肠道的免疫功能,导致肠黏膜完整性受损,增加细菌移位的几率,最终影响家禽的生长和健康。本文归纳总结了有关热应激影响家禽肠道结构方面的研究结果,并初步提出热应激影响家禽肠道结构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阐明热应激对家禽肠道健康的影响提供基础。

  • 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挥发性脂肪酸和血清脑肠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挥发性脂肪酸和血清脑肠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选取2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肉鸡144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单笼饲养。将3个组的肉鸡转入环境温度为21 ℃、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控制舱适应7 d。29日龄时开始正式试验,单个鸡笼饲养面积为0.64 m2,饲养密度分别设置为每笼6只(公母各占1/2,Ⅰ组)、每笼8只(公母各占1/2,Ⅱ组)和每笼10只(公母占1/2,Ⅲ组),环境温度为21 ℃,相对湿度为60%,试验条件维持至试验结束,共计14 d。结果表明:1)Ⅲ组肉鸡盲肠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且该组的饲养密度有利于肉鸡盲肠Clostridium termitidis和Bacteroides vulgatus的定植。2)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第14天,Ⅲ组肉鸡血清血管活性肽(VIP)含量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综上,饲养密度可改变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与结构以及血清血管活性肽含量,但不影响盲肠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

  • 持续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挥发性脂肪酸和血清脑肠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挥发性脂肪酸和血清脑肠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选取2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肉鸡144只,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单笼饲养。将3个组的肉鸡转入环境温度为21 ℃、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控制舱适应7 d。29日龄时开始正式试验,单个鸡笼饲养面积为0.64 m2,饲养密度分别设置为每笼6只(公母各占1/2,Ⅰ组)、每笼8只(公母各占1/2,Ⅱ组)和每笼10只(公母占1/2,Ⅲ组),环境温度为31 ℃,相对湿度为60%,试验条件维持至试验结束,共计14 d。结果表明:1)偏热环境下Ⅱ组肉鸡盲肠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且Ⅰ组和Ⅱ间组比Ⅰ组和Ⅲ组间盲肠菌群相似性低;2)偏热环境下Ⅱ组饲养密度有利于盲肠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的定植;3)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对肉鸡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4)试验第7天,偏热环境下Ⅱ组肉鸡血清5–羟色胺(5-HT)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偏热环境下饲养密度可改变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与结构以及血清脑肠肽5-HT的含量,但不影响盲肠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

  • 持续偏热环境对肉鸡血清和下丘脑脑肠肽含量、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菌群多样性的影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持续偏热环境对肉鸡血清和下丘脑脑肠肽含量、盲肠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选取22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AA)肉鸡120只,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占1/2)。将6组肉鸡转入环境温度为21 ℃、相对湿度为60%的环境控制舱适应7 d。29日龄时开始正式试验,试验组环境温度为31 ℃,对照组环境温度为21 ℃,相对湿度均为60%,试验条件维持至试验结束,共计14 d。结果表明:1)试验第7天,31 ℃组肉鸡血清5-羟色胺(5-HT)和血管活性肽(VIP)含量显著低于21 ℃组(P0.05);试验第14天,2组血清5-HT、VIP和S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第7天,2组肉鸡下丘脑5-HT、VIP和S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第14天,31 ℃组肉鸡下丘脑5-HT含量显著低于21 ℃组(P0.05)。3)试验第14天,31 ℃组肉鸡盲肠异丁酸含量显著高于21 ℃组(P0.05)。4)试验第7天和14天,31 ℃组肉鸡盲肠细菌条带数以及多样性指数均低于21 ℃组。5)持续偏热环境不利于肉鸡盲肠中Clostridium termitidis和Bacteroides vulgatus的定植。由此可见,持续偏热环境使得肉鸡血清5-HT和VIP含量在试验第7天显著下降,盲肠异丁酸含量在试验第14天显著升高,同时还降低了肉鸡盲肠菌群的多样性,改变了菌群结构,抑制了Clostridium termitidis和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的生长。

  • 相对湿度对间歇性偏热环境下肉鸡生长性能、行为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对31 ℃偏热环境下肉鸡生长性能、行为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180只22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成3组(Ⅰ组、Ⅱ组和Ⅲ组),转入环境控制舱,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舱内温度21 ℃,RH 60%。正试期14 d,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鸡舍环境温度都维持在31 ℃保持不变,Ⅰ组、Ⅱ组和Ⅲ组RH分别为30%、60%和85%,剩余时间环境温湿度与预试期相同。结果表明:1)第1~14天,Ⅲ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平均日饮水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2)试验第1、7和14天,Ⅱ组休息行为频次占比显著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Ⅱ组采食和饮水行为频次占比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3)试验第1和7天,Ⅰ组、Ⅲ组坐着休息行为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7天,Ⅲ组伸展休息行为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14天,Ⅰ组、Ⅲ组伸展休息行为占比显著低于Ⅱ组(P<0.05);试验第1、7和14天,Ⅰ组、Ⅲ组俯伏休息行为占比显著高于Ⅱ组(P<0.05)。4)Ⅲ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由此可见,31 ℃间歇性偏热环境下,不同RH对肉鸡生长性能、行为及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不同,高湿对肉鸡ADG、ADFI和空肠形态结构的影响比低湿大,适宜的RH为60%。

  • 不同相对湿度对连续日增温下肉仔鸡生理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RH)对日增温环境中肉仔鸡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公鸡180只转入人工气候试验舱,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适应期7 d,温度20 ℃,RH为60%。肉鸡29日龄时,试验RH分别调整到35%、60%和85%,至试验结束。环控舱内温度每天升高2 ℃,试验期共9 d。肉鸡37日龄时,环控舱舱内温度升高至38 ℃,试验期间肉鸡自由采食饮水,试验全程不抓鸡,选择非接触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尽量避免肉鸡产生应激。结果表明:肉鸡体核温度(CT)、耳叶温度(ET)、小腿温度(LT)、呼吸频率(RR)、采食量(FI)和饮水量(DW)均存在拐点温度(IPt)。首先变化的是LT,其产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是24.6~25.1 ℃,之后是ET和CT,发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分别是25.0~25.1 ℃和25.5~26.4 ℃。RR存在2个IPt(IPt1和IPt2),温度范围分别是25.5~27.2 ℃和32.5~33.3 ℃。环境温度大于IPt1值时,RR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环境温度大于IPt2值,RR随温度升高而下降。FI、DW发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分别为27.1~29.3 ℃和29.2~29.5 ℃,环境温度大于IPt值后,FI和DW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高湿组FI的IPt值显著高于低湿组和中湿组(P<0.05),高湿组死亡率(MR)的IPt2值显著小于低湿组和中湿组(P<0.05),高湿组CT、ET、LT、RR、FI和DW的IPt值小于中湿组和低湿组,RH对ET、LT、RR和DW模型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环境温度对肉鸡生理指标影响较大,RH影响较小。FI下降和CT升高的IPt值可被认为是上限临界温度,4~5周龄肉鸡公鸡CT上限临界温度为25.5~26.4 ℃;RR开始升高和FI开始下降的上限临界温度分别为25.5~27.2 ℃和27.1~29.2 ℃;死亡的上限临界温度在为32.7~33.5 ℃。肉仔鸡死亡时CT高出常数值4.6~5.1 ℃。4~5周龄肉仔公鸡不同生理指标有着不同的上限临界温度。

  • 风速和偏热处理对肉仔鸡生理、内分泌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风速和偏热处理对肉仔鸡生理、内分泌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42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的爱拔益加肉仔公鸡150羽,随机分成15个处理,每个处理10羽,每羽鸡作为1个重复。试验动物放在环控舱中(温度21 ℃,相对湿度60%),每次试验处理前从中随机挑选10羽,放置在另一个由本实验室研发的纵向通风试验环控舱中。每次处理分6 h适应期(自由采食与饮水)和6 h试验期(禁食禁水),适应期温湿度与试验前一致。试验期将环控舱的温湿度调至试验要求(相对湿度保持不变),风速由纵向通风实现。试验采用3×5因子设计,试验温度分3个水平:26、29和32 ℃;风速分为5个水平:0、0.5、1.0、1.5和2.0 m/s。各试验处理条件在第1小时内实现,第2~6小时分别采集数据。结果表明:1)风速和偏热处理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肉仔鸡体核温度(Tc)、呼吸频率(Fr)、皮肤温度(Ts)以及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皮质酮含量(P<0.05)。与0风速相比,在26 ℃偏热温度下,1.5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c(P<0.05),2.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Fr(P<0.05),1.5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耳叶皮温(Tes)(P<0.05),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鸡冠皮温(Tcs)和小腿皮温(Tss)(P<0.05);29 ℃偏热温度下,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c、Tes、Tcs和Tss(P<0.05);32 ℃偏热温度下,1.0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c和Fr(P<0.05),0.5 m/s及以上风速显著降低肉仔鸡Tes、Tcs和Tss(P<0.05);较高偏热和无风(32 ℃+0风速)或较高偏热和低风(32 ℃+0.5 m/s风速)下肉仔鸡Tc、Ts、Fr较高,血清T3含量较低,应激程度较大。2)偏热处理下,低风速(0.5 m/s)会加重肉仔鸡热负荷,风速对肉仔鸡免疫指标影响较小,最适风速为1.5 m/s。总之,偏热处理下风速不同程度影响肉仔鸡生理、内分泌和免疫指标。

  • 高温环境对家禽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高温环境是影响家禽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温环境下家禽采食量降低,肉鸡生长速度减慢,蛋鸡产蛋率、蛋重及体重下降。高温环境影响家禽生产性能并非全部由于采食量下降引起的,即使在相同采食量的条件下,高温环境仍显著降低家禽的生产性能。本文针对高温环境对家禽营养物质消化代谢以及消化酶活性、肠道结构、饲粮排空速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为进一步了解高温环境对家禽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及其营养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 相对湿度和间歇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和间歇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个偏热水平(26和31 ℃)和3个RH水平(30%、60%和85%)的2×3因子设计,选取体重相近的22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仔鸡36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6个组(Ⅰ、Ⅱ、Ⅲ、Ⅳ、Ⅴ和Ⅵ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温度21 ℃,RH 60%。正试期14 d,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将环境控制舱内Ⅰ、Ⅱ和Ⅲ组的温度调至26 ℃,RH分别调至30%、60%和85%;Ⅳ、Ⅴ和Ⅵ组的温度调至31 ℃,RH分别调至30%、60%和85%,其余时间环境控制舱内温度与RH均与预试期相同。结果表明:1)Ⅰ和Ⅴ组肉仔鸡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Ⅱ和Ⅵ组(P<0.05);RH为30%和60%时肉仔鸡的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RH为85%时(P<0.05)。2)试验第7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Ⅲ、Ⅳ和Ⅵ组(P<0.05);26 ℃时肉仔鸡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31 ℃时(P<0.05)。3)试验第1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Ⅲ、Ⅳ和Ⅴ组(P<0.05);RH为60%时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RH为30%和85%时(P<0.05)。试验第7天,Ⅱ组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Ⅰ、Ⅴ和Ⅵ组(P<0.05)。试验第1和14天,26 ℃时肉仔鸡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31 ℃时(P<0.05)。4)试验第1和14天,Ⅵ组肉仔鸡的血清IL-1β含量显著高于Ⅰ、Ⅱ、Ⅲ和Ⅴ组(P<0.05);31 ℃时肉仔鸡血清IL-1β和IL-6含量均显著高于26 ℃时(P<0.05)。试验第1、7和14天,Ⅲ、Ⅳ、Ⅴ和Ⅵ组肉仔鸡的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RH为85%时肉仔鸡的血清IL-6含量均显著高于RH为30%和60%时(P<0.05)。总之,RH和间歇性偏热处理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肉仔鸡的免疫功能,其中较高偏热和较高湿度(31 ℃+85% RH)的影响最大。

  • 相对湿度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体热调节及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相对湿度(RH)对递增性偏热环境下肉鸡体热调节及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的影响。选取2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8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占1/2)。预试期7 d,温度20 ℃,RH 60%。正试期15 d,28日龄开始试验,将3组的RH分别调整到35%、60%和85%,温度仍为20 ℃;3 d为1周期,共分5个周期,从第2周期开始每周期的第1天将3组的温度均在10:00开始升高3 ℃并在0.5 h内达到稳定;5个周期的温度分别为20、23、26、29和32 ℃。结果表明:1)85% RH组肉鸡的呼吸频率极显著高于60% RH和35% RH组(P0.05)。3)85% RH组肉鸡的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显著高于35% RH组(P<0.05);35% RH和85% RH组肉鸡的血清甲状腺素(T4)含量显著高于60% RH组(P<0.05);60% RH和85% RH组肉鸡的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极显著高于35% RH组(P<0.01)。4)35% RH组肉鸡下丘脑HSP70含量显著低于60% RH和85% RH组(P<0.05)。综上所述,在为期15 d的20~32 ℃递增性偏热环境下,高湿(85%)和低湿(35%)调节28~42日龄肉鸡体热平衡的途径和程度不同。

  • 环境高温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营养调控措施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夏季高温是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风机+湿帘等降温设施的普及,夏季规模化蛋鸡舍内的温度一般可以控制在30 ℃以下,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忽略夏季高温的不利影响。本文针对环境高温尤其是循环高温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引起生产以及研究人员对于夏季高温的重视,并从饲粮能量和粗蛋白质水平方面总结缓解高温应激影响的营养调控技术,旨在为高温季节蛋鸡合理配制饲粮及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相对湿度对间歇性26 ℃环境下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相对湿度(RH)对间歇性26 ℃环境下肉鸡盲肠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29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80只转入环境控制舱,随机分成3个组(RH分别为30%、60%和85%),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公母各5只)。从29日龄开始,每天10:00—16:00(6 h)温度维持26 ℃,RH分别为30%、60%和85%,剩余时间温度为21 ℃,RH为60%。试验共14 d。采用16S rDNA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结合特异性和共性条带割胶回收DNA进行克隆和测序,分析RH在间歇性26 ℃偏热处理第7和14天时对盲肠内容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第7天,30%RH组肉鸡盲肠DGGE条带数(菌群丰富程度)高于60%RH组,而85%RH组低于60%RH组;试验第14天,30%、85%RH组肉鸡盲肠DGGE条带数均高于60%RH组。2)聚类分析显示,试验第7天,85%RH对盲肠菌群影响明显;试验第14天,30%RH对盲肠菌群影响明显。但随着处理时间推移,30%RH对肉鸡盲肠菌群影响越大。3)间歇性26 ℃环境下不同RH组肉鸡盲肠内共性菌群是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试验第7天,30%、85%RH组肉鸡盲肠中特异性菌群是Stomatobaculum longum。结果提示:间歇性26 ℃环境下,低湿(30%RH)和高湿(85%RH)影响肉鸡盲肠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且不同处理时间RH的影响不同。

  • 温热环境对育肥猪体温调节的影响规律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环境温湿度是影响育肥猪福利、生长及健康的重要因素。猪属于恒温动物,当环境温湿度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产热量、采食量、呼吸频率、皮肤温度及体核温度等指标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从而在一定温湿度范围内维持体温的恒定。本文总结和分析了育肥猪在不同环境温湿度下育肥猪体温调节指标发生剧烈变化的顺序,判断不同温度下育肥猪的舒适状态,为今后研究、建立猪舒适环境参数,科学调控猪舍内的温热环境提供参考。

  • 循环高温对蛋鸡产蛋性能、蛋壳品质及钙磷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模拟夏季蛋鸡舍内的循环高温,研究不同温度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壳品质及钙磷代谢的影响。选取28周龄高产海兰褐蛋鸡288只,随机分为21 ℃适温组(自由采食)、27~30 ℃循环高温组(自由采食)、29~35 ℃循环高温组(自由采食)和21 ℃采食配对组(按前1 d 29~35 ℃循环高温组的采食量饲喂),每个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分别饲养于4个人工环境控制舱内,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与21 ℃适温组相比,27~30 ℃循环高温组蛋鸡平均日采食量、体增重和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但钙、磷的吸收量显著降低(P0.05);而29~35 ℃循环高温组除平均日采食量、体增重和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而钙、磷吸收量同样显著降低(P0.05),鸡蛋品质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夏季鸡舍内温度在27~30 ℃波动即可显著降低蛋鸡的体增重、平均蛋重和蛋壳品质;而29~35 ℃不仅显著降低蛋鸡的体增重、产蛋率、平均蛋重以及蛋壳品质,还显著影响鸡蛋的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高温对蛋鸡产蛋性能及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的影响可能与降低采食量有关;高温可能直接影响蛋壳的形成,也可能由于降低钙、磷吸收量影响蛋壳品质。

  • 急性偏热环境温度对肉鸡行为、生理、血清生化指标和禽类解偶联蛋白mRNA表达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偏热环境温度对肉鸡行为、生理、血清生化指标和禽类解偶联蛋白(avUCP)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选取100只26日龄、体重(1 635±123) g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成5个组(20、23、26、29、32 ℃组),每个组20只鸡(公、母各占1/2)。肉鸡适应期为7 d,温度为20 ℃,相对湿度为60%。在34日龄,环控舱温度在1 h内分别调整到20、23、26、29、32 ℃,相对湿度为60%,维持设定温度2 h。结果表明:1)与20 ℃组相比,29和32 ℃组肉鸡的采食次数显著降低(P0.05),23、26、29、32 ℃组肉鸡的站立次数显著降低(P0.05)。5)与20 ℃组相比,23、26、29、32 ℃组肉鸡胸肌avUCP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32 ℃组肉鸡肝脏avUCP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由此可见,急性偏热处理2 h,23 ℃时肉鸡就已启动化学调节,26 ℃时体核温度升高。

  • 急性偏热处理对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急性偏热处理(26和31 ℃)对肉仔鸡体热调节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40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仔鸡24只,转入人工气候室验舱,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8只。适应2 d,温度21 ℃,相对湿度60%。42日龄时,试验温度分别调整为21(对照)、26和31 ℃,相对湿度60%。温度转换在1 h内完成。保持处理条件2 h(急性热处理)后采集试验样品,并在2 h内完成。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1)26 ℃急性热处理后,肉仔鸡体核温度、皮肤温度极显著升高(P0.05),血液钠离子(Na+)浓度有降低的趋势(0.05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