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908
  • FmJAZ1基因瞬时侵染水曲柳对JA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将对水曲柳中JAZ蛋白家族的一员FmJAZ1的功能及对其上下游基因影响进行初步分析。首先利用无缝克隆的方法构建FmJAZ1-pROK2-GUS 过表达载体,利用三亲杂交的方法将载体转入农杆菌,随后使用农杆菌对水曲柳组培苗进行瞬时侵染,得到FmJAZ1过表达的侵染苗。最后在侵染后36 h使用DIECA(茉莉酸合成途径抑制剂)对侵染苗进行处理,分别取0、1、3、6、18、21、24 h七个时间点的样品,通过荧光定量PCR对FmJAZ1、JAZ2、GL1、EIN3、MYC2五个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农杆菌瞬时侵染水曲柳幼苗后,FmJAZ1表达显著升高,为空载侵染的3.2倍,说明FmJAZ1瞬时转入水曲柳并完成基因表达,侵染有效。经过DIECA(茉莉酸合成途径抑制剂)处理的侵染苗FmJAZ1的相对表达量初期下降并出现明显波动,18 h后恢复平稳,证明它是JA通路的作用基因。同时检测了四个JA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在1 h时JAZ2、GL1表达下调,其余均有轻微上调,随后各基因表达均呈上调。FmJAZ1瞬时转化水曲柳后FmJAZ1过表达,说明瞬时侵染有效;DIECA处理后FmJAZ1表达显著下调说明FmJAZ1的合成受JA调控。在水曲柳中FmJAZ1抑制转录因子GL1、EIN3、MYC2、FmJAZ2的表达,且FmJAZ2的合成也受JA调控。

  • 小立碗藓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扩展蛋白(Expansins, EXP)是一类基因家族,几乎参与了植物发育的全过程,从种子萌发到果实成熟都有扩展蛋白的参与。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Expansin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及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小立碗藓基因组中含有Expansin A(EXPA)32个、Expansin-like A(EXLA)6个,并未发现Expansin-like B(EXLB)及Expansin B(EXPB)。扩展蛋白氨基酸序列长度在228 ~ 290之间,编码蛋白质具有两个保守的结构域Pollen_allerg_1和DPBB_1。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运用CELLO在线工具预测发现小立碗藓中约4/5的EXP家族基因定位于细胞外;而Euk-mPLoc预测结果则显示小立碗藓EXP基因家族成员全定位于细胞外。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小立碗藓中约68% Expansin 基因有含有1 ~ 3个内含子。本研究分析了小立碗藓扩展蛋白基因家族的基本信息,可为深入研究其扩展蛋白基因的分子进化与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油棕WRKY转录因子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从NCBI网站下载油棕全基因组序列信息,从Arabidopsis Information Resource(TAIR)数据库中下载得到拟南芥WRKY转录因子序列,并在油棕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分析,通过NCBI在线工具CDD和PFAM数据库进行蛋白结构与分析,剔除无WRKY结构域的系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油棕WRKY转录因子进行分析及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从油棕基因组数据库中发掘WRKY转录因子95个,该WRKY转录因子蛋白质所编码氨基酸大小为116~1 303 bp,95个均为亲水性蛋白,总体为不稳定蛋白(EgWRKY25和EgWRKY56除外),60个蛋白以α-螺旋为主要二级结构元件,35个以无规卷曲为主要二级结构元件。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油棕WRKY转录因子家族蛋白主要分为三大类(I、II和III),I类分为IC和IN亚类,II类分为II a、II b、II c和II d亚类。内含子和外显子结构结果表明,EgWRKY基因结构进化高度保守。该研究结果对油棕WRKY转录因子的挖掘、功能分析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对分子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 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变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结构和归还状况的影响,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8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未破碎和破碎两个不同降解阶段的凋落叶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中,凋落叶初始C含量在过熟林和成熟林较高,N含量在过熟林和中龄林较高,而P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导致凋落叶的C﹕N比值和C﹕P比值在成熟林最大,而N﹕P比值不同林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处在较快生长期的幼龄林和中龄林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2)不同密度林中,随着林木密度的增加,凋落叶初始C含量逐渐升高,N含量无显著变化,而P含量在降低;高密度林凋落叶的初始C﹕P比值和N﹕P比值较高,说明高种植密度下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P素重吸收较强。(3)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马尾松林的破碎凋落叶C含量、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比未破碎凋落叶的低,而N和P含量较高,说明凋落物在降解过程中出现N和P养分的富集现象。(4)中林龄和较高种植密度的马尾松破碎凋落叶与未破碎凋落物的C含量差值最大,而C﹕N比值和C﹕P比值也较低,说明这两种林分的凋落叶C的降解速率可能较大。上述结果表明,中龄林和中高、高密度林的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重吸收效率较高,且凋落叶C的潜在分解速率较高,可能利于有机碳较快进入土壤中。

  • CygoSTK基因在普通春兰与奇花品种'天彭牡丹'中的表达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深入研究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与奇花品种花器官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用同源克隆方法,分别从普通春兰与春兰奇花品种‘天彭牡丹’的花芽中克隆得到1个cDNA长为849 bp D类MADS-box基因CygoSTK(Genbank 登录号为MH917912.1),该基因序列在2种春兰中高度一致,包含1个长705 bp的完整ORF,编码1个由2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STK进化系MADS-box转录因子。结构分析表明:CygoSTK转录因子包含1个高度保守的MADS结构域(MADS domain)(1~57)和1个次级保守的K结构域(91~172),其C末端的转录激活区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基序:AGI基序和AGII基序。进一步用qPCR检测CygoSTK基因在春兰与奇花品种‘天彭牡丹’不同花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发现CygoSTK在普通春兰和‘天彭牡丹’子房中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该基因在相应品种其他花器官中的表达量(LSD,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CygoSTK基因在功能上有很强的保守性,主要参与春兰子房的发育。

  • 鹅掌楸AOX家族基因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交替氧化酶(AOX)为植物呼吸作用电子传递链末端氧化酶,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研究表明AOX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为重要的珍贵用材及园林观赏树种,开展抗逆基因的研究,对于提高鹅掌楸适应性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鹅掌楸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RT-PCR与RACE相结合的方法克隆获得3个AOX基因,其ORF长分别为858 bp、1 032 bp和1 044 bp,相应编码氨基酸数为285 aa、343 aa和347 aa,分别命名为LcAOX1a、LcAOX1b和LcAOX2。蛋白同源性分析发现鹅掌楸AOX家族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尤其在C端保守性极高,且均含有“EXXH”、“EEE-Y” 铁离子结合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LcAOX1a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及叶绿体之外的其他位置,LcAOX1b蛋白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有定位,LcAOX2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基质。采用RT-qPCR方法研究AOX基因在鹅掌楸茎、叶片、叶芽、花芽、花萼、花瓣、雄蕊、雌蕊8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鹅掌楸AOX基因在花器官中表达量明显高于营养器官,LcAOX1a与LcAOX1b基因在雄蕊中表达量最高,特别是LcAOX1a基因在雄蕊中特异性表达,其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而LcAOX2基因在花瓣中表达量最高。该研究克隆3个AOX基因并进行相关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不同温度条件下PEG模拟干旱胁迫对水杉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水杉原生种群天然更新极差,林下鲜见幼苗和幼树,种子萌发率低是造成天然更新困难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其种子萌发率低的原因是否与水杉母树原生地春季低温有关,该文利用恒温培养箱设置三种恒温处理(15 °C、20 °C、25 °C)和1种变温处理(12 ℃和24 ℃,每24 h交替);设置5种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0、5、10、15、20 g·mL-1)模拟干旱胁迫。结果表明:(1)实验所设置的温度对水杉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P>0.05),变温条件下的水杉种子平均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最高,分别为46.75%和21.25%;(2)不同浓度的PEG-6000溶液对其种子萌发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水杉15 °C或25 °C下,低浓度的PEG-6000溶液(0~10 g·mL-1)对水杉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有促进作用,高浓度(>10 g·mL-1)的PEG-6000溶液对水杉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且浓度增大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直到浓度增大为 20 g·mL-1 时,水杉种子不再萌发。原生地春季低温并不是造成水杉原生种群天然更新困难的因素,适当的干旱胁迫有利于增强水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促使出苗整齐。

  •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植物多样性与理化性质差异及两者之间关系,为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地形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坡地木本植物有35科65属78种,槽谷木本植物有38科64属89种,漏斗木本植物有35科61属84种。同时,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大小表现为槽谷>漏斗>坡地;而优势度指数大小表现为坡地>漏斗>槽谷。(2)不同地形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性显著(P槽谷>漏斗,而自然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指标均表现为漏斗>槽谷>坡地。(3)除全K外,大多数土壤养分指标表现为漏斗显著高于槽谷、坡地,即漏斗>槽谷>坡地。(4)冗余分析表 明,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相关性,不同地形植物多样性指数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明显。研究结果旁证了茂兰喀斯特森林地形条件的复杂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性是该区小生境多样,物种组成丰富的原因之一。

  • 不同光质对白及组培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白及的自然繁殖率极低,组培育苗是其种苗繁殖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以紫花白及(Bletilla striata)为试验材料,研究LED光质对白及组培苗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探索提高白及组培育苗质量及缩短育苗周期的高效人工光环境。结果表明,提高红蓝光组合中的蓝光占比,有利于促进白及组培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而白及的球茎大小与红光的占比呈正相关;在红蓝组光合中增加25 %的绿光(2R1B1G),可显著提高白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促进组培苗根系和叶片的生长。综合分析表明,光质(2R1B1G)处理下的白及组培苗株高提高、茎粗增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发育均表现出最佳优势,2R1B1G处理可推荐作为白及组培育苗的光质配方。

  • 栽培与野生化血丹不同部位中2种化学成分含量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讨并分析栽培与野生化血丹植株中不同部位中2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采用超声法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栽培与野生化血丹根、茎、叶、花、混合样等部位中桃叶珊瑚苷和梓醇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桃叶珊瑚苷在栽培与野生化血丹植株内均有分布,含量均以根中最高,其在栽培与野生化血丹植株内的含量表现分别为根>叶>混合样>茎>花、根>混合样>茎>花>叶,栽培化血丹不同部位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均高于野生化血丹;梓醇在栽培化血丹的茎中未检出,在栽培与野生化血丹其他部位均有分布,其含量均以叶中最高,其在栽培与野生化血丹植株内的含量分别表现为叶>花>混合样>根、叶>混合样>茎>花>根,野生化血丹不同部位中梓醇的含量均高于栽培化血丹。桃叶珊瑚苷和梓醇在栽培和野生化血丹植株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栽培与野生同一部位间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为该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药用部位选择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实验参考。

  • 夏枯草PvGGPPS基因的克隆和诱导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夏枯草中GGPPS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本实验在夏枯草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逆转录 PCR 技术获得夏枯草中GGPPS基因的全长核苷酸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 qPCR 法分析PvGGPPS基因在不同外源性物质诱导下在夏枯草果穗中的表达量以及该基因在夏枯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PvGGPPS 基因开放阅读框1 092 bp,编码363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38 815.68 D,等电点为5.69。PvGGPPS蛋白具有异戊烯基焦磷酸合酶家族的特征结构域。系统进化树表明PvGGPPS蛋白与丹参、毛喉鞘蕊花GGPPS蛋白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qPCR分析表明,PvGGPPS基因在叶中表达量高于果穗及茎。对果穗施加7种外源性物质处理24 h后,GA3 处理组该基因表达量升高。PvGGPPS 基因在夏枯草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差异较大,且受外源物质诱导表达。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vGGPPS 基因对夏枯草萜类成分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及表达调控奠定基础。

  • 未来气候变化对四种木姜子地理分布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利用最大墒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3)软件对中国木姜子属四种资源植物在我国当代、未来(2061—2080)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对其适生区进行分析和划分。结果表明:山鸡椒(Litsea cubeba)适生区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区域,在未来时段2061—2080年两种(RCP2.6、RCP8.5)二氧化碳浓度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4.9%和0.5%;毛豹皮樟(Litsea coreana)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及北亚热带区域,分布相对偏北,其在未来2061—2080年两种二氧化碳浓度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分别增加5.6%和4.5%;华南木姜子(Litsea greenmaniana)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区域;毛叶木姜子(Litsea mollis)适生区广泛分布在亚热带区域。这两种树种在未来气候RCP2.6情景下适生面积减少1.0%和3.3%,在RCP8.5情景下减少5.6%和8.3%。上述结果说明木姜子属不同种由于生态习性差异对未来的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尽相同,对这些植物引种栽培须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

  • 2种藓在超低温胁迫与恢复生长状态下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一号冰川下不同基质两种藓类植物水中土生的金黄银藓(Anomobryum auratum)和岩面土生的刺叶墙藓(Tortula desertorum)在常温,超低温胁迫和经胁迫后的恢复状态的超微结构对比,探讨高寒冰缘区的藓类植物在超微水平的抗寒机制。用超声波仪超声清洗后,分成-80℃超低温胁迫,室温恢复培养以及常温三组,通过戊二醛、磷酸缓冲液、锇酸、乙醇、丙酮等试剂的处理制作超薄切片,染色后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分析。室温下藓类植物叶肉细胞结构完整、清晰。-80 ℃超低温胁迫处理后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为两种藓类植物叶肉细胞大多数未出现质壁分离,但会出现质壁结构模糊,细胞质收缩;细胞器遭到破坏甚至解体;淀粉粒、脂滴和液泡数量大大增加。在室温恢复过程中,线粒体数量增加,各个细胞器结构比超低温胁迫状态下完整性增加。根据该文的亚显微结构的分析推测这些变化是为了适应细胞迅速恢复生理功能,-80℃超低温胁迫没有完全使藓类植物丧失生理功能,还可以进行恢复。岩面土生刺叶蔷藓的叶细胞胞壁厚度1 100~1 300 nm大于水中土生金黄银藓的叶细胞胞壁厚度200~700 nm,刺叶墙藓叶细胞胞壁比金黄银藓更厚,分析推断刺叶墙藓细胞器的抗胁迫能力也更强。说明一号冰川的这两种藓类植物抗寒能力极强,它们独特的抗寒机制不仅与超微结构下植物淀粉粒、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有关,还与其生境有关。

  • 桂北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桉树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响应特征,采用时空互代法,选择广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1~5 a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在不同土层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在土层中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均随土层加深而趋于降低,且各土层间差异显著。(2)细菌、放线菌数量随季节的大小顺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真菌的变化规律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酶活性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活性较高,春、冬季活性较低。(3)细菌、真菌、脲酶、过氧化氢酶随林龄增大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放线菌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而蔗糖酶、酸性磷酸酶随林龄的增大趋于增大。(4)林地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与四种土壤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共同影响土壤的质量。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季节响应特征差异较大,总体在冬季最低,主要与气温、水分条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等影响有关。不同季节、土层、林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 19种常见中药材醇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筛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考察19种中药材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活性。将中药粗粉用80%乙醇浸泡提取, 提取液减压浓缩制备成浸膏, 通过琼脂打孔法测定提取物抑菌圈, 再通过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 MIC) 和最低杀菌浓度( MBC/MFC)。结果表明所筛选的19种中药材乙醇提取物对不同的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4种中药材乙醇提取物抗SA、EC、PA和CA的抑菌圈范围在8~27 mm之间, 其中地锦草、四块瓦、三颗针、马尾黄连和土大黄抗SA、EC的抑菌圈范围在10.3~26.6 mm之间;马尾黄连、孜然、地锦草、广西莪术、穿心莲、益母草、吴茱萸、土大黄、叶上花、土连翘、凤尾草和三颗针的醇提物对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均具有显著的抗微生物活性, 其MIC/MBC值在391~6 250 μg•mL-1之间;地锦草、三颗针抗MRSA的最低MIC值分别为391、781 μg•mL-1, 抗PA耐药菌的最低MIC值均为1562.5μg•mL-1;马尾黄连、孜然和三颗针的醇提物对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有中等抑制作用, 杀菌效果不明显。该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相关植物作为潜在抗菌化合物及其抗菌药物佐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23种中草药体外抗菌活性筛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研究了23种中草药的80%乙醇提取物对4种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抑菌圈直径,微量肉汤培养基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和最低杀菌浓度(MBC/MFC, minimum bactericidal/fungicidal concentration)。结果表明:滇龙胆草、金丝梅、溪黄草等16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MBC值在0.19~3.12 mg•ml-1之间,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头花蓼、淡竹叶、半枝莲等14种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MBC值在1.56~6.25 mg•ml-1之间,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除槐角外,其余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的MIC/MBC值均在3.12~12.5 mg•ml-1之间,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黄藤、藿香提取物的MIC/MFC值在0.78~6.25 mg•ml-1之间,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滇龙胆草、金丝梅、水杨梅、苦参、胡椒、赶黄草、荜菝、淡竹叶提取物的MIC/MFC值在6.25~12.5 mg•ml-1之间,也具有一定抑菌活性。因此,所选中草药的抑菌效果均较好,大部分均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其中,对白色念珠菌抑菌活性较强的藿香、黄藤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很强的金丝梅、水杨梅、仙鹤草、苦参、赶黄草、溪黄草这几种中草药可为进一步追踪其活性单体化合物和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模拟干旱胁迫下6个种源梓树种子萌发特性及地理变异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了发芽率、发芽势和胚根长度等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梓树6个种源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大小,初步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种源,以期为我国楸树嫁接繁育选出良种砧木,促进我国楸树良种繁育,为其规模化应用奠定物质基础。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水势的降低,6个种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表现出持续下降趋势;除河南洛阳种源的胚根、胚轴长度以及甘肃正宁种源的胚根长度外,其余种源胚根、胚轴长度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溶液水势为-1.0 MPa时,河南洛阳种源失活,其余种源各指标趋于一致。将各种源种子发芽特性与原产地地理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表明,种子活力指数与经、纬度呈显著正相关(0.903和0.871),经纬度较大的种源活力更强,抗旱性更佳;年均气温越高,种子发芽率和活力均降低;年降雨量与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呈中偏弱的负相关,但与胚根和胚轴的生长呈中等正相关。温度和降雨量对梓树种子的抗旱性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年均温和年降雨量越低,种子的发芽率越低。初步发现处于干旱和寒冷等相对恶劣环境下的梓树种源表现出以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种子胚生长活性的调节机制来适应不良环境。鉴于相关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运用聚类分析及隶属函数法对6个种源梓树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辽宁恒仁种源种子抗旱性最强,而河南洛阳种源种子抗旱性最弱。综上所述,梓树6个种源抗旱性差异明显,温度和降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子萌发的抗旱性。

  • First report of immature feathers in juvenile enantiornithine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Jehol avifauna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Molting—the process replacing one plumage with another—is a critically important biological function in Aves. This process annually replaces the feather coat, damaged by normal wear and tear, produces ontogenetic changes in feathering, and produces alternate breeding plumages associated with reproductive activity in adults. Immature, growing feathers are encased in a keratinous sheath, giving them a narrow, tubular, and featureless appearance. The complete loss of the sheath indicates the feather is mature. Despite the wealth of integumentary data published from the Jehol Biota, immature feathers have never been definitively reported, although they may potentially be preserved in a juvenile specimen of the non-avian oviraptorosaur theropod dinosaur Similicaudipteryx from the 120 Ma Jiufotang Formation. A developing feather has been reported in a 99 Ma enantiornithine neonate preserved in Burmese amber, in which three-dimensional preservation makes interpretations of integumentary structures more straightforward. Here we report on probable immature feathers in four juvenile enantiornithines (Aves: Ornithothoraces) from the Jehol Group. As observed in developing feathers in extant birds, the purported immature fossil feathers appear proximally narrow and featureless with barbs protruding only distally.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s, we suggest that similar-appearing feather structures preserved on the manus and tibiotarsus in the holotype of the enantiornithine 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 may alternatively be interpreted as immature feathers. The presence of immature feathers in combination with sexually dimorphic ornamental feathers in juvenile enantiornithines suggests the complex molting patterns of Neornithes, in which such ornaments only appear after several years (following several molts) when reproductive activity is achieved, are limited to a subset of crownward avians.

  • 利用苔藓植物监测分析贵州草海的重金属大气沉降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贵州草海是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对调节区域气候,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大气沉降重金属通量及污染特征,对于草海湿地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笔者利用苔藓植物对重金属的敏感性与耐受性,让其作为生物监测指示植物,运用苔袋法(MossBag)监测贵州草海高原湿地系统湖泊大气沉降重金属污染状况,测定其中Cu、Pb、Zn、Cd、Cr、As、Hg 7中重金属,为草海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个基础数据。用ICP-MS以及原子荧光检测了Cu、Pb、Zn、Cd、Cr、As、Hg 7种元素含量,计算沉降通量,利用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解析污染特征与来源,用地积累污染指数法对其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草海各元素大气沉降沉降通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Cu和Zn元素沉降通量远高于其他元素,达到21.43 μg·m-2·d-1和102.82 μg·m-2·d-1,占总沉降比重大。利用相关系分析表明,Cu与Zn,As与Cr,Cd与Pb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表明他们有相同来源,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不显著。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判断,7种重金属均属于严重污染,其中Cd尤为严重。根据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草海大气沉降重金属污染主要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是已经关闭的土法炼锌遗留影响。

  • 不同产地浙贝母生物碱含量及其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药效成分积累量与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采用UPLC-MS、q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产地11个样品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之和)含量和3个参与生物碱合成途径相关基因(HMGR、FPS和DXR)的表达量,同时运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分析成熟期鳞茎生物碱含量与各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浙贝母成熟期鳞茎总生物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0.2105% ~ 0.4612%。HMGR和FPS基因在盛花期组织表达、盛花期至成熟期鳞茎表达变化趋势同生物碱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DXR基因在成熟期鳞茎中表达量最高,盛花期组织表达、盛花期至成熟期鳞茎表达变化趋势同生物碱含量变化趋势大体不一致。HMGR、FPS基因表达量分别与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总生物碱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P<0.05或P<0.01),以FPS基因表达量与生物碱含量相关系数为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0.631,0.664,DXR基因与生物碱含量呈低度相关性。由此可以推断,生物碱的积累受MVA途径中HMGR、FPS基因协同调控或者修饰作用明显,受MEP途径中DXR基因调控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