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Direct detection of twenty amino acids and discrimination of pathological peptides with functionalized nanopore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23-09-25

    摘要:Single-molecule discrimination among amino acids is cruci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next-generation protein sequencing. Owing to the heterogeneous charge and subtle volume difference of underivatized amino acids, it remains a challenge for single-molecule techniques to recognize each of them. Here, we report the direct detection of twenty proteinogenic amino acids using a copper(II)-functionalized MspA nanopore. The binding sites for copper(II) ion are constructed by introducing histidine mutation (N91H) to M2MspA protein. With copper ion binding to histidine residues, amino acids can reversibly coordinate the copper-histidine complex, generating well-defined current signals. Using this strategy, all twenty amino acids can be detected. Assisted by a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we can identify 100% of signals with 70.2% accuracy or 60% of signals with 93.4% accuracy in the validation set. In successively addition experiment, each amino acid in a mixture of 10 amino acids can be identified precisely. Furthermore, we use carboxypeptidase A1 to partly release the C-terminal amino acids of peptides with different lengths (9, 10 and 22 residues). The hydrolysates of peptides can be identified and distinguished.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system for amino acids detection and peptide identification, shedding new li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ngle-molecule protein sequencing.
     

  • Reassessment of 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 1935 and attributing it to the Choerolophodontidae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 1935)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嵌齿象属 (Gomphotherium)的一个代表种。然而,由于其下颌联合部与下门齿的形态未知,这一归入 存疑。重新研究了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哈拉玛盖组的一件此前归为陕西嵌齿象相似种(Gomphotherium cf. G. shensiensis)的下颌。该下颌联合部伸长,呈深槽状, 下门齿缺失,因此确定可归入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进一步将间型三棱齿象 的正型标本与其相比较,两者颊齿的关键特征完全一致,包括:高度丘型化,m3伸长, 具有四脊,上下颊齿第二脊“人字型”(chevron)很弱,第二脊中附锥与前中心小尖不愈合, 釉质褶皱、齿谷中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弱或缺失。因此,间型三棱齿象事实上是一种豕棱齿 象类而非嵌齿象。综上所述,暂将其改定为间型“豕棱齿象” (“Choero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 1935))。同时,以上特征与北美的索普颌门齿象(Gnathabelodon thorpei)比较接 近。此外,在颌门齿象属和间型“豕棱齿象”中,颊齿第二脊呈“人字型”, 釉质褶皱、齿谷中 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强这些典型的豕棱齿象属(Choerolophodon)的特征较弱甚至缺失,但m3 齿脊数变多,这表明颌门齿象属可能起源于东亚的间型“豕棱齿象”。

  • MSPD-HPLC 法分析云南红豆杉中的10-DAB Ⅲ和紫杉醇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建立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chinensis)中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 Ⅲ) 和紫杉醇( Taxol) 的分析方法, 该文采用基质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MSPD-HPLC)对云南红豆杉中的10-DAB Ⅲ及Taxol 进行定量分析,考察包括硅胶、佛 罗里硅土、酸性氧化铝、中性氧化铝、碱性氧化铝、C18、C18-ME、C18-G1、C18-HC、Diol、 Xamide、Xion 共12 种样品预处理分散剂及各种分散剂的质量、洗脱剂的种类、洗脱剂的 浓度、洗脱剂体积对两种成分分析的影响,并对优化后的条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与超 声提取、热回流提取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证明其有效性。结果表明:(1)考察的12 种固相分散剂中,碱性氧化铝具有良好的目标化合物萃取检出量,且当碱性氧化铝与样品 的质量比为3∶1,6 mL 甲醇为洗脱剂洗脱时,10-DAB Ⅲ和Taxol 的萃取检出量较高。(2) 建立的红豆杉枝叶中10-DAB Ⅲ和Taxol 的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9 9), 10-DAB Ⅲ和Taxol 的检出限与定量限分别介于0.023 9~0.030 1 μg·mL-1 和0.142~0.178 μg·mL-1 之间;3 个水平标准物质浓度加入测定样品回收率的结果显示各目标分析物平均加 样回收率在93.6%~109.0%之间。(3)该方法与超声提取、热回流提取预处理分析结果的 比较证明,3 种方法对2 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的萃取检出量基本无差别,但MSPD 法溶剂消 耗少、操作简单,分析时间短,净化效率高,可应用于红豆杉原料的快速分析。该文以碱 性氧化铝为分散剂应用于云南红豆杉紫杉烷类化合物的萃取,建立了快速、高效的红豆杉 中10-DAB Ⅲ和紫杉醇的分析方法,为红豆杉中的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 广西植物名录补遗(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该文报道了17 个广西新记录物种——柔毛阴山荠[Yinshania henryi (Oliv.) Y. H. Zhang]、臭荠(Lepidium didymum L.)、小酸模(Rumexa cetosella L.)、浙江凤仙花(Impatiens chekiangensis Y. L. Chen)、贵州海 桐(Pittosporum kweichowense Gowda)、越南圆叶梭罗树(Reevesia orbicularis Tardieu)、冬青叶鼠刺(Itea ilicifolia Oliv.)、窄叶枇杷(Eriobotrya henryi Nakai)、瘤枝密花树[Myrsine verruculosa (C. Chen) Pipoly & C. Chen]、毛腺萼木(Mycetia hirta Hutch.)、二萼丰花草[Spermacoce exilis (L. O. Williams) C. D. Adams]、滇 苦菜(Picris divaricata Vaniot)、纤细通泉草(Mazus gracilis Hemsl. ex Forbes et Hemsl.)、皱叶荚蒾(Viburnum rhytidophyllum Hemsl.)、单花莸[Schnabelia nepetifolia (Benth.) P. D. Cantino]、蕨叶南川鼠尾草(Salvia nanchuanensis var. pteridifolia Sun)、四棱菝葜(Smilax elegantissima Gagnep.)。这些新记录种对广西植物 区系地理学研究、植物资源利用以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臭荠、二萼丰花草为外来物种, 文中对其入侵性进行了评估;柔毛阴山荠、臭荠、小酸模、滇苦菜、纤细通泉草、单花莸、蕨叶南川鼠尾 草、皱叶荚蒾、冬青叶鼠刺等是广西药用植物新记录,文中对其药用功效进行了简要概述。文中还提供了 新记录物种的引证标本、地理分布和彩色照片。

  • 白及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抑制效应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了鉴定白及块茎腐烂病的病原菌以及筛选抑制病原菌的中药材提取物,该文利用 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 观察了7 种中药材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从感病叶片、叶鞘及块茎 共分离得到14 株真菌和4 株细菌,病原菌室内和室外回接表明菌株GF-1 致病症状与田间 一致,致病率均达到100%。(2)经形态学鉴定,菌株GF-1 为附球菌属(Epicoccum)病 原菌,菌落白色绒絮状,圆型;菌丝匍匐向外、向上生长,气生,无色,有隔膜,有分 枝,具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3)菌株GF-1 的ITS 序列(全长522 bp)与Genbank 中 已登录的甘蔗的高粱附球菌(E. sorghinum,MN493119.1)序列一致性最高,达99.62%, 与已报道的白及叶斑病致病菌高粱附球菌( E. sorghinum, MF948994.1 ) 的一致性为 98.88%。(4)培养基中含有0.1~0.2 g·mL-1 的青钱柳等7 种中药材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 GF-1 菌落的生长;当培养基中含有0.05 g·mL-1 的提取物时,肉桂和丁香提取物仍能完全抑 制菌落的生长。综上分析认为,引起白及根腐病的致病菌为附球菌属高粱附球菌E. sorghinum,培养基中含有0.1~0.2 g·mL-1 的青钱柳等7 种中药材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致病 菌的生长。

  • 虎耳草属的资源分类及育种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虎耳草属(Saxifraga L.)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全球约有440~500 种。其分类一直受到植物学家的 关注。该属具有重要的观赏和药用价值,欧洲多国非常重视其观赏资源的开发利用。虎耳草属的品种培育 距今已有150 多年的历史,到2022 年底国际虎耳草协会(The Saxifrage Society)网站收录了1 692 个品种, 但只有1 个品种来自中国。可见,我国虽然是虎耳草属的多样性中心之一,但对其观赏资源的开发利用远 远落后于欧美甚至日本。该文从虎耳草属的种质资源、分类概况、育种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并简要介绍 该属资源的利用现状,为今后我国虎耳草属的分类、育种及应用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虎耳草种质资 源丰富,但属下系统演化关系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整合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2) 该属品种主要通过杂交育种和变异筛选的方式育成,英国、捷克、德国、荷兰为培育品种最多的国家;(3) 我国对该属的品种选育工作起步晚,育成品种少且育种方式单一。

  • 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喀斯特地区森林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全球森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探 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常绿落叶阔 叶林2 hm2 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2、2017 年3 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 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i)、混交度(Mi)与大小比数(Ui)对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动态变化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1)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结果表明2007—2017 年林分随着林龄增大逐 渐向轻微团状分布状态演变;混交度处于强度混交水平,呈向极强度混交方向演变的趋势; 从大小比数来看,林分呈中庸状态,随林分增长表现为向亚优势的方向转变。(2)不同径级 林木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径级为1~15 cm 的树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随林分生长逐 渐增大;随径级增大,大小比数取值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混交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3) 主要优势树种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 十年间5 个优势树种组均呈现轻微团聚分布; 大小比数呈现亚优势偏向于中庸分布状态,混交水平处于强度混交水平,逐渐向极强度混交 方向演变。研究认为目前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林分呈现轻微团聚分布,混交程度较强, 林分偏向于亚优势分布状态,群落较稳定,林分更新状况良好,正向顶极群落方向逐渐演替。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结构动态变化的分析对于预测森林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具有重 要参考借鉴意义。

  • 锦绣杜鹃花药发育及散粉孔形成的形态与解剖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被子植物中部分类群的花药开裂方式为孔裂,人们对此类花药的发育与散粉孔的形成 及散粉机制了解甚少。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的花药普遍为顶孔开裂,该研究通过对锦 绣杜鹃(Rhododendron × pulchrum Sweet)进行解剖观察和石蜡切片,探究其花药的发育和散 粉孔的形成及散粉机制。结果表明:(1)锦绣杜鹃花药顶端成孔区与花药主体具有不同的 组织构成,成孔区由薄壁组织构成,起源于雄蕊原基顶端的分生组织,花粉成熟时薄壁细胞 分解成为散粉孔;花药的主体由孢原细胞发育而来,孢原细胞经多次分裂分化成为具多层花 药壁的花粉囊。(2)锦绣杜鹃的花药壁在小孢子母细胞至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发育完全,有 6~7 层细胞,包括1 层表皮、2~3 层药室内壁、1~2 层中层和1 层绒毡层,中层在小孢子四 分体形成后即分解,绒毡层在花粉完全成熟前分解消失,花药壁在花粉成熟时还有表皮和 2~3 层药室内壁。(3)与纵裂型花药不同,锦绣杜鹃的药室内壁在花粉成熟时不发生纤维 化,而是积累多糖而增厚,具有韧性和弹性。(4)锦绣杜鹃花粉发育过程中小孢子母细胞 产生的四个小孢子不分离,成熟花粉为四合花粉,花粉间具有粘丝。推测锦绣杜鹃具多层药 室内壁且加厚可使花粉囊空间缩小,从而将上部花粉“挤出”散粉孔,而花粉间的粘丝使昆 虫传粉时可将花粉成团带出,其药室内壁多层且积累多糖是与顶孔开裂相适应的特征。

  •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解析半枫荷系统位置和进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了明确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半枫荷与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叶绿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该研究利用22 个物种的24 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 构建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分析半枫荷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并通过不同模型检测半枫荷与近缘类群的叶绿体编码基因的变异位点与选择压力 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枫荷叶绿体基因组具有133 个基因,包括蛋白质编码基因88 个(其中11 个具有内含子),tRNA 基因37 个,rRNA 基因8 个。(2)半枫荷及其近缘属蕈树属、枫香树属8 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在序列长度、基因数量及组成、GC 含量等方面相对保守,反向重复区与小单拷贝 区边界高度保守。小单拷贝区和大单拷贝区的变异程度较高,而反向重复区的变异程度较低。(3)半枫荷与蕈树属、枫香树属物种聚成蕈树科分支,并 可划分为三个亚分支,且亚分支间或物种间可能存在杂交或不完全谱系分选。(4)适应性进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模型下,蕈树科分支的物种在ndhA 等叶绿 体基因受选择约束(纯化选择),位点模型也检测到10 个基因的28 个位点p 大于0.99,这些编码基因变异可能与蕈树科植物适应性分化有关。该研究支 持半枫荷隶属于蕈树科,蕈树科内物种的叶绿体基因可能存在适应性进化,这为同名异物类药材的资源保护和民族药的创新研发提供参考资料。

  • Reappraisal of Bothriolepis sinensis Chi, 1940 from the Tiaomachien Formation, Hunan,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9-05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计荣森先生于1940年基于湖南长沙附近中泥盆统跳马涧组采集到的一些以前中背片 为代表的胴甲鱼类标本命名了中华沟鳞鱼(Bothriolepis sinensis), 这是在中国正式命名的第 一种古生代脊椎动物。虽然卢立伍于1988年对后续出产于模式种产地的其他中华沟鳞鱼材 料进行了补充描述,但研究者对中华沟鳞鱼的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仍缺乏全面认识。在 此基于计荣森先生所采集的样本及一些收藏于中国地质博物馆未正式发表的化石,对中华 沟鳞鱼进行了再研究,补充了其头部与躯甲的部分特征。与其他沟鳞鱼类相比,中华沟鳞 鱼拥有以下一系列特征:较大的听上加厚区、颅顶甲长宽比1.4–1.6、较宽的眶窗(宽于颅顶 甲的1/3)以及扇形的眶前凹等。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B. askinae并非位于沟鳞鱼支系的 最原始位置;中华沟鳞鱼与广东沟鳞鱼因同样拥有纤细的附肢近端(长宽比大于7)而形成了 一个稳定的单系。本研究中绝大部分的中国种类均位于同一支系上,该支系的共有衍征为 其胸鳍感觉管从第一腹中片延伸至第二腹中片。此外,基于“深骨”平台数据的古生物地理 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沟鳞鱼类最早于艾菲尔期出现在华南与东冈瓦纳,并迅速地辐射并 扩散至全球,最终于法门期在瑞亚克洋两岸表现出了高度的物种多样性。

  • 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北缘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鄯善库木塔格沙漠是一个与城市相连的沙漠,蕴含着丰富独特的微生物菌株资源。为了探究鄯善库木塔格沙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采集了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北缘4个样点的表层(0~5 cm)和深层(45~50 cm)的沙土样本,并测定了其含水量(WC)、pH、总碳(TC)、总氮(TN)、总有机碳(TOC)和电导率(EC);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采样点、不同深度沙土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环境因子和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北缘沙土样本呈碱性;门水平上的优势菌是放线菌(Actin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和变形菌(Proteobacteria),属水平上的优势菌是unclassified_f__Micrococcaceae、Bacillus、Sphingomonas、Escherichia-Shigella。PCoA分析表明,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北缘不同样点之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层和深层样本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RDA分析表明,WC、TC、TN和pH显著影响表层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P<0.05),TOC含量显著影响深层样本的细菌群落结构(P<0.05)。本研究为后期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及相似生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提供了理论依据。

  • 天山南坡山前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拜城县为例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为探明天山南坡拜城县山前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对地形与土壤因子的响应,本研究选取了拜城山前荒漠草地典型区域进行调查,采用优势度法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法,研究山地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与地形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调查样点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东坡调查样点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大于草本,西坡和北坡调查样点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大于灌木;(2)典范对应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坡向(SA)>坡度(SG)>坡位(SP),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大小为:3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SMC-2)>土壤总孔隙度(STP)>0~30 cm土层土壤水分(SMC-1)。地形和土壤因子对不同植物群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筛选作用,3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和坡向是影响天山南坡拜城县山前荒漠草地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子。

  • 人类活动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碳储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基于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模拟并分析了不同时期该流域碳储量空间分布,并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200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明显改变,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分别增加2619.35 km2和186.68 km2;草地和水域分别增加4725.13 km2和33.47 km2;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2328.88 km2和5237.76 km2。(2)研究期间,流域内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且呈现带状分布,高值区分布在高海拔地区,低值区分布在低海拔地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流域内碳储量总量分别为641.60 Tg、645.78 Tg、646.83 Tg、650.28 Tg和665.91 Tg,其年增长率为0.95%,呈现上升趋势。(3)流域内碳储量减少或增加的区域呈现点状分布,2000—2020年碳储量的增加量大于减少量,因此,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固碳能力呈上升趋势。

  • 黄土丘陵区天然杜松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以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天然杜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生命表、生存函数、动态量化分析以及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天然杜松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幼苗个体数量居多,中树其次,成树较少,结合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pi>0,该种群则为增长型;存活曲线经曲线模型验证趋于Deevey-Ⅱ型,表明个龄级死亡率稳定;考虑外界干扰时动态指数趋于0,种群在干扰条件下增长不明显;生存函数分析种群表现为前期生存强中期稳定后期逐渐衰退的趋势;未来2~8各个龄级时间后,幼苗减少,中树和成树均增加;幼苗阶段对种群的更新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建议对幼苗实施科学的保护措施,促进种群的更新。对杜松种群内在机制的研究,丰富了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为杜松种群经营管理提供了参考,为黄土丘陵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黄土丘陵区天然杜松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以内蒙古黄土丘陵区天然杜松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生命表、生存函数、动态量化分析以及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天然杜松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幼苗个体数量居多,中树其次,成树较少,结合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指数Vpi>0,该种群则为增长型;存活曲线经曲线模型验证趋于Deevey-Ⅱ型,表明个龄级死亡率稳定;考虑外界干扰时动态指数趋于0,种群在干扰条件下增长不明显;生存函数分析种群表现为前期生存强中期稳定后期逐渐衰退的趋势;未来2~8各个龄级时间后,幼苗减少,中树和成树均增加;幼苗阶段对种群的更新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建议对幼苗实施科学的保护措施,促进种群的更新。对杜松种群内在机制的研究,丰富了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为杜松种群经营管理提供了参考,为黄土丘陵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双龙沟矸石治理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矸石治理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及物种多样性,本文运用时空替代法,选择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双龙沟矸石治理不同年限(2 a、5 a、10 a )和未治理的矸石作为对照(CK)样地,通过对植被调查,分析研究了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并揭示其随着矸石治理年限的增加呈现出的变化规律,为祁连山东段双龙沟及其相似地区矸石治理、生态系统修复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研究表明:(1)双龙沟矸石治理过程中,4个样地共出现24科40属55种植物,其中有15科是单科、单属及单种,菊科、禾本科、蔷薇科植物种数达到28种,占总科数的12.5%,总物种数达到50.91%。物种构成表现为:多数种属于少数科,大部分植物种为单科、单属。(2)随着矸石治理年限的增加,群落优势种由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转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及灌木植物,植物种由对照(CK)的11种,增加到矸石治理5 a时28种,再降到矸石治理10 a的18种,最后垂穗披碱草、早熟禾及沙棘成为该样地的优势种,这三种植物重要值的总和达到48.107。(3)随着矸石治理年限增加,物种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从CK到矸石治理5 a时逐渐增加,分别达到最大值28、3.506及2.877;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不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现出“上升-下降-再上升”变化趋势,矸石治理10 a时达到最大值0.359;(4)矸石治理年限对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影响较大,株高从CK、2 a到10 a显著增高(P<0.05),盖度从CK到治理5 a、10 a显著增大(P<0.05),植物株数从CK到治理10 a显著增大(P<0.05)。综上所述,祁连山东段双龙沟矸石治理过程中,在人工干预下,矸石治理年限对植被演替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植物群落逐渐变得单一、稳定。

  • 双龙沟矸石治理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为了探讨矸石治理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及物种多样性,本文运用时空替代法,选择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双龙沟矸石治理不同年限(2 a、5 a、10 a )和未治理的矸石作为对照(CK)样地,通过对植被调查,分析研究了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并揭示其随着矸石治理年限的增加呈现出的变化规律,为祁连山东段双龙沟及其相似地区矸石治理、生态系统修复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研究表明:(1)双龙沟矸石治理过程中,4个样地共出现24科40属55种植物,其中有15科是单科、单属及单种,菊科、禾本科、蔷薇科植物种数达到28种,占总科数的12.5%,总物种数达到50.91%。物种构成表现为:多数种属于少数科,大部分植物种为单科、单属。(2)随着矸石治理年限的增加,群落优势种由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转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及灌木植物,植物种由对照(CK)的11种,增加到矸石治理5 a时28种,再降到矸石治理10 a的18种,最后垂穗披碱草、早熟禾及沙棘成为该样地的优势种,这三种植物重要值的总和达到48.107。(3)随着矸石治理年限增加,物种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从CK到矸石治理5 a时逐渐增加,分别达到最大值28、3.506及2.877;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下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不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现出“上升-下降-再上升”变化趋势,矸石治理10 a时达到最大值0.359;(4)矸石治理年限对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影响较大,株高从CK、2 a到10 a显著增高(P<0.05),盖度从CK到治理5 a、10 a显著增大(P<0.05),植物株数从CK到治理10 a显著增大(P<0.05)。综上所述,祁连山东段双龙沟矸石治理过程中,在人工干预下,矸石治理年限对植被演替及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植物群落逐渐变得单一、稳定。

  • 新疆薄罗藓科植物新记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通过对新疆西天山昭苏县苔藓植物进行调查鉴定,报道了新疆分布的薄罗藓科(Leskeaceae)1个新记录属——拟柳叶藓属(Orthoamblystegium Dixon & Sakurai)和2个新记录种——拟柳叶藓[Orthoamblystegium spurio-sub⁃tile (Broth. & Paris) Kanda & Nog.]和粗肋薄罗藓[Leskea scabrinervis Broth. & Paris]。本文对2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境及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记录,并提供了显微形态解剖图。

  • 新疆苋属新记录植物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通过对北疆、东疆杂草的野外实地调查,利用《中国植物志》等相关资料和形态分类学研究方法,本团队在阿勒泰、伊犁、昌吉、塔城和哈密等地区发现苋属Amaranthus 外来杂草新记录植物4种。本研究发现,新疆苋属Am⁃aranthus 3个新记录种和1个新记录变种,即绿穗苋Amaranthus hybridus L.、鲍氏苋A. powellii S. Watson、皱果苋A.viridis L.和短苞反枝苋A. retroflexus L. var. delilei (Richter & Loret) Thell.。绿穗苋在伊犁新源县、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均有小居群分布;皱果苋在乌苏车排子垦区、吐鲁番市高昌区、哈密市伊州区等地有多个居群分布;鲍氏苋仅在哈密市巴里坤县有分布;短苞反枝苋仅在石河子市有少量分布。这些新记录植物的发现对新疆苋科苋属植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新记录种的地理分布研究、入侵杂草的扩散与有效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新资料。

  • 新疆苋属新记录植物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通过对北疆、东疆杂草的野外实地调查,利用《中国植物志》等相关资料和形态分类学研究方法,本团队在阿勒泰、伊犁、昌吉、塔城和哈密等地区发现苋属Amaranthus 外来杂草新记录植物4种。本研究发现,新疆苋属Am⁃aranthus 3个新记录种和1个新记录变种,即绿穗苋Amaranthus hybridus L.、鲍氏苋A. powellii S. Watson、皱果苋A.viridis L.和短苞反枝苋A. retroflexus L. var. delilei (Richter & Loret) Thell.。绿穗苋在伊犁新源县、乌鲁木齐市、哈密市均有小居群分布;皱果苋在乌苏车排子垦区、吐鲁番市高昌区、哈密市伊州区等地有多个居群分布;鲍氏苋仅在哈密市巴里坤县有分布;短苞反枝苋仅在石河子市有少量分布。这些新记录植物的发现对新疆苋科苋属植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该新记录种的地理分布研究、入侵杂草的扩散与有效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