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喀斯特地区森林的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是全球森林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为探 究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空间结构动态,研究以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喀斯特常绿落叶阔 叶林2 hm2 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以2007、2012、2017 年3 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 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i)、混交度(Mi)与大小比数(Ui)对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动态变化进行分 析。结果表明:(1)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结果表明2007—2017 年林分随着林龄增大逐 渐向轻微团状分布状态演变;混交度处于强度混交水平,呈向极强度混交方向演变的趋势; 从大小比数来看,林分呈中庸状态,随林分增长表现为向亚优势的方向转变。(2)不同径级 林木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径级为1~15 cm 的树木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随林分生长逐 渐增大;随径级增大,大小比数取值呈现逐渐降低趋势,混交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3) 主要优势树种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 十年间5 个优势树种组均呈现轻微团聚分布; 大小比数呈现亚优势偏向于中庸分布状态,混交水平处于强度混交水平,逐渐向极强度混交 方向演变。研究认为目前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林分呈现轻微团聚分布,混交程度较强, 林分偏向于亚优势分布状态,群落较稳定,林分更新状况良好,正向顶极群落方向逐渐演替。 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结构动态变化的分析对于预测森林未来发展的变化趋势具有重 要参考借鉴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十万大山是广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其主要植被类型是山地常绿阔叶林,为了 解区域内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现状及优势种群结构的发展现状,该文以十万大山山地常绿 阔叶林 1 hm2 固定监测样地中胸径≥1 cm 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物种组成、径级结 构、树高结构和用 g(r)函数分析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群落中胸径≥1 cm 的木本植物共计 7 517 株,隶属 52 科 108 属 153 种;群落的优势种有云南桤叶树(Clethra delavayi)、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毛折柄茶(Hartia villos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黄 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鼠刺(Itea chinensis)、腺叶山矾 (Symplocos adenophylla)、假杨桐(Eurya subintegra)、毛冬青(Ilex pubescens),但优势种的优 势地位不明显。(2)群落整体平均胸径 5.51 cm,径级、树高分布呈近似倒“J”型;优势种的 径级分布多呈倒“J”型或“L”型,群落有较强的更新能力。(3)群落优势种稳定共存;优 势种在样地中呈聚集分布,但优势种间聚集分布的位置有差异。总体上,群落目前更新状态 良好,群落中已有顶极群落优势种的存在,但群落具有一定的次生性特征,还未到达稳定的 顶极群落状态,优势种间能稳定共存,有向稳定顶极群落演替的潜力,应继续加强管护,促 进十万大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更新与生存。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叶片穿透力强度是反映叶片机械抗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最终结果受到针直径与校准 方法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穿刺针直径及校准方法对叶片穿透力测定的影响,该文对比研究了 广西大学校园中30 种具平行脉单子叶植物与具网状脉双子叶植物的叶片穿透力在不同直径 穿刺针测定与校准条件下的差异及该差异与功能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利用穿刺 针周长、横截面积及叶片厚度等进行校准,不同校准方式下不同直径穿刺针测定的叶片穿透 力不同。(2)不同校准方式下,利用3 种直径穿刺针测到的穿透力之间差异不同,其中, 在只利用穿刺针周长和利用针周长与叶片厚度校准后,不同粗细穿刺针之间的叶片穿透力无 显著差异;在只利用叶片厚度校准时,穿刺针越粗,穿透力越大;在只利用穿刺针面积和利 用针面积与叶片厚度校准后,穿刺针越粗,穿透力越小。单子叶植物3 种不同直径穿刺针的 穿透力均大于相同粗细穿刺针下双子叶植物的穿透力。(3)不同校准方式下3 种直径穿透 力之间的差异与叶片性状的相关性有所不同,叶脉类型、叶片密度、比叶重、角质层厚度和 叶脉密度可能是3 种直径穿透力之间差异产生的结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利用不同直径穿 刺针测定及不同校准方式下对不同叶脉类型植物的叶片穿透力具有不同影响,叶片穿透力测 定过程中需对穿刺针直径及校准方法进行合理地选择和统一,建议测定叶片穿透力时,这3 种针中,直径为0.5 mm 的穿刺针应用于叶脉密度较大、比叶重较小的叶片测定,但不适用 于较为坚硬的叶片,直径为2 mm 的穿刺针不适用叶脉密度较大、比叶重较小的叶片,选择 直径为1 mm 的穿刺针并利用其周长进行校准较为合理。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营造乡土树种人工林和桉树人工林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经营的常见模式,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 功能对乡土树种和桉树人工林的响应特征与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南亚热带4个乡土树种人工林(马尾 松(Pinus massonian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外来树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 grand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各林分土壤(0~20 cm)18S rRNA高通量测序数据,利用FUNGuild数据库,比较分析乡土树种与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 多样性和功能类群的差异特性及其影响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5个研究林分土壤真菌优势 门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但不同乡土树种林分与尾巨桉林的土壤真菌优势目存在差异。(2)尾巨桉 林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其群落组成结构也与乡土树种人工林差异显著(P<0.05)。 (3)4个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的腐生营养型相对丰度高于尾巨桉林,且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土壤丛枝菌根 真菌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尾巨桉林,尾巨桉林土壤共生营养型以及外生菌根真菌和木材腐生菌的相对丰度明 显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4)pH是导致尾巨桉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差异 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综上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将尾巨桉林改建成火力楠林或米老排林可提高土壤养分 水平,提升土壤生态功能。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对铝胁迫下桉树幼苗耐铝性的影响。以 4 种 3 月生桉树幼苗(巨桉、 尾叶桉、圆角桉、尾巨桉)为研究对象,将硝普钠(SNP)作为外源 NO 供体,采用水培法,研究 不同浓度 NO(0、50、100、200、400、800 μmol·L-1)对 120 mg·L-1 铝胁迫条件下桉树幼苗的 ROS、 抗氧化酶活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并比较 4 种桉树在 NO 处理下的耐铝 性差异。结果表明:(1)在铝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外源 NO (50 μmol·L-1≤NO≤200 μmol·L-1),可促 进四种桉树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APX)活性,清除体内的 ROS 和降低 MDA 的积累,提高抗铝性,但在高浓度的 NO(≥800μmol·L-1) 处理下桉树幼苗的抗氧化 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表现出胁迫反应。(2)一氧化氮对于敏感型桉树的耐铝性有较强 的提升作用,对耐受型桉树的耐铝性提升不明显,最终在 NO 的作用下四种桉树的抗铝性趋于一致。(3) SOD、MDA、CAT、O2-、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这些指标可作为评判桉树耐铝性强弱的关键指标。该研 究为桉树耐铝种质资源的选择提供科学参考,为深入了解 NO 调控桉树种间耐铝性差异的机制奠定了基 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1-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三七是我国名贵药材,连作障碍发生严重,土壤中自毒物质的积累是三七连作障碍发生的 原因之一。生物降解土壤中的自毒物质是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因此筛选自毒物质降解菌,可 为连作土壤修复提供生物资源。基于此,该研究采用富集和驯化策略从连作三七根际土壤中分离、 筛选三七皂苷类自毒物质降解细菌,并结合 16S rRNA 基因测序对高活性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同时 对筛选得到的高活性菌株 SC3 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成功从三七根际土壤中分离出 8 株潜在自毒物质降解细菌,初筛评价结果显示SC3 菌株对三七总皂苷的降解率最高,达到87.42%; ( 2 ) 通过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编号 SC3 的高活性菌株被鉴定为寡养单胞菌属 (Stenotrophomonas)细菌;(3)相同培养条件下,菌株 SC3 对单体皂苷 Rb1 的降解效果强于对 Rg1 的降解。(4)液体培养条件下,底物浓度、接种量和培养温度均会显著影响 SC3 菌株对单体 皂苷 Rb1 的降解效果。该研究表明采用富集驯化策略可有效筛选自毒物质降解细菌,SC3 菌株具有 消除连作土壤中皂苷类自毒物质的潜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评价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固氮树种马占相思 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该文以 17 年生的巨尾桉纯林(PP) 与巨尾桉/马占相思(固氮树种)混交林(MP)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分别测定 0~10 cm 和 10~20 cm 土层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 分形维数(D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WSA)、团聚体破坏率(PAD)和团聚体稳定性指 数(ASI)等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1)与 PP 相比,MP 的土壤理化性质有不同程度的提 升,其中以土壤 pH、有机碳(SOC)及全氮(TN)最为显著。(2)MP 的土壤团聚体粒径 分布优于 PP,差异主要体现在>2 mm 和<0.25 mm 粒径中,均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 相较于 PP,MP 的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仅在 0~10 cm 土层显著提高,但其团聚体水稳定性 在 0~10 cm 和 10~20 cm 土层均显著提高。(3)Mantel 分析表明团聚体稳定性与 TN 相关性 最强;RDA 分析进一步表明 TN 是驱动其团聚体稳定性变异的最关键因子。综上所述,固氮 树种马占相思对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南亚热 带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养分管理及可持续经营等方面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筛选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苗木培育过程中适宜的光环境,以一年生山 白兰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12 h·d-1 和16 h·d-1 2 个光周期,配合使用红蓝复合光(8R1B、 6R1B)、红蓝紫绿复合光(8R1B1P1G、6R1B1P1G)4 种光质和白光(W)对照,采用双 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及隶属函数法,探讨了山白兰苗木生长、光合色素、内源激素含量对 不同光质和光周期处理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光质、光周期及其交互作用对山白兰 苗高增长量、叶面积、叶绿素a、玉米素(ZR)、脱落酸(ABA)含量、内源激素比例(IAA/ABA、 (IAA+GA3+ZR)/ABA)等有显著影响(P<0.05)。(2)16 h·d-1 光周期有利于苗高增长 量、叶面积、苗木质量指数、生物量、叶绿素a、生长素(IAA)、ZR 含量、内源激素比例 的提高。(3)光周期为16 h·d-1 时,8R1B 处理下的苗高增长量、叶面积和苗木质量指数最 大,分别为21.84 cm、158.39 cm2 和2.43;8R1B 处理下的叶绿素a/b 比例、ZR 含量高于6R1B 处理,8R1B1P1G 处理下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IAA、赤霉素(GA3)含量、叶绿素a/b、 内源激素比例较6R1B1P1G 处理大。综上所述,较高比例红光的红蓝复合光质、适当延长 光周期有利于提高山白兰苗木质量,而紫绿光的添加未对其生长有促进效果,16 h·d-1×8R1B 处理是最适宜山白兰苗木生长的光照条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0-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花粉类受体蛋白激酶(pollen receptor like kinase,PRK)是一类富 LRR 结构域的类 受体蛋白激酶,不仅在花粉发育和植物受精中发挥作用,也在胁迫响应中发挥作用。基于 对前期花生根尖铝胁迫转录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在转录水平响应铝胁迫的花粉类受 体蛋白激酶基因 AhPRK4,为探究 AhPRK4 在花生铝胁迫中的功能,该文进一步分析了铝 胁迫处理下 AhPRK4 在花生耐铝品种‘99-1507’和铝敏感品种‘中花 2 号’(‘ZH2’)根尖中的 转录变化,通过序列分析、进化树构建等分析了 AhPRK4 的蛋白结构特点和亲缘关系,克 隆了 AhPRK4 的胞内域序列(AhPRK4-CD),并通过原核表达和体外磷酸化体系分析了 AhPRK4-CD 的自磷酸化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铝处理时间及不同铝浓度处理后, AhPRK4 的转录水平上调,显著响应铝处理,是铝诱导基因;(2)AhPRK4 含有 673 个氨 基酸,属于 LRR-III 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具跨膜域和信号肽,且预测具有磷酸化活性位点; (3)体外诱导表达出约 71 kD 的可溶性蛋白(GST-AhPRK4-CD),经凝胶亲和层析纯化, 得到基于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验证正确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可发生磷酸化修饰, 但无明显的自磷酸化现象。综上认为,AhPRK4 是一个铝胁迫应答基因,参与花生铝胁迫 早期应答机制,且能发生磷酸化修饰。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9-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了解粉垄“145”模式在新植蔗上的应用效果,解析其生理生态基础,该研究以桂 柳05136 为材料,设置常规耕作(CK)和粉垄“145”模式(FL145)两个处理,通过大田 试验研究粉垄“145”模式对土壤性质以及新植蔗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与CK 相比,FL145 的0~20 cm、20~40 cm 根区,土壤 容重显著降低1.25%~5.98%,土壤孔隙度显著提高1.08%~4.77%,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 1.78%~8.23%。(2)FL145 促进新植蔗根系生长,出苗效果和农艺性状表现良好,株高显著 增加2.20%~7.86%。(3)FL145 的新植蔗单株叶面积显著增大15.88%,叶绿素含量、净光 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 浓度分别显著提高1.41%、6.84%、18.67%、10.06%,光合能 力增强,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9.26%。(4)收获时,FL145 的新植蔗有效茎数、茎长、 茎径显著增加,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显著提高5.07%和5.11%,蔗汁蔗糖分、锤度分别 显著提高1.61%、1.50%,还原糖分显著下降12.50%。(5)FL145 新植蔗生产总成本比CK 的降低378 元·hm-2,总产值增加1 934.4 元·hm-2,利润增加2 312.4 元·hm-2。因此,粉垄“145” 模式通过“一亩只耕三分地”和减少化学除草环节的投入来实现降本增效;同时创造了良好 的土壤条件,使新植蔗根系发达,进而增强光合能力,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干物质 和糖分的积累,是新植蔗提质增产的原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全缘叶紫珠(Callicarpa integerrima)具有祛风散结和治风湿瘰疬的功效,但目前对其化学成分的报道较少。为研究全缘叶紫珠根、茎的化学成分,该实验利用硅胶柱层析色谱、Sephadex LH-20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色谱、ODS 反相硅胶柱层析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对全缘叶紫珠根和茎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然后运用NMR 和ESI-MS 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全缘叶紫珠根和茎的95%乙醇提取物中共鉴定了15 个化合物:豆甾烷-4-烯-3-酮(1)、(24R)-5α-豆甾烷-3,6-二酮(2)、2'-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尔酮(3)、α-香树脂醇(4)、β-谷甾醇(5)、熊果酸(6)、对羟基间甲氧基苯甲酸(7)、4-羟基吡啶(8)、对羟基苯甲酸(9)、连翘酯苷B (10)、nepetifosides D (11)、异毛蕊花苷(12)、毛蕊花苷(13)、pedicularioside M (14)、β-甲氧基连翘酯苷B (15)。除化合物4-6、12,13 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全缘叶紫珠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3、8、11 和14 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探究葛根品种间异黄酮类物质代谢关键酶基因 PtCHI 分子机制差异,以初步揭示 其品种间异黄酮物质含量差异原因。该研究分别以野葛品种和粉葛品种“桂葛 1 号”为材料, 经乙醇提取并通过高效液相对野葛和粉葛中葛根素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基于已报道的 野葛 CHI 基因,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分离粉葛中 PtCHI 基因,并在体外进行蛋白表达,同时 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中研究 PtCHI 基因的定位。结果表明:(1)野葛中的葛根素含量显著高 于粉葛,且野葛的总黄酮含量也高于粉葛但不达显著水平;(2)成功分离粉葛 PtCHI 基因, 长度为 742 bp 且包含 672 bp 完整的 ORF 框,编码 223 个氨基酸,与野葛的 CHI 基因具有 99%的同源性;(3)CHI 基因在粉葛中的表达量为茎>根>叶子,野葛中则为根>茎>叶子; 此外除了叶子,野葛中的CHI 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粉葛;(4)预测为稳定的亲水性蛋 白且大小为 27.8 kD,二、三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具有 25 个磷酸化位点,与野葛、大豆和 乌拉尔甘草的亲缘关系较近,和 F3H2、F3H、4CL4、DFR2 及 CHS 发生互作的可能性较大; (5)在体外成功诱导并分离到 27.8 kD 的 PtCHI 单一蛋白;(6)通过拟南芥原生质体进一 步揭示 PtCHI 主要定位在叶绿体。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粉葛和野葛中的黄酮类物质含量差 异的问题,以及 PtCHI 的功能验证和异黄酮代谢途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探讨土壤石砾含量对珍稀濒危植物掌叶木幼苗生长和根系的影响,该研究以1 个月 生掌叶木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5 种不同土壤石砾含量(0%(CK),20%,40%,60%和 80%)盆栽试验,筛选最适宜掌叶木幼苗生长的土壤石砾含量。结果表明:(1)土壤石砾 含量对掌叶木幼苗生长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幼苗苗高和地径相对增长率、叶面积、苗木质量 指数、生物量(根、叶和全株)和根冠比均在土壤石砾含量为40%时最大。(2)土壤石砾 含量对掌叶木幼苗根系形态具有极显著影响,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在土壤石砾含量为40%时 最大;而根系平均直径随石砾含量增加逐渐减小,当土壤石砾含量高达80%时,根系平均 直径最小。(3)土壤石砾含量对掌叶木幼苗根系拓扑结构和分形特征无显著影响,而对根 系平均连接长度和分叉数有极显著影响,其中各处理根系拓扑指数(TI)、修正拓扑指数(qa, qb)均趋近于1,即掌叶木幼苗根系在不同土壤石砾含量中分支模式更趋近于鱼尾形分支; 根系平均连接长度随石砾含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土壤石砾含量40%时最大;根系分叉 数随石砾含量增加逐渐减小。(4)综合评价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与构型指标表明,掌叶木 幼苗在40%土壤石砾含量中地下根系和地上茎叶生长状况最好。因此,土壤添加适量石砾 能促进掌叶木幼苗生长,当石砾含量为40%时幼苗生长效果最好,苗木质量指数最高,最 适宜掌叶木幼苗生长。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香梓楠(Magnolia hypolampra)为我国珍贵阔叶树种,在用材、香料、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进一步培育优良苗木和开发利用其非木质资源,该研究将香梓楠幼苗放置在由2个光周期(12、16 h·d-1)和4种光质(R: B=8:1、R: B=6:1、R: B: P: G =8:1:1:1、R: B: P: G =6:1:1:1,其中R、B、P、G分别代表红光、蓝光、紫光、绿光)两两组合成、光照强度一致的8个光照条件下生长。结果表明:(1)香梓楠幼苗的苗高和地径增长量、叶长宽比、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及光补偿点在12 h·d-1光周期R: B=6:1光质下最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在16 h·d-1光周期R: B: P: G =6:1:1:1光质下最高;(2)16 h·d-1光周期处理下的苗高增长量、叶面积、质量指数、叶绿素a+b、叶绿素a/b比值、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光饱和点均高于12 h·d-1光周期的;(3)在红蓝组合光质基础上添加紫、绿光提高了幼苗的质量指数,并影响光合色素的合成和积累;(4)红蓝光比例6:1与8:1相比,更具促进香梓楠幼苗苗高、地径、叶片生长及提高光合作用的潜力。综上结果可知,对于促进香梓楠幼苗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光周期为16 h·d-1光质为R: B: P: G =6:1:1:1光照条件的潜力较大,其次为光周期为12 h·d-1光质为R: B=6:1的光照条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滨海沙地条件恶劣,季节气候环境差异较大,植物生存困难。厚藤是南方滨海沙地广泛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为探究厚藤对不同季节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研究了其叶片生理性状的季节变化。该文以广西滨海沙地自然生长的厚藤为试材,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厚藤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渗透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叶绿素含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一致,春季均显著大于夏秋冬季节,但叶绿素a/b在各季节间无显著变化。(2)叶绿素荧光参数的Fv/Fm和Fv/Fo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整体表现为夏季、冬季显著高于春季、秋季。(3)脯氨酸含量随季节逐渐增大,冬季时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冬季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季节;丙二醛(MDA)含量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4)春季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夏秋冬季节间无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5)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各生理指标与气候因子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温度和日照数显著影响可溶性糖的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厚藤对季节气候变化的响应。厚藤可通过调节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使叶绿素a/b保持稳定,同时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适应季节变化,其中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系统是影响其季节性适应能力的关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揭示不同人工植被修复模式对喀斯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氯仿熏蒸提取法和磷脂脂肪酸法(phospholipids fatty acid, PLFA)研究人工构建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MADP)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DOP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 PAFP 和 MADP, PAFP 显著高于 MADP。三种人工林土壤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总 PLFA 含量无显著差异,但 PDOP 土壤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总 PLFA 含量均高于 PAFP 和 MADP,PAFP高于 MADP。PDOP 的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的 PLFA 含量显著高于 MADP。MADP 的真菌细菌比显著高于 PDOP,但与 PAFP 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pH 和 C∶N 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从三种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来看,在喀斯特地区 MADP 并未显示出酸性土地区混交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势,但混交林的真菌细菌比最高,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全球性争议的热点问题,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为探究桉树混交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该研究以桉树纯林(PE)、桉树×红锥混交林(MEC)和红锥纯林(PCH)为对象,开展了林下植物群落及环境因子的调查测定。研究结果揭示,不同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
差异,混交林的土壤 pH、有效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显著高于纯林;而土壤含水量(SMC)、有机碳(SOC)、总氮(TN)含量及 C:N 和 C:P 在混交林中没有显著优势,并呈现 PE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本研究以濒危物种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广西地 区 5 个不同纬度上观光木当年生小枝及叶片功能性状,探讨观光木当年生枝条生物量的分配 规律和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的增加小枝总重 和总叶重总体呈异速生长关系,其生物量更多的趋于对小枝的构建。(2)观光木叶功能性 状呈现一定规律:从南向北随纬度的增加,其叶面积、叶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叶厚度、叶 干物质含量、气孔长、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比叶面积、叶含水率、气孔 宽先增大后减小,总体呈逐渐减低的趋势,叶组织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反映观光木可通过叶 片形态可塑性以应对地理环境的变化。(3)比叶面积与叶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鲜重、 叶干物质含量、气孔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叶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反映观光 木可通过叶片性状组合的调整和平衡以响应环境变化。(4)CCA 分析显示,坡度是影响观 光木功能性状的最显著变量,年平均温度对观光木功能性状也具有显著影响,年均降水量和 相对湿度对植物功能性状具有一定的强度的影响,但不起显著作用,观光木功能性状主要受 坡度和年平均温度环境因子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观光木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其对纬度 变异的响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膝柄木是我国极度濒危植物,也是广西滨海过渡带天然植被的重要组成树种。为了解光因子 对膝柄木天然更新的限制影响,研究了林缘、林窗、林下三种不同光照生境下膝柄木幼树的生理和 生长指标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光合有效辐射的不足影响了膝柄木幼树的生长,林下幼 树的地径、株高和叶面积增长量显著降低;而生长于光照充足林缘生境的膝柄木幼树,其生长指标 增长量最大;(2)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减少,膝柄木幼树的抗氧化酶活性 SOD 和 CAT、可溶性蛋 白含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 MDA 含量林缘生境显著高于林下生境的幼树,游离脯氨酸含量林下 生境的幼树显著高于林缘和林窗生境的幼树;(3)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减弱,林下生境的幼树的叶 绿素a、叶绿素 b、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林缘和林窗的膝柄木幼树,而叶绿素 a/b 林缘幼树较高; 林缘生境的膝柄木幼树净光合速率 Pn、蒸腾速率 Tr 在三种生境中最高;林下生境的膝柄木幼树的 胞间 CO2 浓度 Ci 高于其它两种生境,而水分利用效率 WUE 在 2 月—4 月林缘生境的膝柄木幼树最 高,6~10 月份林下生境的膝柄木幼树高于其它两种生境,12 月三种生境差异不显著。光照因子是膝 柄木幼树时期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生长在林缘生境的幼树因接收到的光照较为充足,其生长状况 要显著好于其他生境的幼树。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了探究甘蔗、地毯草、芦苇、佛肚竹这四种禾本科植物的光能利用策略,该文以大田或原生境植株为材料,于炎夏伏天最热时节活体监测其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气体交换特性,并分析其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C4 甘蔗和 C4 地毯草具有高净光合速率(Pn),是消耗利用光能的主要手段,并且高 Pn 和高水分利用率(WUE)、高量子效率(Φi)耦合在一起;(2)C3 芦苇也具有较高的 Pn、WUE 和 Φi,其较高的类胡萝卜素与热耗散(NPQ)相结合消耗多余光能;(3)C3 佛肚竹 Pn、WUE 和 Φi 值均最低,但具有最大的叶黄素库容和较高的叶黄素循环转换效率(DPS),通过叶黄素循环和 NPQ 的偶联消耗多余光能。此外,四种植物光能利用策略也与其生活型有密切关联。研究结果对甘蔗、地毯草和佛肚竹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对芦苇生境生态修复和生态规划有科学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