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基于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植物引种和存活记录,分析了其植物引种、存活以及专类园物 种保育情况。结果如下:(1)自 1956 年以来,共引种维管植物 19 154 种 99 亚种 136 变种 (80 597 号),隶属 325 科 3 952 属,现存活 11 581 种 52 亚种 80 变种(24 352 号),隶属 290 科 2 777 属;引种记录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565 种(现存活 421 种),覆盖了华南 地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 95%(36/38,存活 29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物种的 76.4%(269/352,存活 229 种)以及受威胁植物物种的 54.3%(547/1 008,存活 414 种);(2)从引种地域看,引自广东省的植物最多(7 193 号 2 523 种),其次为海南(3 658 号 1 593 种)、广西(4 744 号 1 559 种)等周边省份,另通过与全球 61 个国家的引种交换, 获取了一些同纬度区域的珍贵植物资源;(3)木兰园等 14 个以植物类群为单位进行迁地保 育的专类园区在引种数量及存活率方面整体处于较高的水平;(4)物种存活数量和引种频次 相关性极显著(r = 0.85***);(5)华南地区自然分布物种的引种存活率高于其他地区。未 来,华南国家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工作中应注意:(1)在调查、编目、评估和研究的基础 上,强化热带亚热带地区珍稀濒危植物、本土植物和经济植物的引种收集,进一步提高迁地 保护的数量和质量;(2)建立华南地区植物迁地保护网络体系,有效保护区域内植物多样性; (3)进一步完善迁地保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迁地保护效率;(4)加强 国际科研合作和物种交换。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要高质量保护和恢复各30%的土地,最 大化地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目标。演替理论和植被恢复可以为实现30%的 保护和恢复目标服务。演替理论是植被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演替是指在一个地点上由一群 不同物种组成的生命体的结构或组成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植被恢复是以植物种植、配置为 主,恢复或重建植物群落或天然更新恢复植物群落的过程,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演替是植 被恢复的基础,植被恢复被视为对演替过程的操纵,以达到恢复受损植被生态系统的目标。 演替理论可以指导植被恢复,植被恢复也对演替理论的发展有益。演替按裸地性质可分为原 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有研究建议将恢复过程视为第三演替,这将有助于理解通过人为干预促 进植被恢复成功的管理选择,特别是通过强调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生物遗存的管理选 择。此外,还提出了植被恢复理论和演替理论未来可能重点关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9-0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树木不同种源对干旱-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将有助于理 解种源地气候条件对树木抗旱性的影响,可为未来森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该研究 以广东与福建种源木荷为对象,通过盆栽控水方式模拟干旱及复水条件,研究木荷两个种源 的水力及碳生理特征、脯氨酸(Pr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结果 表明:(1)对照情况下,广东种源木荷的茎木质部水势(Ψxylem)、叶片相对含水量(RWC)、 光合速率(Asat)与气孔导度(Gs)均低于福建种源的木荷。(2)两个种源木荷的水力特征、 Pro 与SOD 对干旱-复水的响应呈一致趋势,其中Ψxylem、RWC 与Pro 均能较快恢复至对照 水平,而茎木质部栓塞程度与SOD 未恢复至对照水平。(3)福建种源木荷叶片的Asat 对干 旱的敏感性较广东种源的高,且复水后恢复至对照水平需要更长时间。(4)复水后福建种源 木荷NSC 的恢复速率高于广东种源。综上所述,福建与广东种源木荷均不能通过短期复水 (30 d)来修复被栓塞的木质部。尽管广东种源木荷的光合速率能够更快的恢复至对照水平, 但其光合速率低于福建种源的木荷,并且其NSC 的恢复能力较福建种源的低。因此在未来 干旱加剧背景下,广东种源木荷的生长及存活可能受到更大威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8-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澄清映山红亚属(Rhododendron subg. Tsutsusi)内的系统关系问题,选择杜鹃花 属映山红亚属37 种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9 种为首次报道,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叶 表皮显微特征。结果表明:(1)气孔器均为无规则型且均在远轴面。(2)根据叶片微形态 特征,可将映山红亚属的种类分为杜鹃型(R. simisii-type)、岭南杜鹃型(R. mariae-type)、 皋月杜鹃型(R. indicum-type)、崖壁杜鹃型(R. saxatile-type)及丁香杜鹃型(R. farreraetype) 等五种类型。(3)杜鹃型植物气孔器周边无或具间断的条形突起。(4)岭南杜鹃型 气孔器周围有多层条形突起环绕,保卫细胞两极不具T 型加厚。(5)皋月杜鹃型叶表皮保 卫细胞两极具有T 型加厚, 与叶状苞亚属( Subg. Therorhodion ) 叶状苞杜鹃( R. redowskianum)的气孔器特征相似,推测与叶状苞亚属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6)崖壁杜 鹃型植物表皮毛单一,多呈卷曲状与其他类型有所不同,且未见腺体。(7)丁香杜鹃型植 物表皮毛仅有腺体。(8)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如倾向于将 背绒杜鹃(R. hypoblematosum)和千针叶杜鹃(R. polyraphidoideum)处理为独立的种,支 持保留紫薇春(R. naamkwanense var. cryptonerve)作为南昆杜鹃(R. naamkwanense)的变 种地位,不支持将腺花杜鹃(R. adenanthum)并入细瘦杜鹃(R. tenue)作异名处理等。研 究结果表明,叶表皮显微特征在映山红亚属内物种划分上具有重要价值。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我国南方海岸带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然而,红树林群落的人工恢复和改造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进行红树种类的空间配置,这需要明确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为人工红树林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指导。该文选取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遮荫控制试验,研究这8种红树植物一年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随光照强度下降,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受到的影响较小,无瓣海桑、秋茄、桐花、银叶树和黄槿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表现出下降趋势。(2)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S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在10%光照强度处理下的活性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的抗氧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说明,从对光照的生理适应角度来看,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具有一定耐阴性,适宜种植在光照条件稍弱的林下;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秦岭藤属(Biondia Schltr.)是中国特有属,约 13 种,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 Chun & Tsiang)是仅在我国与柬埔寨分布的单种属,目前两个属均已被归并到白前属(Vincetoxicum Wolf),但取样和系统发育分析尚存一些欠缺,其系统位置和归属尚需进一步确认。使用 2 个核糖体基因序列片段(ITS、ETS)数据、5 个叶绿体基因序列片段(psbA–trnH、trnG、 trnL、trnL–F、trnT–L)数据,以及二者的合并数据,重建了娃儿藤亚族(Tylophorinae)的 (包含属的模式秦岭藤[B. chinensis Schltr.=V. shaanxiense (Schltr.) Meve & Liede]与驼峰藤[M. hainanensis Chun & Tsiang=V. hainanense (Chun & Tsiang) Meve, H.H.Kong & Liede])系统发 育树。结果表明: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均包含在白前属中,秦岭藤与青龙藤[B. henryi (Warb.) Tsiang & Li=V. henryi (Warb.) Meve & Liede]互为姐妹类群,并与 V. kawaroense Meve & Liede 聚为一支,而黑水藤[B. insignis Tsiang=V. insigne (Tsiang) Meve, H.H.Kong & Liede]在另一分 支中(亚热带分支Subtropical Clade);驼峰藤属与V. cissoides (Blume) Kuntze 和V. philippicum Meve, Omlor & Liede 聚为一支。核糖体和叶绿体基因数据均支持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归并 入白前属,但秦岭藤属为多系,尚需收集更多种类和数据合并分析,深入探讨归并后的白前 属的种间系统关系和位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水韭属(Isoëtes)是起源最为古老的水生维管植物,全属物种均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通过对全国水韭属植物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四倍体植株在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证据,将分布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地区和怀化地区的四倍体居群分别命名为隆平水韭(Isoëtes longpingii)和湘妃水韭(I. xiangfei),并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隆平水韭形态上与中华水韭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大孢子具小的瘤状或冠状纹饰,叶细长而柔弱,长达60 cm;该种也与六倍体东方水韭(I. orientalis)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染色体44条,大孢子具瘤状或冠状纹饰。湘妃水韭的大孢子纹饰与二倍体云贵水韭(I. yunguiensis)相似,但在小孢子纹饰、孢子囊形状和染色体数目方面不同。隆平水韭仅少数植株生长于湖南省宁乡市一处池塘,完全沉水生长,而湘妃水韭分布于怀化市通道县和会同县的湿地。由于这两个新种的分布区狭窄,野生居群数量和个体数较少,栖息地环境受到人为干扰,根据IUCN红色名录评估标准,将隆平水韭评为极危(CR)等级,湘妃水韭评为易危(VU)等级。编制的中国已知水韭属物种的分种检索表为本属物种的鉴定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植物分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其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历史变革的深刻影响。通过对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和发展史进行简要回顾,根据人们对植物分类学科的认识程度以及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等,将我国植物分类的发展史大体分为原始、古代、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并对各阶段进行了简要说明。植物标本是植物分类研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凭证材料,因此我国的植物标本采集史也见证了植物采集人员在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付出的血汗、泪水、甚至生命。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正日益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新时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背景下,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分类研究人员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是海人树科的一种滨海观赏植物,在中国目前仅分布于南海诸 岛。该文以西沙群岛自然生长的海人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分析测定其茎杆及其叶片 的形态解剖结构、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逆渗透物质含量,以及叶片与生长土壤的营养元素含 量等生态生物学特性,旨在为其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人树的叶片小而厚, 角质层明显,栅栏组织发达,气孔密度小(8.64 n·mm-2),易于维持体内水分,能很好适应干旱 和高盐碱的环境;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低(0.76 mg·g-1),总抗氧化能力高(589.50 U·g-1),脯氨 酸含量高(1 123.64 μg·g-1),表明海人树光合利用效率高,抗氧化能力强。海人树根际土壤的养 分含量低,但叶片有机碳、氮和磷含量较高(分别为 490.27、18.10 和 3.81 g·kg-1),表明海人树的 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对贫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海人树对强光、干旱、高盐碱 和土壤贫瘠的热带珊瑚岛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作为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和园林绿化的工 具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C2H2 锌指蛋白是真核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应对非生物胁迫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验室前期克隆了水稻 C2H2 锌指蛋白 OsZAT12,该基因在水稻根中特异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异源过表达 OsZAT12 的拟南芥植株矮小。为进一步研究OsZAT12 在水稻中的功能,该文分析了OsZAT12 的启动子元件和转录活性,采用qRT-PCR技术分析 OsZAT12 在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处理下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OsZAT12 含有2 个典型的 C2H2 锌指结构域和 1 个 EAR motif,具有转录抑制活性,且该基因的启动子中含有与非生物胁迫和植物激素相关的元件。对野生型水稻进行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处理发现,低温胁迫(4℃)和激素 ABA 处理显著下调 OsZAT12 的表达;而渗透胁迫(20% PEG 6000)、激素 BR 或 IAA 处理则显著上调 OsZAT12 的表达。说明 OsZAT12 介导了水稻应对多种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变化。利用含 35S 启动子的过表达载体和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分别得到纯合的 OsZAT12 过表达植株和 OsZAT12 敲除植株。对过表达 OsZAT12 的水稻表型观察发现,相比于野生型,OsZAT12 过表达植株在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这三个时期的株高均显著降低;而 OsZAT12 敲除植株的株高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但每株穗数和结实率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说明 OsZAT12 影响了水稻株型、穗型及结实率等农艺性状的建成。实验进一步表明过表达 OsZAT12 降低了水稻对外源ABA 的敏感性,而 OsZAT12 敲除植株则相反。综上,推测 OsZAT12 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可能与该基因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和激素信号的调控有关。该研究可将为利用 OsZAT12 进行水稻耐逆稳产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实验依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植物可通过改变功能性状适应环境变化,不同类型的植物如何调整表型来适应环境一 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为探究南亚热带森林不同生长型植物对异质生境的生态响应机制, 该研究沿广东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 hm2 样地的三条山体选取不同海拔和凹凸度的 27 个样方(20 m × 20 m)中的 5 种优势树种(包括 2 种冠层树种和 3 种林下层树种),测定 每株树的胸径及 8 种叶功能性状,包括 4 种结构性状(叶片厚度、长宽比、干物质含量和比 叶面积)和 4 种化学计量性状(δ13C、δ15N、叶片氮含量和叶片磷含量),以从叶功能性状角 度对比分析两种生长型的优势树种响应海拔和凹凸度等异质生境的差异。结果表明:(1) 各树种均存在若干叶功能性状与海拔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凹凸度方面,仅有厚壳桂的比叶面 积与凹凸度呈现正相关,柏拉木的叶片氮含量与凹凸度呈负相关。(2)比叶面积、叶片厚度 与δ15N 等性状更普遍地对海拔因素存在响应,而叶长宽比和叶干物质含量响应程度较低。(3) 冠层与林下层优势种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片氮含量在各类生境中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较冠层树种而言,林下层树种有着相对较低的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和δ13C。同时,冠 层和林下层树种的叶功能性状对海拔和凹凸度的响应程度不同,林下层树种具有更多的功能 性状在不同类型生境下存在显著差异。综上结果说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层片 的优势树种(冠层和林下层优势树种)对异质生境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林下层 树种在异质生境中表型更易随环境变化以适应更多样的环境条件。另外,比叶面积、叶片厚 度与δ15N 等是指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响应异质生境的重要且有效的性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广藿香药材以广藿香酮含量较高的酮型广藿香为最优质。而广藿香酮为一种萜类成分,其生物合成途径尚未明确。MVA(甲羟戊酸)途径是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时性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主要成分含量测定,其目的是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从而获得促进广藿香酮合成的潜在基因。该文以2种酮型广藿香栽培品种(石牌广藿香、高要广藿香)为材料,研究了供试材料不同时期的茎、叶中与甲羟戊酸代谢途径相关的HMGR、MK、MDD基因表达及化学成分,分析了基因表达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HMGR在石牌广藿香嫩叶中表达更明显; MK在石牌广藿香和高要广藿香中表达模式相似,主要在老茎中表达;MDD基因在石牌广藿香叶中比高要广藿香表达量更高,在两种广藿香的茎中表达模式相似。同属于酮型广藿香,石牌广藿香与高要广藿香的化学成分相似,老叶广藿香醇含量最高,老茎的广藿香酮含量更高。最后,相关性分析发现MDD和MK基因与广藿香酮的合成正相关。综上结果所述,酮型广藿香两个栽培种MVA途径的基因表达模式相似,MDD和MK可能为酮型广藿香萜类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为探讨蒭雷草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揭示其耐盐机理;作者从西沙东岛采集蒭雷草,通 过分株繁殖挑选健壮植株为材料;模拟热带珊瑚岛生境设置不同浓度NaCl 处理,研究不同 程度的盐胁迫对其植株叶片丙二醛(MDA)、抗氧化酶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 明:(1)短期(28 d)盐胁迫下,NaCl 浓度的增加并未加速蒭雷草叶片细胞发生膜脂过氧 化作用,MDA 含量增加幅度较小;随着盐胁迫时间延长及NaCl 浓度增加,蒭雷草叶片细 胞膜脂过氧化损伤的程度加深,MDA 含量逐渐上升,最大值出现在400 mmol·L-1。(2)短 期(28 d)盐胁迫,低浓度(200 mmol·L-1)NaCl 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高浓度(400 mmol·L-1)NaCl 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过氧化物酶(POD)活 性随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3)蒭雷草在盐胁迫环境下,机体组织不 断积累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含量以提高渗透调节能力,平衡细胞内外渗透势, 从而达到缓解盐害的目的。整个盐胁迫过程中,蒭雷草机体组织将抗氧化酶防御系统和渗透 调节机制相结合,减缓了细胞膜脂过氧化的损伤和细胞失水带来的生理干旱,表现出较强的 耐盐能力。研究结果可为蒭雷草在南海诸岛人工群落构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以及营造良好 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支撑,对中国热带珊瑚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入侵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探究其入侵性的基础。西沙群岛为热带珊瑚岛,具有高盐、强碱、高温、强光、干旱等恶劣环境特点。近年来,西沙群岛的一些原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入侵现象,可能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该文研究了西沙群岛原生植物群落林窗中和文昌市郊飞机草的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生理学特征、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等,拟探讨飞机草对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与生长在文昌市的飞机草植株相比,生长在热带珊瑚岛的飞机草叶片较厚、气孔密度较低、叶绿素a及丙二醛含量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有利于其适应热带珊瑚岛的强光和季节性干旱等环境,并造成较大的潜在入侵性。因此,在热带珊瑚岛植被的保护与恢复过程中,加强对飞机草的监测及防控非常必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Chirita Buch.-Ham. ex D. Don is a human-defined genus. Phylogenetic reconstruction of this genus and its related genera wa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molecular systematics research in 2011. Most of the species of Sect. Gibbosaccus C.B. Clark were incorporated into Primulina Hance. However,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the limitations of early classical taxonomy in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vegetative organs and reproductive organs of some species of former Chirita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ome species of this genus,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For example, in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Gesneriaceae plants distributed in China and Vietnam,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taxonomic problem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wo species of Primulina: Primulina swinglei,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from Southwest China to the middle of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P. laxiflora, which was originally considered to be endemic to China and Guangxi. Further clarification is needed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In this paper, the morphological comparison of the two species was carried o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original description comparison, plant specimen examination, cultivation observation and field observation of the two plants, we determined that P. laxiflora is the synonym of P. swinglei. In addition, the lectotype of P. swinglei is also designated here to confirm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species.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南海珊瑚岛礁自然植被由于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出现了退化现象,急需进行植被恢复重建。抗风桐作为南海珊瑚岛礁的优势种,在防风固沙以及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抗风桐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对其不定芽增殖和活性炭对生根、移栽的影响,以建立其种苗快速繁殖和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MS 基本培养基适合于丛生芽的诱导和增殖,最佳继代培养周期为�60 d,最佳的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 + 6-BA 2.0 mg·L-1 + NAA 0.1 mg·L-1,培养�60 d 后增殖倍数达�5.52;不定芽在�MS +1.0 mg·L-1 IBA 培养基中生根率为�96.0%,在生根培养基添加�1.6 g·L-1 活性炭后其生根率下降至�42.4%;以添加活性炭生根培养获得的组培苗进行移栽成活率高达�93.9%,而不添加活性炭生根培养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仅为�78.3%。研究结果可为抗风桐种苗的离体快繁和珊瑚岛礁的植被恢复奠定技术基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9-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南沙群岛土壤主要以珊瑚砂为主,由于其光照强、土壤水分和养分贫瘠等环境条件,导致很少植物能够在岛上正常生长。为了快速恢复南沙岛礁的植被,需要筛选出抗旱性强的植物并进行引种。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海岸植物,在海岛和海岸带防风固沙及植被生态恢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西沙永兴岛自然环境下的海岸桐为研究材料,对其形态解剖学特征、抗氧化能力、抗逆性物质含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增强,海岸桐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值和叶片厚度等结构都会增加,能有效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流失,节水能力较强;其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快速增加,脯氨酸含量也不断增加,证明海岸桐有较强的抵御干旱的调节能力;其根部营养物质含量少但叶片营养物质含量高,叶绿素总含量减少的速度慢,说明海岸桐能够高效利用养分且受干旱胁迫的损害程度小。综合可见,海岸桐抗旱能力强,能在土壤水分的环境下正常生长,可引种于南沙岛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九岭山脉植物区系发生历史悠久,对研究我国早期种子植物演化、动植物迁徙、物种分布格局均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九岭山脉种子植物区系成因和濒危保护植物的保护和利用,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结合经典的植物地理学研究方法,对该山脉种子植物区系作了系统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1)九岭山脉共有野生种子植物211科956属2 928种,占江西种子植物193科、1 064属、4 028种的比例分别为91.5%、89.8%和72.69%。(2)该植物区系的热带成分科占该地区种子植物总科数(不含世界分布科)的81.35%,但缺乏典型热带成分科,区系中的热带性属和温带性属数量接近,显示该植物区系由热带性质向温带性质过渡,这与九岭山脉地处重要的气候和生态交错地带有一定关联。(3)该地区共分布中国特有植物6科33属41种,特有属主要为古特有属,体现了该植物区系起源的古老性,推断该山脉在第四纪冰期环境较为稳定,为众多植物提供了“避难所”。(4)该地区的种子植物中有30科63属109种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其中,国家I级保护植物15种,极危植物3种、濒危植物11种、易危植物20种。该山脉中的九岭山、官山和大围山已有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发挥生态保护作用,而其余的山地则未建立有效保护,应对相关濒危植物所在区域加以监管,可采取就地保护或迁地保护等措施,建立相关的种质资源库,确保濒危保护植物的可持续利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乔木、灌木或草本植物,根据其分布特征可分为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为了探究两者对海岸潮间带高盐、高光和缺氧等环境的生态适应策略的异同,选取5 种真红树植物(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4 种半红树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黄槿 (Hibiscus tiliaceus)和杨叶肖槿(Thespesia populnea))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叶片解剖和功能性状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9 种红树植物叶片的共同特征表现为均具有角质层、叶肉具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气孔下陷等。不同之处在于:真红树植物叶片有蜡质层和内皮层、无表皮毛、气孔仅分布在下表皮;而半红树植物的叶片则较少有蜡质层、部分有表皮毛、无内皮层、气孔在上下表皮分布不完全一致。真红树植物的气孔密度和比叶面积显著小于半红树植物(P<0.05),而叶片厚度、含水量、比叶重和鲜干重则显著大于半红树植物(P<0.05)。以上结果说明,真红树植物的叶片性状使其在维持盐度平衡及贮水保水能力方面强于半红树植物,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海岸潮间带高盐环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花部结构与传粉者协同进化是有花植物成功演化的关键原因,在番荔枝科的植物中传粉室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花部结构。由于该科花瓣的大小、轮数及每轮花瓣数、花瓣间的连合方式等高度多样,导致其传粉室形态也高度多样。番荔枝科107 属植物中68 属报道了详细的花部结构。该文根据开花期传粉室的闭合情况将这68 属的传粉室分为开放型、半闭合型和闭合型3 类。其中24 属具开放型传粉室;38 属具半闭合型传粉室;26 属具闭合型传粉室。约17 属具2 种或3 种传粉室类型。不同传粉室类型的植物与传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蜂类和蝇类主要为开放型传粉室或传粉室空间较大的半闭合型和闭合型传粉室植物传粉;蓟马主要为半闭合型与闭合型传粉室植物传粉。古热带和新热带是番荔枝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分布于古热带的植物种数最多,但传粉室类型和传粉者较单一;分布于新热带的植物种数相对较少,但传粉室类型与传粉者都高度多样。已有研究表明非洲是番荔枝科植物的起源地,开放型传粉室的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非洲,普遍存在于各族早期分化的属中,并且均由小甲虫进行传粉,是该科较原始的传粉室类型。半闭合型分布于热带非洲、热带亚洲及热带美洲,闭合型传粉室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这两类传粉室植物的传粉者也较多样,是番荔枝科植物中较进化的传粉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