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不同热处理豆渣中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其营养价值及瘤胃降解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求不同热处理对豆渣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营养价值、瘤胃降解特性的相关关系。本试验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并结合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净蛋白质体系(CNCPS)和尼龙袋技术对不同热处理的豆渣进行营养价值评定,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分析豆渣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变化,进而探求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热处理使豆渣的营养价值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瘤胃降解率降低。2)不同热处理对豆渣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TCHO)、纤维复合物(CELC)、总碳水化合物(CHO)的峰面积以及3个峰面积中相应的峰高均有显著影响(P<0.05)。3)STCHO与CHO的峰面积比,以及总碳水化合物中的峰高比可以有效地估测不同热处理豆渣的营养价值和NDF瘤胃降解参数的含量。综上所述,不同热处理对豆渣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营养价值和NDF瘤胃降解率均有影响,不同热处理豆渣中碳水化合物分子结构与其营养价值、NDF瘤胃降解特性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初步证明利用FTIR光谱技术得到的豆渣光谱信息能直接反映其热损害程度。

  • 干酒糟及其可溶物中糠氨酸含量与瘤胃降解特性和瘤胃非降解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的相关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验证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糠氨酸含量与不同程度热加工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的瘤胃降解特性及瘤胃非降解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并与酸性洗涤不溶蛋白质作为饲料热处理敏感指标进行比较。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热处理DDGS中糠氨酸含量,采用尼龙袋法测定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瘤胃降解特性并采用改进的三步体外法测定瘤胃非降解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随着加热程度的增加,DDGS中糠氨酸和酸性洗涤不溶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瘤胃有效降解率及瘤胃非降解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降低,且不同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糠氨酸与酸性洗涤不溶蛋白质含量均与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瘤胃培养可溶部分(r=-0.72 vs. -0.60;r=-0.60 vs. -0.51)、不可降解部分(r=0.96 vs. 0.84;r=0.96 vs. 0.85)、有效降解率(r=-0.62 vs. -0.51;r=-0.72 vs. -0.61)以及瘤胃非降解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r=-0.52 vs. -0.57)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并可建立回归预测方程。3)糠氨酸含量较酸性洗涤不溶蛋白质含量与瘤胃降解特性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二者与瘤胃非降解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总可消化蛋白质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相似,但糠氨酸含量与小肠可消化蛋白质含量具有更高相关性(r=0.67)。不同热处理DDGS中糠氨酸含量与瘤胃降解特性和小肠消化率存在相关关系,并可建立回归方程。糠氨酸含量较酸洗洗涤不溶蛋白质含量更适合作为评价饲料热加工程度的关键指标。

  • 黄芪多糖和丁酸梭菌对蛋雏鸭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黄芪多糖、丁酸梭菌及其复合剂对蛋雏鸭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绍兴公鸭6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鸭。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Ⅴ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40 mg/kg的杆菌肽锌(抗生素组)、800 mg/kg的黄芪多糖、250 mg/kg的丁酸梭菌以及800 mg/kg的黄芪多糖+250 mg/kg的丁酸梭菌的复合剂。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1)Ⅴ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Ⅳ组(P0.05)。2)Ⅴ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3)Ⅲ组、Ⅳ组、Ⅴ组血清和肝脏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Ⅰ组(P<0.05),血清和肝脏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Ⅳ组血清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4)Ⅴ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Ⅴ组的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黄芪多糖和丁酸梭菌复合剂比单独添加黄芪多糖或丁酸梭菌更能更好地提高蛋雏鸭的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改善肠道绒毛形态。

  • 体况评分在奶牛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奶牛体况评分(BCS)是反映奶牛能量蓄积程度、营养状况和营养管理水平的实用工具。目前,国内外奶牛生产现场以触摸和目测的人工方法测量BCS,这些方法主观性强,虽然最新的研究利用折叠量角器可以有效测量BCS,但总体上,仍然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差的缺点。现在,最新研究由超声波成像技术和图像信息系统替代人工方法。超声波测定显示,BCS每增加1分,奶牛尻部厚度就会增加10 mm;而图像信息系统在奶牛BCS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不同相机类型可以满足多种生产需求,可见光相机以分析动物轮廓为主要依据,热成像相机通过接收和测量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作为BCS的判断依据,而深度相机可以提取奶牛背部更多细节信息从而提高准确率。在奶牛生产中,应该更加关注奶牛泌乳后期及干奶期的BCS,该时期的BCS过高会增加疾病和繁殖障碍的风险,BCS过低则会使奶牛泌乳初期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因此,合理的方法加上科学的管理,可以使BCS成为奶牛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工具

  • 留茬高度对不同品种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留茬高度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并探讨对于不同特性的玉米品种应如何选择留茬高度,为合理生产和利用全株玉米青贮提供理论支持。选取黑龙江省广泛种植玉米品种,高淀粉品种阳光1号、高蛋白质品种中原单32和高产量品种龙福208 3种不同特性的全株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19、49 cm 2个留茬高度,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2个重复。测定规营养成分含量、发酵品质及24、30和48 h瘤胃降解率。结果显示:1)对于全株玉米青贮营养成分含量,留茬高度由19 cm增加到49 cm后,3个品种的粗蛋白质(CP)、淀粉含量显著提高(P0.05),且该品种在19 cm留茬高度下48 h瘤胃NDFD最大。由此可见,增加留茬高度可提高全株玉米青贮的DM、CP、淀粉含量,但会降低其NDF含量,以及减小发酵过程的缓冲性,从而对发酵指标影响较小。因此,对于高淀粉低纤维类玉米品种如阳光1号,可选择较低留茬高度,以获得质与量最大化;而高蛋白质或高产量玉米品种如中原单32、龙福208,可适当提高留茬高度,改善青贮品质。

  • 图像信息技术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奶牛养殖的高成本和低效率阻碍着国内奶业发展,图像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生产管理者更加客观、有效地评价奶牛健康状况和生产需要,减少动物应激,提高牧场智能化管理水平。本文综述了可见光相机、热成像相机和深度相机的成像原理,评价了奶牛生产中图像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整理了图像可视系统在体重测定、体况评分、动物体温监测、步态评分、采食量测定、卧床行为监测等项目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可视系统在准确率、灵敏度、误差等方面的表现。该技术可以应用于牧场管理者对畜群的日常观察,为日后牧场全自动化建设做准备。

  • 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复合菌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浆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复合菌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浆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确定妊娠后期母猪饲粮中复合菌的最适添加量。选取体况相近、妊娠第80天的3胎“大×长”杂交母猪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组、Ⅱ组和Ⅲ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300和450 mL/d的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复合菌发酵液。预试期5 d,正试期37 d。正式试验从妊娠第85天开始,产后第7天结束,其中产后7 d内饲粮中不添加复合菌发酵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Ⅱ组的仔猪初生窝重显著增加(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的仔猪初生重显著增加(P<0.05)。2)Ⅰ组和Ⅱ组分娩母猪的血浆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Ⅱ组的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增加(P<0.05)。3)Ⅰ组和Ⅲ组分娩母猪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从繁殖性能和血浆脂质代谢来看,复合菌发酵液的最适添加量为300 mL/d;从血浆抗氧化能力和经济效益来看,复合菌发酵液的最适添加量为150 mL/d。

  • 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复合菌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浆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饲粮中添加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复合菌对母猪繁殖性能、血浆脂质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确定妊娠后期母猪饲粮中复合菌的最适添加量。选取体况相近、妊娠第80天的3胎“大×长”杂交母猪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组、Ⅱ组和Ⅲ组饲粮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300和450 mL/d的乳酸菌与酵母菌的复合菌发酵液。预试期5 d,正试期37 d。正式试验从妊娠第85天开始,产后第7天结束,其中产后7 d内饲粮中不添加复合菌发酵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Ⅱ组的仔猪初生窝重显著增加(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的仔猪初生重显著增加(P<0.05)。2)Ⅰ组和Ⅱ组分娩母猪的血浆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增加(P<0.05),Ⅱ组的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增加(P<0.05)。3)Ⅰ组和Ⅲ组分娩母猪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从繁殖性能和血浆脂质代谢来看,复合菌发酵液的最适添加量为300 mL/d;从血浆抗氧化能力和经济效益来看,复合菌发酵液的最适添加量为150 mL/d。

  • 干玉米纤维饲料与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干玉米纤维饲料(DCGF)与羊草组合替代饲粮中的部分苜蓿干草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以奶牛饲粮为发酵底物,采用DCGF与羊草组合后分别等比替代底物中0、5.00%、10.50%、17.50%、22.90%的苜蓿干草,其中DCGF在底物中比例分别为0、3.00%、7.00%、11.00%和15.00%,分别命名为0DCGF、3DCGF、7DCGF、11DCGF、15DCGF组。测定体外发酵24 h的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及48 h的产气参数。结果表明:1)DCGF与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发酵产气量、潜在产气量和产气速率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利用DCGF与羊草组合替代奶牛饲粮中部分苜蓿干草有利于体外瘤胃发酵,其中替代17.50%和22.90%苜蓿干草的体外发酵效果较好,此时饲粮中DCGF的比例分别为11.00%和15.00%。

  • 微生态制剂和复合酸化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以及乳成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微生态制剂和复合酸化剂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以及乳成分的影响。试验采用2×2双因子随机设计,主效应分别为酸化剂(0、0.5%)、微生态制剂(0、200 mL/d)及二者互作。选择胎次和预产期相近的长白×大白母猪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200 mL/d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组)、基础饲粮+0.5%复合酸化剂(复合酸化剂组)、基础饲粮+200 mL/d微生态制剂+0.5%复合酸化剂(混合组)。预试期7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1)混合组母猪平均日采食量、母猪总泌乳量、第21天仔猪平均个体重、仔猪断奶窝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第21天,混合组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各添加组初乳和常乳中乳脂、常乳中乳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和复合酸化剂有提高哺乳母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趋势,并可提高哺乳母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总泌乳量以及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A和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二者联用可局部改善乳成分。

  • 不同相对湿度对连续日增温下肉仔鸡生理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RH)对日增温环境中肉仔鸡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22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公鸡180只转入人工气候试验舱,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适应期7 d,温度20 ℃,RH为60%。肉鸡29日龄时,试验RH分别调整到35%、60%和85%,至试验结束。环控舱内温度每天升高2 ℃,试验期共9 d。肉鸡37日龄时,环控舱舱内温度升高至38 ℃,试验期间肉鸡自由采食饮水,试验全程不抓鸡,选择非接触性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尽量避免肉鸡产生应激。结果表明:肉鸡体核温度(CT)、耳叶温度(ET)、小腿温度(LT)、呼吸频率(RR)、采食量(FI)和饮水量(DW)均存在拐点温度(IPt)。首先变化的是LT,其产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是24.6~25.1 ℃,之后是ET和CT,发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分别是25.0~25.1 ℃和25.5~26.4 ℃。RR存在2个IPt(IPt1和IPt2),温度范围分别是25.5~27.2 ℃和32.5~33.3 ℃。环境温度大于IPt1值时,RR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环境温度大于IPt2值,RR随温度升高而下降。FI、DW发生变化的环境温度范围分别为27.1~29.3 ℃和29.2~29.5 ℃,环境温度大于IPt值后,FI和DW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高湿组FI的IPt值显著高于低湿组和中湿组(P<0.05),高湿组死亡率(MR)的IPt2值显著小于低湿组和中湿组(P<0.05),高湿组CT、ET、LT、RR、FI和DW的IPt值小于中湿组和低湿组,RH对ET、LT、RR和DW模型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环境温度对肉鸡生理指标影响较大,RH影响较小。FI下降和CT升高的IPt值可被认为是上限临界温度,4~5周龄肉鸡公鸡CT上限临界温度为25.5~26.4 ℃;RR开始升高和FI开始下降的上限临界温度分别为25.5~27.2 ℃和27.1~29.2 ℃;死亡的上限临界温度在为32.7~33.5 ℃。肉仔鸡死亡时CT高出常数值4.6~5.1 ℃。4~5周龄肉仔公鸡不同生理指标有着不同的上限临界温度。

  • 饲喂高淀粉饲粮时不同瘤胃降解淀粉水平对奶牛泌乳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氮平衡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高淀粉饲粮时不同瘤胃降解淀粉水平对奶牛泌乳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氮平衡的影响。选用10头荷斯坦经产奶牛[平均泌乳天数为(214±38) d,平均乳产量为(26.2±2.4) kg/d,平均体重为(727±65) kg]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5头。试验设计2种不同瘤胃降解淀粉水平的试验饲粮,分别为瘤胃降解淀粉水平为62.3%(占总淀粉的百分比)的低瘤胃降解淀粉水平饲粮(L-RDS组)和瘤胃降解淀粉水平为72.1%(占总淀粉的百分比)的高瘤胃降解淀粉水平饲粮(H-RDS组)。采用交叉试验设计,试验分为2期,过渡期7 d,每期试验21 d,其中适应期14 d,采样期7 d。结果显示:1)相比L-RDS组,H-RDS组有机物和淀粉的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2)相比L-RDS组,H-RDS组尿素氮及其占摄入氮比例有降低趋势(P=0.09),摄入氮、乳氮、粪氮、尿氮和沉积氮及其占摄入氮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尿中总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蛋白产量亦无显著变化(P>0.05).3)饲粮瘤胃降解淀粉水平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乳产量和乳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可知,饲喂高淀粉饲粮时不同瘤胃降解淀粉水平影响饲粮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对泌乳性能和氮平衡无显著影响。

  • 不同加工工艺对玉米纤维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以干玉米纤维饲料(DCGF)和湿玉米纤维饲料(WCGF)为原料,分析加工工艺对玉米纤维饲料营养价值的影响。选取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干奶期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常规方法测定DCGF和WCGF营养成分含量,采用尼龙袋法测定瘤胃降解特性,采用三步体外法测定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的小肠消化率,采用NRC模型预测代谢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供给量。结果表明:1)DCGF常规营养成分中除中性洗涤纤维(NDF)、中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NDICP)、酸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ADICP)含量显著高于WCGF(P0.05);2)DCGF和WCGF的瘤胃NDF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DCGF的瘤胃干物质(4、24、48 h)、粗蛋白质(CP)降解率(12、24、48和72 h)及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WCGF(P0.05);4)DCGF的RUP的小肠消化率显著低于WCGF(P0.05);5)饲料RUP提供的必需氨基酸中,DCGF的RUP提供的组氨酸(His)、苯丙氨酸(Phe)、异亮氨酸(Ile)以及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WCGF(P<0.05)。综合得出,DCGF和WCGF都含有高含量的可利用纤维和蛋白质,可以作为奶牛良好的纤维和蛋白质源饲料,但DCGF的瘤胃CP降解率和RUP的小肠消化率较低,可能影响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营养价值。

  • 细菌对抗菌肽的抗性及机理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抗菌肽(AM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中的小肽类物质,它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AMPs作为传统抗生素的代替品被广泛重视,然而细菌对于AMPs的抗性如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一样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浮游菌、生物膜和信号调节3个方面阐述细菌对于AMPs的抗性及机理。

  • 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玉米秸秆中优势霉菌的抑制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利用产几丁质酶菌株抑制玉米秸秆中优势霉菌的生长,为提高秸秆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胶体几丁质培养基从玉米秸秆样品中筛选出一株产几丁质酶菌株BS-1,同时将优势霉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对BS-1菌株和优势霉菌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DNA或18S rDNA序列测定进行菌种鉴定。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BS-1菌株发酵24、48、72、96、120、144、168 h的几丁质酶活性,以及牛津杯法检测BS-1菌株发酵液对玉米秸秆中优势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玉米秸秆样品中分离出的BS-1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4株优势霉菌分别为卷枝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BS-1菌株在37 ℃下培养120 h产几丁质酶活性达到最高值3.23 U/mL。BS-1菌株发酵液对玉米秸秆中4株优势霉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13、18.48、17.55、15.68 mm。由此可见,筛选到的产几丁质酶枯草芽孢杆菌BS-1能够有效抑制玉米秸秆中的卷枝毛霉、尖孢镰刀菌、米曲霉、黑曲霉4株优势霉菌生长。

  • 玉米青贮瘤胃降解特性与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索玉米青贮瘤胃降解特性与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相关性,并建立拟合方程。试验采用尼龙袋法测定11种玉米青贮的干物质、蛋白质以及中性洗涤纤维的瘤胃降解率,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计算,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技术对玉米青贮样品的蛋白质分子结构(酰胺Ⅰ带、酰胺Ⅱ带、α–螺旋、β–折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酰胺Ⅱ带的峰高分别与干物质有效降解率(DMED)极显著相关(r=-0.71,P<0.01),与中性洗涤纤维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NDFc)(r=-0.52,P<0.05)、不可降解部分(NDFu)(r=-0.46,P<0.05)显著相关;酰胺Ⅰ带、Ⅱ带的峰高比分别与干物质快速降解部分(DMa)(r=0.57,P<0.05)、慢速降解部分(DMb)(r=-0.55,P<0.05)显著相关,与蛋白质不可降解部分(CPu)显著相关(r=-0.50,P<0.05),与蛋白质有效降解率(CPED)趋于相关(r=0.38,P<0.10);α–螺旋的峰高分别与干物质不可降解部分(DMu)极显著相关(r=0.59,P<0.01),与蛋白质快速降解部分(CPa)显著相关(r=0.45,P<0.05);α–螺旋和β–折叠的峰高比与干物质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DMc)极显著相关(r=0.59,P<0.01),与蛋白质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CPc)显著相关(r=0.57,P<0.05),与CPED显著相关(r=0.43,P<0.05);蛋白质分子结构与蛋白质慢速降解部分(CPb)、中性洗涤纤维快速降解部分(NDFa)、慢速降解部分(NDFb)并无相关(P>0.10)。玉米青贮蛋白质分子结构对DMED(R2=0.50)、CPED(R2=0.48)拟合最好。初步证明,可以利用FTIR技术分析玉米青贮瘤胃降解特性与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方程,并利用二者的数量关系对玉米青贮的营养价值进行快速、非破坏分析,从而减少传统化学分析耗时、费力、环境污染等缺点。

  • 母鸡饲粮添加肌苷酸对种蛋品质、1~21日龄子代肉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肌苷酸(IMP)对种蛋品质、1~21日龄子代肉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20周龄健康爱拔益加(Arbor Acres)肉鸡4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饲粮)、Ⅰ组(基础饲粮+0.2%肌苷酸)、Ⅱ组(基础饲粮+0.5%肌苷酸)和Ⅲ组(基础饲粮+1.0%肌苷酸)。出壳后的子代肉鸡随机选取480只,根据其母鸡饲粮中肌苷酸添加情况相应分为对照组、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32周龄末母鸡的种蛋品质指标、1~21日龄子代肉鸡的生长性能指标和血清蛋白质代谢及酶活性相关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Ⅲ组21日龄子代肉鸡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和Ⅲ组21日龄子代肉鸡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Ⅲ组21日龄子代肉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有上升趋势(P>0.05)。以上结果表明,母鸡饲粮添加肌苷酸增强了子代肉鸡体内的脂质代谢,提高了子代肉鸡血清生长与免疫相关激素水平和免疫因子含量;综合种蛋品质、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母鸡饲粮添加0.5%~1.0%肌苷酸效果最佳。

  • 大豆异黄酮和黄芪多糖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以及乳成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SI)和黄芪多糖(ASP)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以及乳成分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择体况良好、分娩日龄相近的2胎“长×大”二元杂交健康母猪72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母猪。SI和ASP以1︰5比例混匀,对照组饲喂不添加SI和ASP的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上添加100、200和300 mg/kg的SI和ASP混合物。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100、200 mg/kg水平组哺乳母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SI和ASP能够改善哺乳母猪的生产性能、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以及乳成分。在本试验条件下,SI和ASP的适宜添加水平为200 mg/kg。

  • 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和NRC模型评价4种粮食加工副产物的营养价值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和NRC模型评价4种粮食加工副产物的营养价值。从东北地区4个不同牧场采集了玉米纤维饲料、大豆皮、甜菜粕和豆渣4种粮食加工副产物,测定其营养成分,应用CNCPS模型对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分进行剖分,并预测其潜在营养价值供给量,应用NRC模型估测可消化养分和能值。结果表明:1)中性洗涤纤维(NDF)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皮、甜菜粕、玉米纤维饲料和豆渣;非蛋白氮(NPN)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玉米纤维饲料、豆渣、甜菜粕和大豆皮;甜菜粕的酸性洗涤不溶粗蛋白质(ADICP)含量最高,其余依次为大豆皮、豆渣和玉米纤维饲料,其中玉米纤维饲料和豆渣的ADIC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非蛋白氮(PA,即NPN)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玉米纤维饲料、豆渣、甜菜粕和大豆皮;真蛋白质(PB)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大豆皮、甜菜粕、豆渣和玉米纤维饲料;不可降解氮(PC)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豆渣、甜菜粕、大豆皮和玉米纤维饲料。3)可代谢蛋白质(MP)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豆渣、大豆皮、甜菜粕和玉米纤维饲料。4)玉米纤维饲料和豆渣的维持水平总可消化养分(TDNm)含量较高,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生产水平泌乳净能(NELP)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豆渣、玉米纤维饲料、大豆皮和甜菜粕,其中玉米纤维饲料的NELP值与豆渣、大豆皮差异均不显著(P>0.05);生产水平代谢能(MEP)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豆渣、玉米纤维饲料、甜菜粕和大豆皮。由此可见,玉米纤维饲料和大豆皮可以作为奶牛的纤维源饲料;豆渣的过瘤胃蛋白质(RUP)、MP含量最高,可以作为奶牛的蛋白质源饲料。4种粮食加工副产物的能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豆渣、玉米纤维饲料、大豆皮、甜菜粕。

  • 地顶孢霉培养物对大鼠生长性能、血清与肝脏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地顶孢霉培养物对大鼠生长性能、血清与肝脏抗氧化以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体重相近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大鼠。5组分别是对照组和4个不同地顶孢霉培养物剂量组(10、50、250和1 250 mg/kg BW组),连续灌胃21 d。结果表明:地顶孢霉培养物极显著提高大鼠的平均日增重(P<0.01);提高了大鼠肝脏指数、胸腺指数;提高了大鼠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和葡萄糖(GLU)含量,降低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提高了血清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提高了肝脏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提高了血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同时提高血清和肝脏中白介素-4(IL-4)含量,降低白介素-1b(IL-1b)和白介素-17(IL-17)含量。综合各项指标,地顶孢霉培养物能够提高SD大鼠平均日增重,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大鼠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其中以250 mg/kg BW的添加量为最佳。